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批发企业的出路 OEM企业的出路



来料加工,三来一补,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是大陆沿海地区早年飞速发展起来的途径,也是近两年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OEM(代工)企业的生存状况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力成本的增加。经过多年发展,沿海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扩大,相对形成人力资源的不足的状况;而不规范用工的恶劣影响,使更多农民工裹足不前,让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OEM企业的经营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二、同行业之间竞争加剧,导致竞争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三、地方政府产业升级的战略调整。地区之间竞争的加剧,环保压力的增大,迫使各地政府加大了产业升级的力度。无形中增加了OEM企业的生存成本;

四、国际之间经济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猖獗,直接增加了出口的风险和成本;

五、国际国内原材料上涨,使OEM企业的利润变薄。

笔者三年前曾为惠州一家制鞋企业做过咨询,他们的主要业务是拿到订单,按照订单要求为人家生产皮鞋,再贴上别人的牌子,出口到美国去。按成本核算,以前一双漂亮的高腰女靴,生产成本是5美元,出厂价是6美元,厂家能赚到1美元。但由于当地近年增加了几个工厂,熟练工人越来越难招到,再加上工人的工资却在飞涨,最终连1美元的利润也越来越难以保证。虽然作为当地一家制鞋业的龙头企业,能得到政府的一些诸如用地等方面的支持,但政府总不会帮助企业的具体经营吧。为此,该企业曾加大招聘力度,但始终于事无补。板兄弟二人忧心忡忡,甚至动过出卖企业的念头,但辛辛苦苦打拼下的江山总不能说丢就丢吧?但是,OEM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向劳动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密集型经济成为日本战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七八十年代,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所谓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籍此实现经济腾飞;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登陆人力成本更低的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使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在短短二十年间,产生了奇迹般的发展。

资本的本质是其逐利性,这种产业的大迁徙验证了资本对资源的自动适应能力和自动调节功能。如上所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和劳动力资源竞争的加剧,那么,中国内地欠发达地丰沛的劳动力,较低的地价,以及当地政府招商的热情,都是吸引这些日益困乏的企业走向内地极大的诱惑因素。

事实上,这种由沿海到内地的企业早已在进行中。内地的四川、河南、安徽,甚至陕西等省份正从其中品尝到吸引“外资”带来的诸如就业、GDP增长、税收等方面的好处。更大的企业,则想一步到位,向欠发达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设厂,来摆脱目前的困境。

这种战略转移动对许多OEM企业来说,有其可行之处,但也会面临如下问题:

一、运费的增加,这也是生产基地搬迁后,这类OEM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二、本企业人才的流失。许多优秀的员工并非都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三、建厂的费用;

四、未来的风险。难保多长时间,搬迁目的地人力成本的增加,届时还会面临搬迁的问题。

    

专注本行业,锻造OEM核心竞争力

是不是沿海地区的OEM产业就走到尽头了吗?我看未必。

笔者认为,OEM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生存危机,根本原因是其过分依赖较低的人力资源,而缺乏其它核心竞争力。因而当低工资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即出现生存危机。其实代工企业完全可以有其它方面的优势,在成本优势丧失时,继续活得很好。比如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质量保证、快速发应、更高的生产效率等等。一个力足于以上几个方面其中之一者,即使其它环境发生变化,也断无丧失生存能力之理,何况具备更多综合竞争力呢!

一些世界级的品牌,象NIKE什么的,根本没有自己的工厂;象一些著名的机构,如奥运会,每届都要寻求大量的生产合作伙伴;如国内一些著名的是电子品牌,在选择制作伙伴时,并非单独以价格为唯一标准。这里面存在的机会,不是对所有OEM企业都是公平合理的吗?而这种需求的长期存在,不是广大OEM企业长期存在的依据吗?一句老话,机会永远存在,只看你有没有把握它的能力。

举个例子,中国台湾地区的代工时代早已成昨日黄花,但仍有些代工企业很好地活着,且效益日增。最好的例子是明基电子,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据说代工仍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虽然其也创立了自有品牌。曾经是全球手机OEM第一大户的明基,日后的发展也基本上被定格在OEM上。

同样,TCL的李东生称,TCL手机业务主要集中在OEM(即代工)领域,出口产品主要为海外电信运营商定制。

 

