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适应和变迁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迁



  仅从个体企业相关的微观环境来分析企业环境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与经营管理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中间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其它诸多企业战略管理学派也多是从个体企业的最优决策出发,来探讨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以环境为视角的主流战略理论中,设计学派、计划学派、结构学派和学习学派都强调战略与环境要相匹配。正是这种从个体企业利益最优化出发的分析方式,导致了中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了结构性的缺陷。中国企业要走向良性市场竞争秩序,有必要从更高层面来分析中国企业的环境变迁。

  一、理解企业环境与企业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系统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单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相互影响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条件,进而获得生存与发展。

  企业环境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要对企业环境与企业的关系作出深刻的理解,首先是要对企业有更深的理解。仅仅把企业看成股东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工具,是对企业最大的误读。也正是在这一对企业存在价值与目标的误读,导致了在对企业环境的分析中,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掩盖了对企业深层环境变迁的正确认识。企业环境既是企业的制约因素与决策的起点,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良好的企业经营行为会造就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性的企业经营行为,反之亦然。企业环境与企业的循环互动作用,使企业环境与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割裂企业环境与企业的系统联系,把企业看成环境的适应者,或是可以脱离环境的独立体,都使得现实经营中,企业在经营决策上出现企业与环境关系的扭曲,最终造成企业的失败。

  1、企业的目标是改善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把企业环境视为条件,而把企业视为目的,这只是人们在研究企业时的一种视角的错位。就整体而言,企业的外部环境决不可能为某一企业而存在,而恰恰是企业集体的经营结果的合成,造就了企业的外部环境。我们通常分析企业环境中,最常见的PEST分析框架,其中的经济的环境,就是整体企业运营结果而造成的。举个例而言,比如我国外贸顺差,这作为企业经营环境之一,既是企业面临的环境条件,更是企业整体经营的一种结果。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也都是企业整体经营的结果,而不是先于企业经营而存在的一种条件。当然,这种结果又成为企业经营必须考虑的外部条件。

  现代社会的的进步,可以说企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在经济条件、人们收入、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进步。没有英特尔、微软、IBM等,人们是想不到可以如此方便的使用电脑的,可以说,企业才是社会环境进步的原动力。

  2、企业的目标与外部环境的均衡

  把企业仅仅看成是追求最高利润的主体,必然会破坏外部环境的均衡。利润是企业发展,最终实现环境均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切斯特8226;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指出:商业的目的是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而不是贪图利润。利润是吸引资本的一种基本手段,保证公司有足够的盈余来为员工及供应商提供奖励,从而激发他们有更好地为公司做事的热情。

  彼特8226;德鲁克同样也把利润看作一种手段,他指出:“商业无法以利润来阐述或解释。当被问及何为商业时,典型的商很可能会回答说:商业就是努力赢利的公司所经营的业务”,典型的经济学家也可能作出同样的回答。这个答案不仅是错误的,……实际上,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毫无意义。”

  事实上,过多的关注高利润,必然导致整个企业环境的失衡。这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长期对高毛利的追求,所导致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只有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来缓解。当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达到一定的时候,必须带来整体企业环境运营的均衡失调。这就是我国为什么经济在高速发展,而企业竞争环境却日益未见实质性改善的原因。

  当企业环境的均衡被打破,必须会影响到企业的良性的经营行为,而企业非正常的经营行为又必然会进一步打破环境的均衡。只跳出个体企业的视野,以系统的思维来看待企业环境和企业关系,才能真正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正是企业环境分析的根本目的。|!---page split---|

  二、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主要变迁

  我们仍以PEST框架来分析中国企业环境总体的变迁。

  1、政治法律环境稳定,逐步趋于理性和完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我国政治稳定,市场经济法律环境逐步完善。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为社会政治稳定和法律的完备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比如我国农业税的费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社保机制的建立等等环境因素,既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稳定的环境氛围,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结果。国家在税收、经济合同、劳动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制度,这为企业的规范发展和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从总体而言,我国政治法律环境是逐于理性与完善的过程之中。

  2、经济高速发展,但存在结构性隐患

  近二十年来,中国平均每年都保持了至少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在全球也是罕见的。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既成为一个良好投资区域,也成为了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环境的变化中,有些因素是量的变化,但有些因素正在悄悄的发生着质的变化。对这种经济变化的正确认识恰恰是企业环境分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最为典型的环境变化就是,我国的大多数的产品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向于供大于求,由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但这种过剩仍然是相对过剩。从我国9亿农民和城市普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看,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为什么,我国在人均收入刚跨过1000美元时,就出现这种过剩经济的现象呢?这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分配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匹配。

