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感悟生命



曾几何时与挚友晚宴。笑谈中谁曰:“石屹,取石头屹立之意,乃铸房之才。”恍惚间明了是在说地产界的风云人物潘石屹先生,但迷惑这名字和人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果真如此,那霍去病先生该向上帝问个清楚。且不论人之姓名,授之父母,单“中国地产英雄人物”, 2003和2004中国房地产影响力人物,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博鳌亚洲论坛”主讲人,“世界经济论坛”主讲人等这些荣誉实则令同行望尘莫及。

潘石屹自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始自己的房地产生涯。1992年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等项目。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在北京CBD的第一个大型综合项目、50万平米的SOHO现代城;位于海南省,拥有115栋别墅的博鳌蓝色海岸;由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的建筑项目;以及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域,70万平米的建外SOHO,该项目销售额突破9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占地2.2公顷处在朝外商圈、建国门商圈和国贸商圈三圈交汇的黄金地带SOHO尚都以及被称为CBD收官之作的朝外SOHO亦引起格外关注。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潘石屹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创新。在产品设计方面,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话说:“别人制造黑白电视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带色彩的;当别人都生产彩电时,我们能不能设计出遥控的。”在营销方面,当大家都希望通过霸王条款要求消费者只许买进不许退出时,他最先推出“无理由退房”,后来还加上10%的年息回报。

  

有人戏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如潘石屹”,虽然说得有些过,但细想来也有那么点意思。从做房地产、炒概念、拍电影、出书、参禅、哲学、慈善事业、奥运会助威、摄影,再到后来干脆正式进军“电视主持圈”,潘是越玩越时尚,越活越潇洒。同时,主业也毫不含糊,SOHO系列楼盘一直是京城名盘,多年销售额位于北京前列,两不耽误的境界让其成为“最娱乐的地产明星”权当是戏称的见证。

古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美丽光环笼罩的背后,透过潘石屹贫苦辛酸的童年,曾经风雨中的前行,也许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人士的灵魂里都镌着先贤的智慧。  

童年的印记

1963年10月,一个生命悄然诞生,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也许没人想到这会成为日后地产界的大鳄。金秋十月本是收获的季节,但那时上帝留给甘肃天水的人们只有无尽的贫穷,无尽的干旱,无尽的饥饿。从此,婴儿开始了人生漫长的旅程。

“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年也只有7,8个月的粮食够吃。荒芜的田地和常年的干旱让我们村的老老小小在痛苦边缘挣扎。为了承担起些养家活口的重担,我在上学之余尽量地帮家里做事,虽然没能改变为了全家都能活命而把一个妹妹送给他人抚养的现实,但那时的生活磨练我坚毅的性格。”

 潘石屹:感悟生命

谈起自己的小时候,潘总有些感伤,许是沉醉在过去的回忆中而忘了自己的眼神。其实过去的生活总让人留恋,不论快乐,悲伤,痛苦或幸福。曾经走过的路会在心里留下一些痕迹,偶尔静谧的时刻,拿出来回味和欣赏,发现的不只是风的追随,还有雨的希冀。

“我小时候的梦想——特别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是做医生,想当华佗和张仲景。当医生的梦想一是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另外整个村子里面缺医少药。上初中时最大的梦想是做厨师,太饿了,饿得我没有办法。只要从学校食堂门口经过,就觉得里面的厨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天天待在厨房里,好坏能吃饱。”

多么纯洁善良的想法,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但或多或少都给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刻上了深邃的印记。

“我的小学是在乡村的庙里度过的,旧庙里的几十个小学生全是我们村里的。有一次,我因为没铅笔,被老师赶出了教室,在门口站着。妈妈下地干活路过教室时看到了我,问我为什么被老师赶出来了,我对妈妈讲:‘我的铅笔用完了。’妈妈看到我手中一段捏不住的铅笔。她也很发愁,家里没有钱买盐和煤油,哪有钱买铅笔。我们学校的另一位老师潘林玉看到后借给妈妈一毛钱,妈妈跑到村上的供销社买了三支铅笔,又借了供销社的削铅笔刀,削好了一支,送给了我:‘有了这么多的铅笔,今后要好好学习。’我点头回到教室。”

