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A要考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生,与另一位朋友B在一起商量。B劝A不要考。B列出了要成功考取的条件:一是你必须足够聪明,二是你必须足够努力,三是你必须有一定机会。这种机会主要是你要认识并得到经济学家的赏识,而要得到赏识你又必须有被赏识的理由,一是你毕业于令人羡慕的学校,二是你有足够的学术经验证明。这样,在A看来,B根本没有希望,“你根本没有毕业于牛校,天资并不比北大清华那帮好多少,你又没有他们那样努力,你根本不认识那位经济学家,你又没有发表过论文,你凭什么可以考过他们。”整个逻辑显得特别严谨。结果A考上了,B解释说“在必备的条件之外,你取得了结果,只能说明那是你蒙的,何必骄傲?”结果两个多年的朋友从此有了矛盾。
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那就是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下,经过推理,获取一个结论。用管理学的思维来思考,那就是找到CSF(关键成功因素),找标杆对差距。似乎A的逻辑非常严密,那么为什么结果却不对呢?前提假设本身有问题时,结果当然会错误;思维逻辑有问题时,情形会更加严重;当根本未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信息输入又不足时,那结果则更为可怕。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构建构造的模型本身就有缺陷,案例分析或比较研究所获得的关键成功因素本身就可能会忽视更为关键的成功因素,既使过程更为非常科学,结论又如何能够正确呢?
在企业也常常有这些可怕的书呆子思维习惯:
1、囿于传统
职业经理人运用既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投资某个行业的不可为的结论。其有假设前提,有分析模型,每条信息也足够量化,运算逻辑也非常清晰,结论也是水到渠成。但是企业家却凭直觉判断这项投资可为。当企业家尝试失败时,职业经理人会讲理论早已证明,但仍然有人不相信科学;当企业家尝试成功时,另外会有一拔职业经理人站出来,用另构造新的模型来说明原来那帮职业经理人模型假设的缺陷,并指出缺陷在于信息不充分,假设中过于考虑的信息都是过时的,未能与时俱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和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这样,然而企业里的确有太多的人喜欢基于传统信息进行思考问题。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有敏锐的直觉,而后者更精于组织执行。
2、以偏概全
这主要是企业中基层易犯的错误。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对自己有利于的假设因素强化,而对自己不利的假设因素弱化或视而不见。譬如,营销人员在谈到营销业绩问题时,常常会说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弱势是,一是对方价格比自己低,要扩大销量必须降价;二是对方广告投入大,我们要要增加广告;三是对方产品推出快,我们研发太慢等等。这些原因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部分出现。譬如,若我们的价格比对手低,那么就强调因素二对方广告大。若因素二有优势,可能会讲因素三或因素一。若三个因素都占优势,可能会讲是产品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若都优于竞争对方,可能会强调内部提成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在这样的思维中,总是未能将影响营销业绩的全部因素列出,更没有一个完善的模型。不光营销这样,各个部门常常都是这样,所谓“位子决定脑子”。当然,我们是在诚信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的。在此前提之外,可能有些人什么都明白就是装糊涂。
3、过于僵化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身上。要推行一项管理变革,这些人员很快根据教科书上学来的理论进行模型的构建,并很快形成一系列标准的制度和方法,却常常忽视这些制度和方法的假设前提,盲目照搬,结果是适当其反。之后,对失败的原因常常时,又常常把责任推给这些理论或工具,譬如会这样归结:一是这些方法本身有问题,如绩效考核不适合中国国情,平衡计分卡是需国产化,管理学也要中国化等等。二是执行时人们的自觉性不够,或执行力不高,或整个组织历史惯性太大等等。结论往往看似科学,却忽视自己本身的原因。类似于赵括战败之后会大谈兵法有问题,而不谈自己的问题。
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是可怕的书呆子思维。第一种囿于传统,本身思考问题宽度可能还可以,思维还算活,有自己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总是拘泥于传统的既有信息,创新性不够;第二种以偏概全,主是本身思维的宽度不够,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科学。思维还算活,但越活问题越大;第三种过于僵化,则常常不仅缺乏整体思维,还未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作者简介:任俊正,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北京元动力管理咨询公司总监,清华大学等高校企业高层培训班讲师,兼任多家企业常年管理顾问或董事会专家委员。致力于战略、组织及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咨询,曾为建筑工程、航空、电信、烟草、医药等行业数十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为中国电信、美的等数上百家企业进行过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