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与达能之争:“娃哈哈事件”的狼赶羊效应



法国达能公司先是以投资方式入股娃哈哈集团,然后通过收购股份,以股份优势控制了娃哈哈品牌,再以此为筹码企图控股整个娃哈哈集团,迫使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不得不背水一战。中国知识产权报7月4日就此发表评论认为,“娃哈哈与达能品牌之争值得玩味”。在笔者看来,该案例不仅值得玩味,其狼赶羊效应对于我国完善企业扶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引资、合资行为,都有着典型的教育意义和标本价值。

 

  

透过多年来中外企业合资中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看出,外国资本的进入通常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在合资过程中采取“以先进技术换控股权”的策略,用手中先进的技术或雄厚的资金为交换条件,以取得控股权为合资的前提条件,使得国内企业不得不妥协让步;二是在合资之初就设下层层陷阱,运用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以合理的手段逐步取得控股权。而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操纵市场,入主本土企业,控制品牌。

  

有人认为,我国企业之所以在博弈中落得下风,是因为资本运作及股权知识缺乏,像达能在10年前就设下圈套,这样深远的资本运作意图是娃哈哈难以防范的。其实这只是矛盾的表象。技术能力落后、融资渠道不畅、知识产权意识缺失才是中方企业劣势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认,有很多企业是因为不了解外资运作特点而掉进了陷阱,但更多的企业是明知合资合同存在不平等,却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谈判中缺少筹码,迫于无奈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被动地成为“看上去很美”的合资公司。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有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筹资机制和渠道,那么企业的合资行为就会更从容、更理智。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娃哈哈事件”的狼赶羊效应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成为外方投资的乐土,外资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产业的方方面面,就连中国最为著名的民族品牌“乐凯”、“青岛啤酒”等也禁不住外资的诱惑。在品牌合资的大潮中,“活力28”、“美加净”、“中华牙膏”等大批曾经响当当的中国品牌消失了。仅看法国达能,目前在中国已基本斩杀了“深圳益力”、“乐百氏”、“正广和”,其控股的“光明乳业”,也从中国乳品市场第一的位置跌落到了第二梯队,另外它还控股“汇源”、“蒙牛”,这些品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娃哈哈”,令人担忧。

  

也许这就是中国企业要为国际化所必须付出的学费,而跨国公司整合中国市场的利器就是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土地、厂房、机器设备,而是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用李嘉诚的话来说,“是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那部分资产”。所以,在与外资企业合资的时候,中国企业必须考虑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从政府和立法层面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首先需要从正面引导中国企业妥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签订中外合资、合作协议过程中,必须增加保护中国知识产权的条款;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禁止外国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直接或者变相控制中国的驰名商标。

  

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中国企业迅速成长,海外并购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常用手段。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共计披露跨国并购15起,其中3起金额最大的交易都是中国企业并购国外公司。他们在别国并购交易中所遇到的种种法律制约,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创立新规则的样板。草原上不能没有狼,通过“玩味”娃哈哈与达能品牌之争,促使我们的企业警惕性更加提高,促使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扶持政策更到位,法律保护环境更优化,那么中国企业的肌体就会更加健壮和强大。 

 

(成诚 姜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9053.html

更多阅读

银商之争:“变了味”的商业事件

取消对银行卡手续费率的管制或者提高制定手续费率的透明度,才是解开银商之争的死扣所在 最近,有两起源于商家的“对抗”事件招致媒体热炒:一个是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国美封杀格力事件”,另一个迄今尚未“定案”的“深圳商家拒刷(卡)事

娃哈哈达能事件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的品牌之殇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愈演愈烈,而品牌成了双方的焦点,也成了娃哈哈坚持的底线。如何在合资中保持自己的品牌是这次事件带给国内企业的教训。文/王越最近,轰轰烈烈的娃哈哈反击达能事件使  得“合资中如何维护民族品牌的自主性”再度成为

声明:《娃哈哈与达能之争:“娃哈哈事件”的狼赶羊效应》为网友单身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