  (2)分配结构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内需拉动不足

  明朝末年,中国的白银贮备占有全球的1/3,但国库空虚,大量白银流入些官吏手中,而且不能转变为公开的消费,只能私藏于家中。当李自成进就后,从明朝高官家中搜出的白银多于国库数倍。

  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2005基尼系数已达0.47。拉丁美洲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而且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拉美平均基尼系数已达0.522,远远高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近的东欧和东南亚国家。

  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种分配结构会形成整体经济运行的隐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不足。聚集了大量收入的高收入群,其持有货币不能转化为国内的消费力,由于其收入的合法性问题,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投资,甚至不能转化为国内储蓄。正是这种分配结构才导致了我国大多数行业过早的出现了供大于求而过度竞争。把过度竞争责任仅仅归结为当今企业不正确的决策是不完全的。财富的创造者不能成为创造财富的拥有者,那么商品的价值如何实现呢?我国公务员的加薪,就有着明显的拉动内需经济考虑,但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工人、农民工、农民,如果其收入不能提升,那么必然影响到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

  (3)市场由消费拉动,转向投资和外贸拉动

  那为什么我国经济又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呢?其实,在改革初期,我国物质短缺,由于人们消费需求的释放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近十年来。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需求的拉动而让位于投资和外贸的拉动。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蹿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我国外贸的增长,正面的效应是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依托于低人工成本的我外贸顺差,会导致中国大量工人收入水平提升乏力,进一步加速国内需求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大我贸依存度。珠三角地区近十年来,工资水平基本不涨,甚至出现民工荒,就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体现。

  (4)企业由高利润转向微利时代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多变和险恶。习惯于粗放的管理模式下,靠着行业机会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一时还适应不了在规模化、规范化、微利化的情况下的竞争模式。试图重新寻找高利润的行业成为企业家们的共性。所以汽车公司、零售公司涉足房地产的现象也不足为怪了。

  中国企业环境变迁带来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中国企业已经开经进入微利时代。应该说微利是成熟市场经济一种常态,也是市场杠杆调节的必然结果。通过市场的竞争,淘汰经营不善的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获得市场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是如此。可口可乐进入印度,加乐福进入中国,都是有着多年的市场积累而长期占领市场的准备的。其利润率相比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太低了。就拿汽车业而言,全球汽车也就平均5%的利润率,而中国一度高达28.5%。

  而高利润并不能代表市场竞争力。中国汽车业的高利润也只是吸引资本的手段。并不代表中国的汽车业就具备国际竞争力。 正是这种对高利润的短期追求,使得中国企业相比于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而言,在研发创新、技术投入、品牌投资等方面都显得乏力。这不在于我们的基础有多弱,也不在于我们的人才不够好,而在于我们缺乏战略性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企业环境的真知卓见。

  3、社会文化环境是中国企业环境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因素

  最能影响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应该是消费习惯,也不应该是生活习惯,而是隐藏于这些习惯背后深层的价值观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管理中所遇到的本土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美文化的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东方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本位,而西方价值的基础是个体本位。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我们管理思想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如果企业也和封建王朝的疆土一样,固定不变的话,那么只需要“安人”的管理思维自然是企业主们喜欢的思想武器。可遗憾的是,企业的竞争不在于内部,而在与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对手的竞争,其边界随时会被他人占领。这也注定了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思维是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的竞争的。尽管如此,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他们更为排拆的是以个体本位的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他们更喜欢的是传统以维护领导权威的集体主义的管理思维。除了市场推动和生存压力外,他们不希望走出权威的庇护。承认员工个体独立性就等于自己权威的丧失。因此培训也好,内部教育也好,也总是围绕着老子的思想来运转的,自然其结果不会产生他们希望的创新力。因为他们的思维与目的是背道而驰。没有个体的精神,那来创新力,这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研发的投入那么少,总会定位在国际企业的后面的原因了。

 文化的适应和变迁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迁

  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企业环境因素中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因素。任何中国企业都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使得西方管理技术的引进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症状。因为西方很多管理手段是在西方价值观下实行的,把它移置到中国,必然受到传统价值观的阻碍。如何将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这恰恰是研究企业环境中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目的。

  4、技术环境

  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在技术环境中,中国基础上处于一种跟随状态。因此,对于中国企业的技术环境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企业采取有效技术开发战略。在这一点上,日本、韩国的企业、比如本田、三星、LG等都是可以学习的。