小时候吃的苦,让潘石屹养成了一切从简的习惯。讲话不要讲废话,也不要讲永远正确的套话;干活别摆没有用的花架子,要有效率。这是他坚持的观点,对之一生的事业也有很大影响。

当然,除了忧伤的过往,童年也会有开心的时光。“小时候,我们家门口有一条河,每次发洪水的时候,我们都特别高兴,只要一发洪水,我爸一定带我们去。甘肃是黄土高坡,一般不发洪水。发洪水的时候最先漂下来的是上游山上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头,漫山遍野;有的时候也会冲下来一些玉米、苹果、土豆,我们都背回来。每次发洪水,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觉得又要冲下来什么好东西了。”谈及这些,潘十分兴奋,好象回到了从前的小河,从前的家乡。谁没有可爱的一面呢?潘总说,这个小故事,给他的感受是,人还是应该多跟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人的童年对一生的成长很重要。

上苍眷顾  走出山村

命运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他的父亲平反,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那时,来了一辆解放牌的卡车,把我们全家人的东西拉进了城,瘫痪的妈妈没有担架,我和爸爸用床单临时做了一个担架。到了城里,我们借住在一位爸爸的老同事家,汽车开不进胡同,我和爸爸用担架抬着妈妈,一只手还拖着丢了鞋的弟弟。城里人都探出头来看我们这跟难民似的一家人,却没有人来帮我们,我感到城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此我们全家开始了城市生活。那年,我14岁。”

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也是人生真正的开始。从农村到城市,他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培黎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段学校征途还有段趣事。

“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

正在思变的时候,他遇见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由于很难回答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儿事。据潘的回忆,“记得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46块钱的工资,加上8块的野外补助。而就在那一年,我两个妹妹相继考上大学了。我当时的工资一分为三,把其中的两份寄给她们。”可是这怎么生活呢?活下去是最基本的要求,再加上生活的触动,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page split---|

南下深圳  漂泊海口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当时,海南给潘石屹的感觉就是夹杂着走私货的一个相当原始的荒岛。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三百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那时的海南岛非常缺电,照明用的电都是自己的发电机发的。“小偷经常光顾,夜里提供照明的小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三次,”潘石屹像讲电影故事一样:“人刚刚躺下,电灯突然灭了,那肯定是发电机被偷了,于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动了、弃机而逃。”更麻烦的是民工情绪问题,有一天,潘厂长正在自己的卧室———一个废弃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谈工资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下去跟他们谈!”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砖是一块也卖不出去,大家的生活也都相当困顿,饥饿难忍的四川人就捉老鼠吃。“看到这种情景,想起半年前,我们还情绪激昂地要辩个是非出来,而如今眼前一切都变得平静,变得死一样的平静,可怕的平静。”

据潘总回忆,工作后积累的第一笔钱,就是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妈妈长年瘫痪在床,电视对她太重要。从那以后,他的过年标志就是回到老家,在西北的热炕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年都没有落下。但1990年的春节,因为砖厂停产,没有路费回家。为了象征性的弥补母亲的遗憾,潘石屹在招待所的值班室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服务员推说要休息,抹杀了那个小小的心愿。潘总说那是他过的最孤独的一个除夕夜,也是最难忘的,因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生机。

正是那一年,潘遇见了在海南体改所工作的易小迪。易推荐潘做了自己组建的“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在艰难时期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很好的朋友。以至后来潘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到:“虽然跟他们一样读《佛经》,但我总是没有悟性,觉得没有长进,可从此人的性格变平和了一些。每当我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总是易小迪,他不一定会给我多少物质上的帮助,但他的讲话会给我力量,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海南炒房  创立万通

