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60年纪念活动”在行业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伴随而来的异议声也不绝于耳。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细细品味,还是衍生出诸多想法。 首先,“中国名酒”是历史上全国白酒质量评比会评选结果,这个结果更多的是政府对品牌所代表产品特色、品类的认证,并不代表品牌未来的市场地位。且那个年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市场。由于政治的介入,难免存在着区域、认识、专业和经济的平衡,这个结果难以全面代表白酒的状况,更何况白酒具有浓烈的民族性、特色的多样性和消费呈板块状的区域性。 其次,由于信息不畅,很多企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参与评选,参评企业覆盖面窄,以至于许多消费者今天认可的名酒并不在历次评选的名单内,比如四川的“郎酒”、北京的“牛栏山二锅头”、江西的“四特”、河北的“衡水老白干”等。另外,河南的“张弓”就因当时厂领导认识的原因错失第五次参评,而当时“张弓”的销售额曾在全国名列前茅,还是低度酒的开创者。 第三,当时参加评比的名酒发展带今天早已物是人非。比如,“蓝色经典”是洋河酒厂的品牌不错,但是当年参加名酒评比的是洋河大曲酒;“舍得酒”是沱牌酒厂的产品不错,但当时得奖的是沱牌大曲酒;“国窖1573”是泸州老窖公司酿的不错,但是历次评比得奖的是泸州特曲酒。这些新的名酒都是老牌名酒厂品牌和产品创新提升的结果。创新让老牌名酒闪耀出与时俱进的光芒。否则,再辉煌的名酒也会逐渐淹没在消费者记忆的汪洋大海里。 客观上说,历次名酒评比极大地促进了酒行业的发展壮大。这里无意探讨当时评比标准的是非,但是今天要配得上“中国名酒”称号,我觉得至少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只有品牌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成正比,在行业具有影响力与公信力,才能当之无愧享有名酒之称。 二是产品的销售额。只有有了足够的销量才能覆盖足够大的区域,也只有有了足够大的覆盖地盘才能称得上“中国名酒”,品牌是船,销量是水,水涨自然船高。 三是消费者认同率。如果消费者的认同率很低,即使评为名酒,也只能是专家名酒或者行业名酒,曲高和寡的东西,最终也会被岁月遗忘。 记得《史记》上有句名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用在这件事上就是——“中国名酒”称号也必须与时俱进。
![新中国的高层是世袭的 中国名酒要打破世袭](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19042680210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