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来新加坡了,一次比一次呆得时间长,也越来越了解新加坡。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地方。
它的最可爱之处,不在圣淘沙的自然风光,不在市中心的繁华,不在城郊大片的绿地。这些东西,要么是自然天成,要么是后天建造,都属“硬件”范畴。新加坡最可爱的地方,在“软件”范畴,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新加坡,你时时会感受到它的社会是多么有序。比如:在新加坡的马路上走路,你永远不用担心会有汽车和你争抢道路,更不会有汽车在背后按喇叭催你。有时候,当你过马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人行横道线的灯变红了,这时候本应该是汽车行走的时间了,在国内,你肯定会被搁在马路中间,前后都有车呼啸而过。但是,在新加坡,即使这个时候,汽车依然会一动不动地等你过了马路才起步。在新加坡,马路首先是属于行人的。
这样说,并不是我要指责国内的司机素质不高。因为,这种和谐,不是一个两个人、一群两群人的素质决定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划合理为基础的。在北京,因为道路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每个人在路上都有不安全感,如果一个灯不闯过去,就可能被堵死在后面半个小时出不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指望司机个人素质提高,只能是痴人说梦。
说到北京的道路规划,又有的话好讲了。我喜欢读历史。因为从历史中你可以吃透很多文化内涵,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才是它各种行为的出发点。只要你懂历史通文化,你就能从很多社会现状中看到文化的力量。
比如,刚才提到的北京道路规划问题,就透露出了汉族的文化内涵――北京的道路规划,是中国传统皇城文化的受害者。
北京前十年的主体道路规划,一直是以环线为主。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一环又一环,环环相套。其中,二环是第一个环路,也是最里圈的。现在二环的线路,就是解放前北京城墙的位置。如果说以前北京城是被城墙围住的话,那现在就是被环路围住了。
城墙是干什么的?是防御用的,是保守的。有城墙围住,城市的主人――皇上或者王爷――才觉得安全。这种保守的防御性的理念,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北京的道路规划者在设计路网时,还是本能的会采用包围式的环路设计。
可能只这么单独评价北京,会有人不服气。那我们就再举个例子对比一下――罗马。
“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不是一个想像,而是一个事实。在罗马鼎盛的时候,罗马是没有围墙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广场组合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中央广场。然后,罗马城――乃至整个帝国――的道路规划就是以这个中央广场为中心,向外放射出一条一条的主干道,道路的终点是就是帝国的边界。从帝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一马平川、快马加鞭地直达帝国的心脏。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它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罗马敞开胸怀欢迎你。
再看北京的环路。它就像一道道铁箍一样,把北京圈在里面,进出城的道路被环路都切断了,无论是进城还是疏散都不方便。环路行车倒是通畅,但是不能下来,一下来马上就堵了。更严重的结果是想下都下不来,只好在环路上堵着,直到把环路也堵死,环路就变成了一个停车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每个司机都保持好的心情、互相谦让呢?!
好在,上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重视,这两年情况改善多了。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背景,造成了道路规划的不同,又进一步造成了单个个体的行为差异。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颜金伟,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inweiyan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64465503-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