自创品牌,外销转内销

OEM企业自创品牌,外销转内销。归结起来,自创品牌具有以下优点:

一、中国取代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有这么大的市场当然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中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有较大市场机会存在;

二、自创品牌,从出厂到上架销售,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以上边笔者所举惠州某鞋企的润分配为例,出厂价6美元的一双高腰女靴,出口到美国,贴上别人的牌子,居然可以卖到60美元。

大量的利润被品牌商给吞吃了。

三、生产不愁,要发展只是个怎么卖的问题。OEM企业最大的优势是能制造出堪与国际制造商媲美的产品,自信从产品品质上,不会输于国内任何一个品牌;

四、请有国内著名营销机构或广告公司帮助打造品牌。

由此看来,自创品牌,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笔者不禁冒昧地问一句:自创品牌,你准备好了吗?

——你对国内市场了解多少?知道本行业市场的核心和关键在哪里吗?

——自已的劣势有哪些?有没有改善和预防的措施?

——你的产品和品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你具备不具备这种竞争的优势?

——市场上有没有可进入的市场切入点和操作空间?

——你有多大资源投入?你凭什么可以和同类品牌竞争?

——你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入市策略?

——你有没有一个高效而专业的经营团队?

如果对以上问题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建议您放慢自创品牌的步伐;如果您对以上问题都胸有成竹,那么,恭喜您,您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成就您的品牌梦想。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品牌规划和推广活动的经验,在此还要提醒做着品牌梦的OEM企业,虽然这些话可能是老生常谈:

做品牌不等于做广告;

走渠道并不一定就创造不出品牌;

品牌需要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下大决心。创品牌是条不归路,走回头路会让你损失惨重;

老板要亲历市场,还要学点初步的品牌传播知识,且不可被所谓的策划公司牵着鼻子走。

 

小记

 医药批发企业的出路 OEM企业的出路

如前所述,惠州那家制鞋企业由于受够了洋商和本地竞争对手的“窝囊气”,也曾经动过自创品牌的念头,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子,但由于以上所有条件,惠州那家制鞋企业都不具备,最后在经过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本着为客户负责的态度,还是建议这家企业暂时放弃自创品牌的想法,从继续走OEM道路和转移制造基地两方面寻找出路。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这家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增加了投入。不久被国际一个大的鞋业品牌看中,成为其合作伙伴。企业终于扭转利润下滑的趋势,重振雄风。虽然我们的合作没有达成,损失了一笔业务,但中国OEM业界却少了一个误入自创品牌陷阱的案例。我们认为,这还是值得的。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孙自伟。精锐纵横(深圳)高级咨询师、创意总监。十余年大型零售、药品、工业品、电子、食品、化工等行业的营销和策划工作。数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广告策划、活动策划及项目执行经验。多家著名专业杂志、行业网站特约撰稿人。从一线营销和市场管理人员,到广告和营销策划专业人士,十数年间,亲历商品流通诸环节,被业内人士称为实效广告、实效传播和活动营销高手。欢迎与本人交流:E-Mail:[email protected]  QQ:492748286 MSN:[email protected] 个人主页:http://sunziwei.umgr.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9122.html

更多阅读

医药流通企业排名 医药流通企业并购的“驱动力”

案例:H医药公司曾是一家优质的商业公司,是某省内医药终端覆盖面最广、服务能力最强的企业,特别是对基层和新农合医疗机构、零售终端的配送网络,覆盖了全省数十个县市、千余家中小型医院、乡镇卫生院、药品连锁机构和社区门诊。但随着新

医药营销专业 医药工商企业的最新三控营销模式

三控营销模式是医药工商企业控制营销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升机,三控模式是工业精细化、差异化竞争的结果,也是医药工商企业尤其是一些医药公司和代理商寻求转型,改变定位、精耕细作市场必然的选择。三控营销模式是大部分做普药和OTC的商

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 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思考

     在2012年1-5月,我国共实现医药工业总销售产值6142.71亿元,同比增长19.72%。 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医药流通领域,目前,我国有药品流通企业 15000多家。目前来看,医药流通企业特点是:  1.专业的

声明:《医药批发企业的出路 OEM企业的出路》为网友小清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