  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有时也会转化成为制度上的后发劣势。因为,中国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得技术,从而可以绕开创建技术创新必须的企业制度建设。从长远来看,会使中国企业最终丧失企业的创新力,而建立创新机制,恰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认识到可以占全球技术进步的便宜的时候,也应该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国企业不致力于坚苦的技术创新制度的建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话,那么在全球的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局面是理所当然的。

  以上是中国企业总体环境变迁的一个认识。每个中国企业可能都面临这些方面的企业环境问题。单从与个别企业相关的微观环境中,寻找企业的发展之路,有时会让全行业陷入困境。因此,认识中国企业共同性的环境因素前提下,再来分析个体企业的环境因素的特殊性,才会使企业决策更有效率,竞争力得到根本提升。而寻找中国企业环境中的共性是企业环境分析中最有意义的。|!---page split---|

  三、中国企业环境的本土化特征

  本土化环境的特殊性是几乎是所有企业都在强调的。然而究竟中国本土化环境究竟有什么特殊性?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在中国市场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中国的投资企业中,成功率恰恰是最高的。如果本土化特征成为企业环境中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的企业应该更有竞争力才对。那么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企业环境的本土化特殊呢?

  1、中国本土化企业环境是在全球化下的本土化

  中国企业环境中,有相当大的本土化特征,但要正确认识这些特征的前提是,中国企业本土化特征是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的本土化。也就是说,战略思维需要全球化,战术思维需要本土化。而恰恰是这个关系认识的不清,导致中国企业对环境的作用认识不清。比如,在联想的国际化并购中,尊重了IBM原有的文化,而且是试图将联想融入国际化的市场之中,因此,其整合的速度和能力是比人们预期要好得多。而TCL在收购汤姆逊后,试图将TCL的文化输出到国际公司之中,这恰恰是其犯的致命性错误。这说明,中国市场是全球化下的中国市场,中国本土化的环境的特殊性,并不能脱离全球化的规律。如何以地区特殊性而否定全球化的趋势与普遍性,那么在对企业环境的认识中,就会跨大区域性的特点。从而缺乏战略性的竞争能力。

  2、中国本土化环境是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必然考虑的决策因素

  在中国经营企业,不可能不考虑中国的本土化特征。而进入中国的市场,更需要了解中国本土环境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将经营管理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管理理论才会对中国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产生指导作用。在这些环境中,我们列举以下几点:

  (1)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特点

  中国企业市场环境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城乡两元化的社会结构。尽管近些年,中国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由于制度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人口在地理生活结构与生活方式上也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二元化的市场特性是中国市场的首要特征。中国城市与农村在消费力,消费习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考虑中国企业环境时,不得不把城乡结构纳入重要的考虑因素。

  (2)中国区域文化的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这样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国家里,企业的行为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而在企业管理中克服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因素呢?同时,中国是有着广阔面积的大国,各地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域的社会文化特殊性,对企业正确实行经营策略是有很大帮助的。

  (3)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企业环境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经济不平衡现象。这不仅体现在沿海与内地的巨大差别,也体现在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差边上。经济的不平衡,必然会对企业的市场选择,生产、研发、物流、人力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以上三点只是中国本土化环境中的冰山一角。了解中国本土化环境的特征,对企业在中国环境下生存发展,提升竞争力是必须的。|!---page split---|

  四、中国企业环境的全球化特征

  在中国呈现本土化的环境特性的同时,中国也明显存在全球化的特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大,国际经济、文化等交流的增多,特别是市场的全球化。在中国的市场上,明显也呈现出了全球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1、消费文化的全球化

  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还是圣诞老爷爷的礼物。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正在快速影响着中国,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这些消费文化的影响,会带来企业环境因素的变化,你不会再感觉到中国与国际城市之间的区别。上海、北京等城市也正快速变为国际性的都市。

  2、信息全球化

  网络加速了全球的沟通,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感觉到心理位置上的遥远。“世界触手可及”。信息的快速全球化,使得中国市场环境与全球市场环境形成一体化。上海、深圳的的股市也不仅是中国的股市,而会与纽约、东京、伦敦的股市互相影响。这一切说明,全球化的环境特征正加速在中国形成。中国是全球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再象以前把国内与国际区别得那么明显。

  3、经营意识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全球化运作的开始。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正逐步在与国际接轨。人们不再睡午觉、必须关注员工的福利,低人工成本也不再是光彩的值得炫耀的优势。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员工的价值。这一切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经营意识。

  4、人才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外出学习的人员增多,国际公司在中国,中国公司在外国的发展,人才的全球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人也不会因为是中国人而少拿薪水,人才的交流与影响,进一步加速了中国企业环境的全球化特征。

  当中国企业环境中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时,那么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调整思维,适应全球的竞争呢?