1991年,海南的经济遭受了第一次低潮,许多淘金者纷纷回到内地,潘石屹却一直坚持到邓小平南巡之后。随着海南经济逐渐恢复活力,房地产作为第一个产业发展起来。潘石屹和曾经在其牟下做事的冯仑、王功权等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成立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并开始炒房。那时海南的房地产处在畸形扩张时期, “炒房炒地”因为时间短见效快而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大多都是机会投资者,说俗一点就是“炒家”,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商品到你手里传出去了你就是赢家,运气不好就砸手里了。“也许是幸运女神的眷顾,我们淘到了第一桶金200万。”

一天,潘石屹在海口房地局看到两个对比数字让他心惊胆寒: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米。在潘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省的房地产行业快出事了。在商量如何分散风险后他来到怀柔,注册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人生充满偶然,当我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其实指标就是机会,就是金钱,潘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就这样,北京万通凭借潘石屹从餐厅听来的消息成就了日后发展的底盘。

1992年万通在阜城门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当时香港利达行的主席邓智仁刚来到北京,拜访了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要求代理销售房子都没如愿以偿。当邓找到万通公司的时候,潘石屹感觉到尽管他们曾经经历过海南的房地产热潮,但就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销售,他们的经验还远远不足,而北京房地产界的宣传意识和雇用代理的意识还比较弱,出于安全,他毅然决定接受利达行代理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推广和销售工作。通过正确的广告宣传和定价策略以及香港利达行的推广,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我们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大公报》上都打整版广告,在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不打广告的时候,这种方法就像平常不吃药的人第一次吃感冒药一样,效果立竿见影。”在潘石屹看来,所谓跳出去或者破坏规则实际上就是冲着一个既定目标的创新,创新就像大雾天开汽车,虽然承担的风险比较大,但你却是走在前面的第一辆车。之后,公司开始涉足其它许多陌生领域,经营理念方面出现严重分歧,一直闹到分家。“人一定要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我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谈及离开万通公司独立创业,潘石屹用一句话表达初衷。

SOHO现代城  傲屹江湖

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并在1995年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SOHO现代城。

SOHO是英文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意为“移动办公”。10年前由潘石屹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在追求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今天,SOHO提高了每一平方米房子的使用效率,让人们自行组合,工作生活更方便。但这引来了中国地产界的另一位风云人物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的不满:SOHO这种物业类型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采光、通风、安全、隐私、能源样样都有问题。潘石屹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写了一封《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信回击任志强,表达了发展商要大胆创新做出优秀的建筑作品的愿望。这就是被媒体戏称的“菜农”和“二道贩子”之争。当然此事在京城被炒得沸沸扬扬, SOHO赢得了空前的关注。

在现代城最辉煌的1999年,邓智仁先生导演一起震惊业界的“挖人事件”,企图将现代城置于死地。潘石屹临危不惧,组织全公司部门经理以上的员工与“起义销售队伍”谈话,迅速构建新的销售队伍,并出了一本《SOHU现代城批判》,以谦逊真诚的语气书写这场事件尽显大家风范。“挖人事件”使现代城在一夜之间成了京东名盘,销售速度一日千里,曾出现过夜间排队领号购买的热烈场面,创下了北京市销售楼盘的最高记录。

“氨气事件”有一段时间带着魔鬼的心愿侵袭现代城。在主动查清事故原因后,潘在媒体发了一封道歉函,表明公司将承担所有的责任,补偿受害业主的相关费用。在全国范围之内征集解决氨气问题的办法和设备时提出如果有愿意退房的客户,现代城同意办理退房手续,无条件退还业主全部房款,并双倍支付银行定期存款利息。在那次突发事件中没有一个客户提出退房要求,潘石屹也学会了灵活处理危机,熟练掌握了巧妙的市场推广技巧。

刘晓庆因涉嫌偷税的事情可谓家喻户晓。城门失火,殃及 “最娱乐的地产明星”潘石屹。为避免怀疑和谣言,又出奇招:“我们的财务部门把这几年给国家交税的情况整理一下,给社会上公布出去。我现在不知道,但我想这个数字应该有冲击力。”事实再次浇灭了众之火焰。“懂得权衡金钱和欲望的关系是一种智慧,我们不该忘记自己挣钱的真正目的——快乐。”潘总看上去真的很快乐。

