业内专家研判,继2006年药监风暴后,2007年将是医药行业转折年,医药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固然,药企做到如西安杨森(处方药代表)、修正药业(OTC代表)、珍奥(保健品代表)者毕竟是少数,在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中能够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就算不错了。但残酷的现实是,遍观国内药企,为数不少的企业不光没有做好准备迎接新机遇的到来,却挣扎在生存线上,败象已露,面临崩盘的境地。历经艰难,跨过GMP门坎,倒在后GMP、后药监风暴、行业春天来临前夜,岂不令人扼腕叹息?败象有迹可寻,汇总药企十大败象,鸣响十大警钟,通察明鉴,快速反应,置之死地而后生,力挽狂澜于未倒,仍大有希望。
1、 老板短板。
企业的老板或者主要经营决策人其实是企业这个“木桶”那块最短的板,事实上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特别是在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的思想高度决定企业能走多远,老板的品德决定企业的诚信,老板的抗风险、抗压、危机处理能力决定企业的免疫能力,老板对人力、产品、市场、资本、品牌等资源整合经营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效率。
老板能力短板的难题可以用适配的职业经理人弥补解决。但往往在实际企业运营当中,老板的固执己见会形成弥补自己短板的障碍,怕“露短”,总认为比职业经理人高明。有的老板把人请来,竟然不是用人之长,而是去“执行自己之短”,如果职业经理人在同一方面也是短的话,就麻烦了。西南一民营药企,上世纪90年代,靠肝药起家,建成了自己的GMP工厂,但现在把好好的厂扔在一边,带着药品营销副总跑到广东去搞凉茶,结果可想而知。
老板思想和品德的短板则只能靠自己修炼和弥补。南方的一个民营药企老板据说是在八、九十年代靠倒卖批文、哄骗货款、欺诈合作伙伴等有“原罪”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终于可以洗手不干,异地建起了GMP药厂,理应从此正当经营,正常发展吧?但老毛病不改,或许已经成了习惯,在申报品种时涉及虚假材料和行贿,还查出和老ZHENG 关联,在药监风暴中,倒下了。
明媚春光,正道大道。
老板短板,春光不再。
2、 战略迷失。
柳传志概括企业经营管理三要素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定战略的意义和重要性、原则、方法、内容、步骤等说起来是常识性的东西,但为什么在药企的现实运作中就容易出现偏差,容易迷失呢?为什么国内6000多家药企也就几个做得比较好、比较大呢?大部分默默无闻维持生存,甚至连生存能力都让人忧虑呢?是不是首先战略上就已经出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自2005年以来,行业内就出现了一窝蜂搞OTC、一窝蜂搞第三终端、一窝蜂把药品当保健品卖,搞会议营销,是单纯的看到在每个方向都有成功的企业吗?还只是癔想为新的救命稻草?适不适合自己去搞?有没有匹配的资源去搞?到底想清楚了没?
战略迷失,会出大问题的!
3、 资金断链。
看到不止一家药企,厂房建起来了,GMP也通过了,产品生产出来了,市场却无法进行正常拓展了,因为没钱了,资金断链了。原来身价几千万,都砸在了药厂上,以为造好了一个印钞机器。但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笼,一时陷入尴尬的境地。营销人员招了一批又一批,玩了命地催回款,也是没辙。
资金之痛,要命。资金之痛,根在企业资本运作出了问题。本来企业在前期规划中理应留置未来市场资金,本来生产和市场是哑铃结构,中间的链断了,企业真“哑”了。企业在市场资金流形成良性循环之前,要么提前留置市场开发费用,要么做好后续融资准备,才能使生产、市场两头不误。
资金不断,哑铃不哑。
4、 市场乏术。
上广告吧?很多做大做的好的企业都是这么干的。哈药一年11亿广告换回80多亿的回款;修正一年3亿多的广告,2006年做到42亿,据说是保守数字;仁和中央台广告一打,随着陈道明一声“感冒,就用仁和可立克”,货卖地哗哗地。但看看自己帐上的钱好象支撑不了多长时间的央视广告。
宝押在终端吧?庞大的人海战术人力费用也不菲。
招商吧?那么多年了,总是“招伤”,此路伤情。
还是做临床吧?知难而退。
上会议营销吧?自己的产品不适合,代理别人的产品做,不对啊,自己的厂子不白玩了吗?
