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转型必然面临极大的障碍,“改变民营企业是找死,不改变民营企业是等死”。而企业主的素养是民企转型的关键。
当企业摆脱艰难的“吃饭保命”的创业期后,逐步进入成长期。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加,管理层级的形成,企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面对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战略转型等先天不足的因素。转型是民企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必须要迈的一道坎儿,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经的痛苦历程。
民营企业转型必然面临极大的障碍,“改变民营企业是找死,不改变民营企业是等死”。通常民企转型的失败就在于,在它试图创建起一套崭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却未能首先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哲学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方式。而是仍然用旧式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去操作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结果,这场管理变革不伦不类,最终归于失败。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主的素养是民企转型的关键。推动民企转型,企业家必须通过学习提高驾驭企业、驾驭变革的素质和能力。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企业家把企业当成工作对象,关注对企业的设计与规划;而实干者和经理人把企业当成工作场所,重视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据研究,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在于:实干者把自己当成企业家。通过对企业中的企业家、经理人、实干者三大角色的调查发现,角色混乱与岗位不清是成长期民营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本症结之一。
企业家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看懂企业、熟习经营和精通管理。看懂企业有“三懂”,即懂行业、懂系统和懂运作;其次“熟习”经营有“三明”,即精明、高明和英明;最后精通管理有“三为”,即亲力亲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无为而治。
看懂企业要从古贤庄子的散文《庖丁解牛》谈起。肢解一头牛是很不容易的,但庖丁何以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做到目无全牛——把事物彻底看透,喻指对某一事物彻底了解和把握。做企业进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企业家只有对企业全面了解,能做到“目无全牛”,才能操作起来“游刃有余”,一旦企业在手,自然就“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理论素养能更新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其经验思维变为理性思维,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理论认识指导实践,使企业家能科学理性地做出决策。其次,理论素养能带来观念的更新,从而使企业家作出创造性的决策。只有冲破传统观念约束缚,树立起现代化的观念才能引导企业的进步。再次,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让人感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此的难以捉摸。
尽管如此,只要企业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就能站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商道即人道。探寻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与经营哲学,而战略眼光与经营哲学的层次,则取决于企业家的修为与境界。将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简而述之,便有了企业家的境界之说。
企业家的理论素养
管理三种境界:人治,法治,和文治。人治是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最大障碍,规范化必须依靠法治,而文治就是在法治的基础上推。
企业竞争四层次:单一产品竞争,组合产品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群竞争。企业要想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必须迅速。
企业成长有五大台阶:企业化做活,专业化做好,产业化做强,资本化做大。企业需懂得这个规律。
观念导致行为:重管理,老板闲,员工忙;经管理,老板忙,员工闲。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员工来达到目的。
竞争境界:两军交战勇者胜,勇者交战智者胜,智者交战谋者胜,市场竞争已经转化为从勇者到智者再到谋者的竞争。
企业家的境界
说到企业家境界,不能不说说老子。企业家从入势的判断与果敢,取势的执着与韧性,借势的气度与视野,运势的权谋与制衡,到最终大势的趋向自然与超越自然,与老子的从无我到有我,有我到小我,小我到大我,大我再到无我的境界,倒有异曲同工,大道相通之妙。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也罢,大道也罢,万事万物终脱离不了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
入势:先知先觉,发掘事物与市场规率,以准确的商机把握切入市场。此之为入势。
取势:执着、吃苦、韧性、专注的品格,将个人能力、智慧与人格魅力发散得淋漓尽致。此之为取势。
借势:依托个人能力与智慧已觉力不从心,眼界逐步开阔,开始外部整合资源。此之为借势。
运势:发现外部资源与自身的融合产生差异,气度开始提升,运用权谋与制衡术来达到资源、力量与发展的平衡.此之为运势。
大势:资源整合已运筹在握,万千智慧,一道御之,此时开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此之为大势。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曾水良:慧泉(中国)国际高级咨询师;温州赛格教育公司首席咨询师;杭州慧泉管理顾问公司咨询总监;温州赛格教育公司咨询总监 高级管理学硕士(EMBA);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