一次次的危机,一次次的困难,潘石屹长远的眼光和睿智的公关技巧使SOHO现代城在雪雨风霜中依然傲屹,,他抒写的一个引领潮流的建筑奇迹创造了一种更加自由、开放、弹性的文化,SOHO也因此成为京城的标志性符号。|!---page split---|

SOHO中国    道亦有道

有一次潘石屹同美国投资银行的几位客人聊天,当客人问他如何管理好一个公司时,潘石屹说:“孔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公司跟做一条小鱼一样简单。”潘崇尚无债务、无土地储备、无固定资产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为了达到三无的境界,潘石屹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首先潘把有关土地的位置选择和决断工作纳入自己的麾下,由他一个人来做这项工作。“我对于土地的要求十分简单,一要低价,二要有发展潜力。‘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其实潜藏在这么“简单”条件后面的,就是潘总的眼光和决断能力。对产品会提出比较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想法,在跟设计师交流之后,便把创作的空间留给设计师。他认为产品是制胜的关键,除了虚心学习外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房子提出的新的要求。总之,当别人把某一点设计作为卖点大加宣扬的时候,潘石屹希望这已经成为他的产品的标准配置。为此,潘石屹夫妇每年都要到一些发达国家去走走看看,并以看到的各种先进观念“为养”。对于推广他认为 “一个人的职位和角色决定了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在产品推广方面,他逐渐形成了直接宣传产品、灵活处理问题包括危机、树立个人独特形象等等立体的方式。即使那些套路可以被模仿,潘石屹还是不担心,因为他知道至少他的头脑不会被人拷贝。潘对最后的销售从来信心十足,对销售员的培训只局限在两点:第一点,讲明白即将推向市场产品的特征;第二点,记住两个“不要”,不要讲一句假话,不要讲竞争对手项目的一句坏话。”在内部管理方面,潘石屹的公司没有什么成套的管理制度。如果说规章制度是为保证完成工作而制定的话,那么工作任务就是这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从上到下就一句话——我只要结果。

SOHO中国成立12年来开发出一系列项目,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尚都以及正在被众人关注中的朝外SOHO。尽管每一个在同级别市场上都可谓价格不菲,但都是以“创造力”超越于“奢华”的物业类型。尤其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理念之大胆,设计之前卫,在中国乃至全球更是空前。潘石屹让12位建筑师放开手脚,极尽想像,努力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前卫建筑。单单这种开发理念,就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至于好多人认为这样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另类的彻底极至”。但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法国蓬皮杜中心把至高的荣誉颁给了这个项目。潘石屹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创新也得到了国际的肯定。

地产明星   路秀人生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潘石屹对记者说:“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纯粹就好了,人就怕不纯粹。”其实这种纯粹才是真正的生活本色。“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专业特征太明显,就会阻碍他体验生活中原本丰富的东西。如果他除了做商人赚钱外对别的所有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就不能体会到很多别的乐趣,生命内涵也会因此大大缩水。”在他的理论中,商人和人就像化合物和元素的关系。比如氧,可以与铁化合生成铁锈或者四氧化三铁,也可以和氢化合生成水。因此他尽量想做一个元素,可以拍照、可以写作、可以读书、可以建房子、可以做商人,当然还有出书。《阿司匹林》电影中的男主角,《西行25度》,《茶满了》等书的出版,西上乌鲁木齐,到许多大学或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种论坛去演讲,参禅,研究易经就是他探索生命意义的见证。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潘石屹是房地产开发商里拍照片最多的,是摄影师里最会参禅打座的,也是参禅人群里盖房子最多的。

