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庆,由于外出工作需要,我买了一部波导超薄手机(具体什么型号忘了,大概是什么S228),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也是我现在还在继续使用的唯一的一部手机。本来今年一直准备换手机,但思来想去的,手机又没坏,何必这么浪费呢,再说现在换也不知道买什么牌子好。诺基亚买的人多,我再买也没什么新鲜感,再说今年中央台3.15晚会不是也暴光了它的一款手机的质量问题吗,如果运气不好,买诺基亚也不保险。摩托罗拉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第二选择,在终端还是有一定的感召力,毕竟它的外观不错。而其它新进入的国产品牌,我担心服务跟不上,坏了没地方修,不是我不相信国货,而是对于新来的,总觉得他们不够专业,自觉不自觉的就有一种距离感和防范心理。而对于像波导这样的国产老牌,给他们最多的只能是遗憾和叹息,诶,好好的江山竟然瞬间崩溃,看者国美、苏宁那少得可怜的陈列位置,我的那个心拉,不知道是吃了酸枣呢,还是喝了斑痧。
四年了,我变化不大(还在用波导),波导却变化不小。1999年波导等第一批国产手机企业进入手机市场后,逐渐打破了洋品牌的垄断,不仅从洋品牌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更大幅拉低了手机价格,使手机迅速从高端消费品变成大众消费品。2003年我买手机的时候,正是波到处在发展颠峰期的时候,在垂直营销、保姆式推广模式主导下,波导成为挑战摩托罗拉、诺基亚的中国手机代表。“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连续四年国产手机销量第一”等广告语成为人们茶前饭间的口头禅。那个时候,波导一直把“国产第一”作为自己的核心卖点。
2007年,手机市场的景象已经发生了360度转换,“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声音”已经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国产手机出口四连冠”等对出口的大力渲染。很显然,这只是波导的一种迫不得已而采用的宣传策略而已。他们已经意识到,内销已经没什么可卖的,只好卖外销来尽可能的维护与提升形象。而实际上,象波导这样盘大的企业,靠出口那一点产品是根本不可能保证机器的运转的。所以,路透社的分析文章称,在趋于成熟且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数家亚洲手机制造商因难以扩大市场份额,正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这些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缺乏经济规模,很难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行业巨擘抗衡。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波导。而波导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造车,更是验证了这种预言的可能性。
说实话,现在如果讨论国产手机如何打败洋手机这样的问题已经很有难度了,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我们的网络上的评论文章数量来看出。在一两年前,为国产手机的发展献计献策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就象我这样的业外人士也忍不住写了几篇疑似大而空的文章,以鼓舞士气。而今,此方面的文章基本上不见踪影了——国产手机难做啊,文章也难写!
作为波导手机的老用户,作为一个坚定的国产手机支持者,我写这篇文章首先想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受到过国产手机的欺骗,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认为国产手机质量不好,国产手机的局部、个别的美誉度是存在的。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国产手机失掉的并不是人心,只是让中国消费者暂时失去了消费的信心。
作为一个品牌策划人,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手机行业发展的专业观众,我始终改变不了指指点点的毛病。所以,有点愚见想一并脱出,不管有用与否,希望能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国产手机。
笔者认为,国产手机“民族旗帜”取得胜利的关键是要对中国消费者 “自信力”的培养。
手机产业发展已经快十年了,手机基础技术上的问题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至少不会是很大的问题。而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对于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却是如此的不信任。这有我们历史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由我们“崇洋媚外”的心理造成的。记得著名广告人叶茂中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中国人总体上是不自信”的,所以,广告的引导才会如此的有效。“崇洋媚外”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世界的目光已经在转向中国“china”。中国的货币已经成为了亚洲事实上的通用货币,汉语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第一外语。中国社会的一场“自信力”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对于联想、华为、中兴这些中国“不自信文化”中稀有的“自信力”之源,如今,已经成为它们发展中的强劲动力,也必然成为中国即将到来的“自信潮流”的受益者。而作为波导这样的老牌企业,自信力则需要通过自己去传播,去培养。
国产手机,找出你的“自信之源”,传播你的“自信文化”,提升中国消费者的“自信力”,你们的机会并没有完全丧失。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彭旭知,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