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世界上第一只经野化训练的圈养大熊猫“祥祥”放归自然后,付出了死亡的代价。
据了解,在野外放归前,大熊猫“祥祥”野外训练近三年,在三年中,“祥祥”已经野性十足:学会了自己筑巢、选择食物、标记地盘、驱逐入侵者等本领。
尤其是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季节,“祥祥”会爬到高高的树枝上休息或逗留在相对干燥处;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它能在二三十厘米深的积雪中活动。它甚至还学会用粪便筑起温暖的巢穴;警惕地听动静,迅速找地方躲避。然而,野外生存不到一年,它的生命在与野外同伴的生存之战中嘎然而止。
权威人士介绍,在圈养大熊猫中,“祥祥”算是科学家选择的精英了,它的生存能力,是任何同龄圈养大熊猫也比不上的。
圈养大熊猫享受着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食用的竹子都经过消毒,它们要定期驱除寄生虫,不需要为栖息地和食物去挣扎。
“与野外大熊猫相比,‘祥祥’的生存竞争能力依然较差,特别是攻击和防御能力很弱,没有野外打斗经验,是它在两次争斗中严重受伤的主要因素。”事后总结中,人们一致认同这样的原因。
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从“祥祥”之死由此我联想到企业的生存状态。
现在,有许多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舆论追捧中取得了显赫的位置、辉煌的成绩,为此,他们过分满足沉湎于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带来的自恋自傲般的虚荣麻木中,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领会到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试想,随着市场经济日益纵深多元化发展,过剩经济时代同质化产品不断残酷打压企业生存空间之时,如果光靠这些又具有多少生命力呢,还能持续到何时呢。君不见,有多少一度名声震天,在鲜花和掌声中生活得安逸舒适的企业如今还有踪迹吗。规模效应、产业升级、品牌战略、管理变革、制度创新,哪一步都要承受伤筋动骨的过程。企业要想赢得生存求得发展就必须体验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阵痛和煎熬,如果你适应能力强,反应敏捷且能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自身策略,那么你就有可能在与别人较量中渐渐占据主动,最终胜出。反之,结局就会如同“祥祥”一样。再怎么野化训练,习惯了安逸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始终就会缺乏冲劲与韧性,结果只能是败退或消失,“祥祥”其实就是在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来造成严重内伤致死的。
由此看来,我们的企业再不警觉起来,那么“祥祥”的悲剧其实也就是其中的一些企业今后必然会发生的现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