跟风第三终端吧?庞大的、分散的第三终端网点路仿佛是那么地远。
市场需要聚焦,市场之术也需要聚焦。慎重衡量、审视自身的产品和市场资源,选择适配的市场策略和操作模式,集中资源,术有专攻,才可能是市场破局之道。
5、 产品散乱。
有一家药企,老板是药学科班出身,厂子建起1年有余,针剂、片剂、胶囊、丸剂、原料生产线都上了,可以生产上百种产品,但现在月回款不足50万元,不够维持正常运转开支。更要命的是,还在犹豫,到底主要什么品种好,加上资金紧张,困难大了,开始接触外资,不卖产品了,卖厂了。
产品多了,如果经营乏术,还不如少而精。研究国内成功的药企,并不是一开始就上很多品种,而是主打、精耕细作一个产品,然后再主推系列产品,稳健、良性向前发展。
产品散乱、市场乏术、资金断链、迟早完蛋。
6、 管理昏聩。
昏聩,一是昏,二是匮。
企业遍插七大姑、八大姨,作为外聘的副总,说话办事要看一个办事员的脸色,因为他是老板的什么弟,老板的企业内信息流靠他们的小报告,是不是管理上的昏?
一年换三任营销副总,前两个副总的离去,都带跑了客户和主要营销骨干,是不上管理上的匮?
显微知著,管理昏匮,企业崩溃。
7、 文化缺失。
“你们的任务就是销售,不回款就滚蛋。”
--------老板跨过营销副总对营销人员说
“什么文化,我就是文化,回款就是文化。”
---------老板对文化的评判
这是药企老板二十年前说的话吗?不是,是在2007年的今天。
文化缺失,灵魂失缺;
空气干燥,大火烧身。
8、 人心向背。
经营企业=经营人心?
无数的国内外的成功企业人物传记已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李嘉诚说:“我管理企业很简单,就是取得员工的喜欢。”
现在的药企,有没有除了老板自己和自己一条心,而竟然全部员工都在和老板私底、明里对抗?企业的人力资源创造了罕见的用人规律:好人变成坏人,坏人变成恶人,恶人变成敌人。好象很极端的例子,但确实就有这么一家企业,岌岌可危至此!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先趴下。
经营人心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日思夜想,“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要琢磨怎么把人心经营好。
9、 官司缠身。
官司缠身,邪气缠身。
打官司不管输赢,从来就是耗费双方“正气”的事情。“无官(司)一身轻”,企业发展才能轻松上阵,跑步前进。医药企业涉及社会协同合作单位更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于各方,是企业运营优良的体现,也是自身顺利、快捷发展的必须。
偏偏有家企业,和原料供应商打官司、和员工打官司、和合作伙伴打官司,企业成立多长时间,就打了多长时间官司。特别有意思的是,和原料商官司输了,但不执行,后来和一个经销商合作,没想到那个经销商是原料商的弟弟开的,马上扣下货款,以抵消前面的原料欠款。
这些连绵不断、旷日持久的官司,不知道这家药企有多大的元气可以消耗,能耗多久?更关键的是,官司的背后反应了什么?官司的后果,使自己在业内口碑很差,所以结论是:官司,官死,企业因打官司而死。
话难听,官司叫停吧!
10、 品牌盲视。
品牌是什么?品牌有什么价值?药企该如何规划和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打造需要资格吗?品牌打造需要调配哪些资源?适合自身的品牌路线图如何描绘?
在各种关于品牌建设的书籍和成功品牌企业的实践中,以上问题似乎都可以找到答案。
但关键的是,不在少数药企是盲视以上关于品牌的问题,认为自身是不需要品牌的。
可事实上,行业竞争已经走到品牌致胜的阶段。这个“致”是因品牌营造而导致的持久的、长期的、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的胜利。
盲视品牌,丢了现在,也会失去未来。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金朝团队简介:立足医药保健品行业,与国内外、行业内外相关人士(政府、媒体、商业伙伴、策划广告、投资机构、金融证券、业内大鳄、科研院所等)结成广泛的联盟,致力于打造营业额过十亿、百亿的医药保健品企业、国际化品牌企业、上市企业。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