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饮酒礼 《仪礼·乡饮酒礼》导读



     中国作为泱泱礼仪大邦享誉世界,《仪礼》作为记载古代礼仪的初始文献之一,自古以来备受国人尊崇。在这本古典礼仪典籍中,古代礼仪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往往通过详备的酒礼作为其核心的表现形式之一,并影响和成就了我国特有酒礼文化。其中尤以“乡饮酒礼”历史最久,传承最远。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作为重要的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乡饮酒礼的仪节

  在《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中,乡饮酒礼主要用于招待乡里的贤能之士和年高德劭者,在各地方每年春秋习射和十二月蜡祭时也经常使用。乡饮酒礼的仪节主要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以及宾返拜等。

  谋宾

 乡饮酒礼 《仪礼·乡饮酒礼》导读
  乡饮酒礼之前,主人(当地父母官)作为仪式的主人,到先生(当地的教育长,一般为退休还乡的官员担任)处商议拟定邀请客人(分宾、介和众宾三个等级)的名单。然后主人亲自分别到宾和介的家里邀请。宾则拜谢主人屈尊光临,主人答拜后说明来意。宾和介谦辞一次后表示接受,主人行再拜之礼,以示为国求贤的郑重。然后主人告退,宾和介拜礼,再次感谢主人屈尊而来。

  迎宾

  主人回来后,即根据礼仪规范着手布置宴席。等到肉羹煮熟后,主人亲自往宾和介的家中召请。经过一番互相礼拜之后,宾和介和众宾跟随主人前往痒(乡学机构)。大家根据礼仪规范互相礼让后入席。

  献宾

  献宾,是整个乡饮酒礼的重心,分为献、酢、酬三大节。主人向宾献酒称为“献”;宾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先自饮,再劝宾一起饮,称为“酬”;三者合称为“一献之礼”。古代献酒,礼数最高为“九献之礼”,但乡饮酒礼是地方官向乡贤献酒,虽说是尊贤,但毕竟地位相差悬殊,所以只能用一献之礼。

  首先是献礼。当大家坐定后,主人起身下堂,亲自为宾洗濯酒爵。宾赶紧随之下堂来拦阻,表示不敢当。主人起身辞谢宾的下堂,宾则回答说自己不敢独坐堂上,理应下堂。

  主人为宾洗好爵后,拱手行礼,主宾互相谦让后入席。主人为宾斟满酒,在宾的席位前献给宾。宾拜谢,主人持爵稍稍后退,表示谦避。宾至席前接过酒爵。主人拜送受爵者,宾也持爵稍稍后退表示谦避。

  之后,主和宾分别祭酒。祭酒完毕,宾起身尝一口酒,然后拜谢主人,称赞酒的甘美。主人起身答拜,宾将爵中酒饮尽,再次拜谢主人,主人再次答拜还礼。

  宾酢的仪节与献宾大致相同,只是主宾的行动发生了转换。主人酬宾的仪节也与上述相似,但略有简省。

  之后,主人再以相似的仪节为介和众宾行“一献之礼”,但仪节上略有简省,规格上略有降低。当所有的仪节举行完毕,主人持空爵下堂放入篚中,表示不再使用。

  乐宾

  乐宾是为宾客演奏乐曲,以示尊敬和慰劳,意在使宾欢愉。乐宾包括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等四段。

  升歌,即乐师到堂上来歌唱,而且多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

  笙奏,吹笙者入场,在堂下吹奏《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和《华黍》等曲目。奏毕,主人在西阶上向奏乐者献酒。吹笙中的一位年长者走到最高的一级台阶拜谢主人,接过酒爵,主人拜送。

  间歌,即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交替演奏乐歌。

  合乐,即升歌与笙奏同起。

  歌罢,乐工报告乐正,乐正再报告宾。正式的礼乐到此结束。

  赞礼者在庭中洗觯后上堂,代表主人向宾举觯斟酒。主人则向乐工献酒。

  旅酬

  宾将告辞。主人命司正“安宾”,请宾安座。宾谦辞后同意。主人在阼阶上行再拜之礼,感谢宾的留坐,宾答拜还礼。于是,开始旅酬。旅酬是尊者酬于卑者,是自上而下的劝酒。旅酬的顺序是: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宾再依年齿长幼依次相酬。

  由于此时场内饮酒的人多而杂,为了防止有人在旅酬过程中放肆失礼,所以命令司正负责监礼。司正上堂,按年齿长幼顺序招呼:“某子前来接受酬酒”。被点名者立即离席上堂。酬酒遍及于堂下的每位众宾。最后一位接受酬酒的人,要拿着觯下堂,坐下将觯放入庭中的篚内。然后司正下堂,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