  五、中国企业环境变化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挑战

  前面我们对中国企业环境的变迁做了分析,并对中国企业环境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作了简要的介绍,那么这种环境的变迁会对中国企业提出什么样的挑战呢?

  1、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从战术性思维方式转变为战略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企业面临环境变迁最为关键的一个转变,也是最为艰难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企业战略性、系统性的认识企业面临的企业环境,而不是零散的,仅从个体企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来看待企业的经营环境。必须真正从企业的目标,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角度,而不是单从个体股东发家致富的思维来对企业进行决策与管理。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发展状大,才能真正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之中去。

  2、管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思维

  海尔流行一句话:“要想一滴水不干涸,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同样的,我们中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和思想,要想发扬光大,唯一的办法就是融入到世界的文化与管理思想中去。勇于抛弃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糟粕,认真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才能够造就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中国现实中的企业,恰恰最为缺乏的不是对中国传统管理思维的掌握,而更多的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普遍性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这种意义上讲,普遍性的管理思维与原则对中国企业更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在华企业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以个体的特殊性掩盖整体的普遍性,是中国企业家思维面临的共同缺陷。以战术性策划代替战略性思考,也是中国企业经营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因此,当中国企业面临划时代的环境变迁时,必然要求的是划时代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从经验主义走向理性主义。

  3、正确认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作用

  经典的财经理论已经告诉我们,企业是以利润为最大化为目的,争论点无非是长期利润还是短期利润。如果从社会供需均衡和企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补充。这种观点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国家,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中国还是一个并未认可“契约社会”的社会环境。因此,这种观点在促进我国提高企业效益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影响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由于我国传统价值中人格的非独立性,和现实中企业与员工的不对等地位(对于大部分中国员工来说,工作的首要意义还是养家糊口),企业与员工不是对等的契约关系,因此,过度强调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的价值取向,就造成了极端的只以利益出发的企业管理思维。这种思维与社会是以人们的幸福为发展的目标不相符。 

  (2)我国现阶段强调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的阶段是对的,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人是没有理由永远定位在靠工资比外国人低来竞争的。国家的发展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和世界上各族人一样,享受同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和成果。从世界产业格局的转移来看,成本优势迟早会各更落后的国家转移。那里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3)如果一个企业不行以企业的员工和股东利益的共同发展为目标,那么,企业的强大的持续的竞争力是根本无法保持。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股东的回报,也在于员工收益的提升。如果只偏重一方,至少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企业。

  六、结论

  中国企业面临着深刻的企业环境的变迁,这种变迁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仅从个体企业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环境的变迁,是不足以支持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动态的、整体的思维来看待中国企业环境的变迁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仅仅把企业看成股东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工具,是对企业最大的误读。企业环境既是企业的制约因素与决策的起点,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良好的企业经营行为会造就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性的企业经营行为,反之亦然。企业环境与企业的循环互动作用,使企业环境与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割裂企业环境与企业的系统联系,把企业看成环境的适应者,或是可以脱离环境的独立体,都使得现实经营中,企业在经营决策上出现企业与环境关系的扭曲,最终造成企业的失败。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吴洪刚,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1302.html

更多阅读

营销战略的制定 中国企业如何制定奥运营销战略?

     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十足的战场,而对场内场外的企业来说,更是一场战争——这是最具吸引力的全球传播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成本极高、最为残酷的烧钱机器。乃至颇具全球野心的联想也只是参与了一届北京奥运会就匆匆撤出。伦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国企业如何搞好美国政府关系

     美国的政府关系行业发展得十分完善,公关公司、行业协会、宗教团体以及大型跨国企业内部的公关部门都在积极参与。他们代表各行业各阶层以及各国政府的利益,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美国政府游说建言。这些组织对国家公共事务、实

第23节:中国企业如何寻风投、引风投(1)

系列专题:《资本杠杆撬动成长:有效沟通有密码》  中国企业如何寻风投、引风投  赢在中国:风险投资跟你们有很紧密的联系,他们会通过你们找人找项目。那么现在有很多选手觉得风投离他们很遥远,觉得要找风投很难,那么你们在跟风险投资

声明:《文化的适应和变迁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迁》为网友一骑当十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