其实在潘石屹的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宣传作到了,好的产品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引起目标群体的关注和体验。这几年从国外泊来一个新词叫做“路演(Roadshow)”,直译为“路秀”,就是在路上边走边秀。潘石屹在人生的路上秀得可谓多姿多彩,加上近几年经常到大陆主要的几个城市路秀一圈,参加论坛,研讨,电视访谈和媒体见面会等,媒体对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最终得了个“最娱乐地产明星”的称号。尽管人们对他一直争议不断,但潘石屹无所谓,他总是说:“一个人要想做点事,你就应该能够抗拒周围噪音的干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别人的干预会把你的直觉和创造力破坏掉。如果什么事情你都在乎,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去年,40岁的潘石屹很想去一趟留下童年记忆的西部,看看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自己的思绪回到清灵状态。“我希望西部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真实的自己。”他沿北纬40度,西行25度,从北京到新疆,横穿我国中西部。《西行25度》记录了“中西部人们的真实表情、真实生活,以及让人敬畏的大自然”。那些天,农田、草原、沙漠、戈壁,从他镜头前匆匆闪过。老人、孩子、艺人、民办教师,这些被都市人遗忘的人群,脸上露出最真诚的笑。潘石屹说,我一路上都需要戴着墨镜,因为一直忍不住想哭。

慈善是一种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大旱,粮食收得很少。村子里的许多人都翻过秦岭去陕西要饭了。父亲常说,我们家的人饭量小,所以不用去要饭。政府隔几天发一次救济的食物,是从河南运来的红薯干,用开水煮着吃,也可以磨成面,做馍吃。我们从小吃惯了玉米面,觉得红薯面做的馍很难吃,吃了之后常冒酸水。但无论如何也要感谢河南人,这次大旱中,河南人的红薯不知救了多少甘肃人的命。”小时侯缺衣少食的生活在潘石屹心里烙了深刻的印记,难免回忆那质朴的美。

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潘总的座右铭,SOHO中国为体现社会公民责任一度支持慈善事业。在“慈善1+1” 网络新闻发布会上潘石屹为失聪儿童捐助100万元的设备。尽管如此,对于物质捐助,潘总有他独特的观点:“慈善事业本身不光是一个物质的,做慈善和公益的事应该是我们自身精神的需要,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们自己精神的进步和提高。只有当人的精神进步的时候,人们才有团结、快乐、帮助别人的愿望,精神的进步和提高是我们愿意做这些事情的源泉。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在各方面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我们做人、做事就有了原则,就有了方向,做一些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也同样有了原则,有了方向。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光要做善事,还要知道为什么做善事。”

所有的慈善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在东南亚海啸的时候,基本上全世界的媒体出现的都是大量死人的画面,潘石屹从新加坡赶回北京给北京红十字会捐款。“世界是相通的,捐款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人用心。一个人如果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确实是非常的寂寞,让他们能听到声音是多么好的事情。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你自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体的。”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孙忍,电话 :13641148872   MSN  [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9541.html

更多阅读

潘石屹:捡西瓜的时代已经来了

     银根再不放松会出问题  问:去年第四季度,市场流动性变得有些紧张,那么现在的流动性是不是还很紧张?  潘石屹:确实像你说的,去年11、12月份银根非常紧,2012年1月份的状况没有多少改善。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是1.6万亿,2010年1月

潘石屹:地产业面临刮骨疗毒之痛

潘石屹:地产业面临“刮骨疗毒”之痛    Pan Shiyi: Correction of Real Estate Sector    Could Be Extremely Painful    出生于甘肃贫困农村的潘石屹,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却头脑敏捷、身手矫健,在京城乃至全中国房

潘石屹:万科降价是在清理门户

系列专题:万科降价  虽然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一直强调万科降价是秉承其快速销售的指导方针,但是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却认为,降价并非拐点到了。如同彩电行业之前所经历过的“清理门户”一般,潘石屹认为,万科在越来越多的城

潘石屹: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

   近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对市场的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如果只是在个别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到的将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结论,目前,我看不出房地产要出现拐点的趋势。”   

潘石屹:房价靠政策打下去可能性很小

4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了“破解迷局:聚焦中国宏观政策———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围绕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两难困境及未来走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的楼市调

声明:《潘石屹:感悟生命》为网友习惯成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