  无算爵乐

  乐宾之后,主宾饮酒不必再像献酒时那样有严格的爵数。主人与来客频频举爵,不计其数,尽兴而止,故称“无算爵”。同时乐工不断歌奏,尽欢而止,是为“无算乐”。

  当宴会结束,宾告辞,出门时奏《陔》的乐曲。“陔”是“戒”的意思,以《陔》作为出门时的乐节,说明整个仪式没有失礼之处。主人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

  宾返拜

  次日,宾前往主人家,拜谢昨天的款待。主人迎见,拜谢宾屈尊光临。会见结束后,主人慰劳昨日仪式中担任司正等职务的属隶,仪式比较随便,宾和介都不再参加,以司正为宾,不设陪客,也不设俎,食品用家中现有的。昨天无法邀请的亲友,今天都可以邀请,对于乡中已退休或在职的卿、大夫,只向他们通报一下,来不来随意。宴饮时,《周南》、《召南》中的六首乐章可以随意点奏。

  乡饮酒礼的现代启示

  如果说,《尚书?酒诰》希望打破殷商时期酗酒成风的旧世界,那么《仪礼》中的酒礼则旨在努力创建一个文明饮酒的新时代。但无论是禁酒还是礼酒,从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看,无疑都是从“酒神”向“酒人”转折的两大里程碑。

  酒神,注重的是饮酒的自我性。人在饮酒之后可以血脉喷张,进而心驰而神逸,与神人游弋万里。但不当的饮酒方式往往让人痛苦不堪,甚至累及他人。

  酒人,注重的社会性,而《仪礼》中所讲述的礼酌型饮酒方式旨在强调饮酒的社会功用,并因此而引发人们对于饮酒与修身、交际、健康等关系的思考。

  《礼记?乐记》认为:“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所以合欢也”。作为古代酒礼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乡饮酒礼”,核心功能在于“明长幼之序”(《礼记?射义》)。例如雍正元年,皇帝曾谕告天下:“乡饮酒礼,所以敬老尊是非曲直,厥制甚古,顺天府行礼日,礼部长官监视以为常”。(清史稿?礼志八)

  尽管原典记述的乡饮酒礼极为详备,其繁文缛节(本文简述时已经大加删减)也给这一古代嘉礼的传承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从当前的饮酒风尚来看,部分的礼节仍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虽然仪节已经极为简省至不大规范的程度,但“尊卑长幼之序”等核心理念却被我们严格地继承下来。

  对原典的解读,目的并非提倡复古,而是希望读者重视原典,体察古代礼酌型酒文化的核心魅力。通过中西酒文化之比较发现,西方的饮酒礼仪侧重于酒的自然价值,即酒的工艺、风味、品鉴、配餐等,而在精神层面则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我国的饮酒礼仪则侧重于酒的社会价值,即饮酒时的人际关系、文化体验和自我修养等,酒的物质属性则往往忽略。实际上,古典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酒的物质属性的记述,例如《礼记》中就有关于酿酒工艺、酒品等级等方面的记述,但却视为“技”的层面。国人多重道而轻“技”,加之国人对“酒祸”的痛恨,对酒的物质属性的评论往往视为下等言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西方的酒礼因为侧重酒体本身,非常符合消费文化推广的需求,因此被企业广为采纳。而礼仪视阈下的国酒文化,因为主张“控量”和“备祸”而多被企业所扬弃。

  然而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以及全球范围内酒精危害事件的普遍发生,人们的饮酒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发生逆转。我国酒礼文化所讲究的中和之美逐渐为全世界所接受、传统文化被尊重并采纳,这对于诞生于斯的白酒而言,将是一次难得的市场机遇。

  市场的客观规律和酒与文化的特定关系,决定了白酒的长远发展,必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因,并结合时代特征融入国际性和现代性。“乡饮酒礼”作为我国最普遍和最久远的酒礼文化,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其价值并不断挖掘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151.html

更多阅读

《张仪智斗楚怀王》 张仪楚怀王

《张仪智斗楚怀王》(2010—1—28)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连横策略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仪本是魏国人,后来投奔秦国,长期为秦国服务,曾任秦国国相。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向东方扩张。东方各国建立了合纵联盟,共同对

豫剧名老艺人于福礼演出《八贤王说媒》 豫剧老艺人贾保须

演员简介:于福礼乳名心妮,生于河南省商丘市,自七岁开始学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的天分和艰苦的锻炼,创作、演出了四百多个剧目。“一九五一年河南省戏剧大赛获特别奖”。特别是《八贤王说媒》、《战成都》、《反阳河》、《杨六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译文注释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儿歌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第一辑:回望家园望尽天涯路察森敖拉阿嘉兄弟,你在哪里?程枫记忆中的青海崔振国恩师“难友”多杰才旦青海是我,我是青海鄂圭俊我想起了过客范亦豪情系苏里乡樊光明风雪青藏线高庆琪青海:我的第二故乡桂希恩

声明:《乡饮酒礼 《仪礼·乡饮酒礼》导读》为网友小甜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