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兴 上海财经大学 试问上海品牌如何振兴?



  (一)弘扬上海品牌的深层思考。

  面对世界市场中国化,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加之我国近期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开创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上海也积极跟进,提出了开创创新型城市的规划设想,提出了“科教兴市”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战略。在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并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的今天,面对国内外在各个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品牌对于确立上海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地位,对于形成上海产业以及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对于改变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很重要的。

 黄振兴 上海财经大学 试问上海品牌如何振兴?

  上海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科教兴市”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战略,就意味着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要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而在各个领域发展和创建一批著名品牌,正是保持领先地位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条件。上海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的整合必然导致重新洗牌,产业分化必然要求品牌深化。

  眼下,国际上正在形成产业“虚拟化”现象。产业“虚拟化”最初是在一些拥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与优秀品牌资源的企业中出现的。他们以品牌特许和定牌监制的方式将产品的生产职能逐步向外转移,最后公司总部只承担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和分销网络控制的职能,于是产业就开始出现了“虚拟化”的现象。而拥有品牌资源和分销网络的母公司往往能占有大部分的利润(有资料显示,品牌拥有者可获取全部利润的80%)。当一个城市或地区拥有众多著名品牌时,其总体上的产业“虚拟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城市或地区经济也会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区域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变得十分强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虚拟化程度很高,因此其经济的强势地位十分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之所以比较慢,缺乏著名品牌和创新能力,只能以发展加工型产业为主可能也是主要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著名品牌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是何等的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提出了力求打造品牌孵化培育中心、品牌积聚辐射中心、品牌交易运作中心的设想。

  一位研究宏观经济领域的专家曾经这样说过,“目前,全中国只有一个半品牌,一个是青岛啤酒,半个是海尔。从国际品牌的概念来说,我们上海没有一个真正的品牌。”话虽然说得尖锐和刻薄了些,但却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尤其是上海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中国品牌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制造业已占整个世界的第四位。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与这一数据极不相称的是,在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中国的知名品牌除海尔外,则近乎空白。另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还不到20%,全国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去年出口额达130亿美元,但50%以上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在我国的罐头市场中拥有自己品牌并能以此出口或在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仅在5%左右;拥有自己的品牌,但仅在国内某一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接近15%,剩余的80%的企业基本无品牌。世界著名的罐头品牌多数都在中国定牌加工。就鞋业而言,中国今年的产量将高达70亿双,占世界第一,占全球鞋业类生产总量的50%以上。但中国的鞋业大多是在做着“贴牌”生产。中国虽然是鞋业制造大国,但却又是品牌小国,在价格、档次、营销及研发能力上都不具有与国际品牌竞争的优势。同样据报道,在去年中国评出的300余个名牌中,上海仅有21家企业的24种产品上榜,而且价值含量低。经权威机构评估,去年上海387个品牌价值的总量78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国外可口可乐一个品牌价值的六分之一。这一切都说明,上海乃至中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做好做强做响自主品牌是唯一的选择。

  上海市曾经从1995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名牌战略推进工作。但是到了2001年,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包括空调、彩电等十大类产品,上海仅有“开开”、“海螺”、“杉杉”3家服装品牌榜上有名。当时人们说到上海品牌,只能以“开开”尴尬地自嘲“杉杉伴海螺,不吹也是歌”。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一直是全国工商业的龙头,涌现出大量享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现如今,上海还有51件中国驰名品牌,380件上海著名商标,但这51件驰名品牌的含金量加起来,还及不上一个青岛啤酒和海尔。这种状况应当引起上海高层领导、企业家的深刻反省。那种盲目自大,将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上海夏普”、“上海三菱”、“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都算作上海自有品牌并美其名曰:“海纳百川”的说法,令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

  (二)、上海品牌曾经的辉煌与现实困境。

  1900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1936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1%;1950年至1976年,上海的国民收入占全国六分之一,钢材,机床,棉纱生产量占四分之一,缝纫机三分之二,手表十分之九;1959年到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15.4%,财政支出只占1.65%,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1950年到1980年的三十年里,上海向全国所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净值的25倍,几乎是一年上缴一个上海,而国家给上海的基建投资仅占上海上缴国家数目7.38%。 现在,上海以中国百分之一的人口,百分之零点零六的土地,贡献全国1/12的总产值、1/6的港口货运吞吐量、1/4的总出口和1/8的财政收入;1990年上海的财政上交是120亿。

  上海历来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在20世纪中叶曾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商品和服务品牌,至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注册商标中,由近80%是上海的。这些著名的商标与品牌中,有相当部分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如吴良材眼镜、亨得利钟表、正广和汽水、华生电风扇等等。当时在南京路上,就集中了70多家著名的特色商店,覆盖了服装、食品、日用品、工艺品、文化用品以及餐饮、娱乐等各行各业,有不少达百年以上的历史。也有一些是5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轻纺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产生的名牌,如凤凰、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金星牌电视机、红双喜乒乓球、大白兔奶糖等等。这些产品在全国供不应求,享有很好的声誉。当时上海产品在全国消费工业品市场中的份额高达20%以上。

  当然,上海当时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名牌商品,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首先是由于全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当时能够大规模生产工业产品的就那么少数几个大城市,能提供的也只有少数几个品牌的产品,而且是普遍的供不应求。几亿人就用那么几个品牌的产品,怎么会不出名呢?而且由于经济上的长期闭关自守,一般消费者根本不可能接触国外的商品,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自然只能“孤芳自赏”了。因此上海在当时能成为名牌商品的集聚地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比现在还强,只能说明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名牌产品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曾经是中国商标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牙膏商标——三星、最早的灯泡商标———亚普耳、最早的电扇商标———华生,均诞生于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商标注册的总量占全国的80%。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更是拥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商标,如冠生园、培罗蒙、凤凰、永久等,这些商标,成为当时中国工业经济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上海品牌还是优质、时尚的代名词。即便是今天,年纪稍长的上海人说起当年的老牌子依然是如数家珍:永久、凤凰自行车,上菱、双鹿电冰箱,红灯、美多收录机、上海牌轿车、佳美洗衣粉、美加净牙膏、霞飞化妆品……这些当年叱咤一时的上海老品牌,大多已成明日黄花。

  上海企业的商标意识,并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最近几年,上海的商标注册量平均每年不足1万件,已经被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甩在身后;1999年,上海商标申请量为6000件,广东省为2.7万件;2000年,上海商标申请量为9000件,广东省达到了3万件。目前,上海商标申请量在全国的排名已经滑落到第5位。 商标注册数量增长缓慢,证明企业的商标意识单薄。如今,上海企业不仅面临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竞争,还必须面对知识产权的竞争,商标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但是,很多企业还是“老脑筋”、“老思路”,有的忽视无形资产经营,商标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有的则只看重眼前利益,满足于当“加工厂”,为别人做嫁衣。当前,“上海牌”及相关企业在品牌方面存在三大不足。著名商标市场影响力大强,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的商标运作能力较弱;著名商标存在“空白点”。上海品牌究竟怎么了? 

 

  (三)、上海品牌力量衰弱的深层原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全国各省市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使各地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进入门槛较低的轻纺电子工业首先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和强势品牌;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和境外)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其在设计与质量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们的不少同类产品相形见拙。他们强大的广告攻势以及国内消费群体中客观存在的“崇洋心理”更使得上海的品牌面临了空前的压力。总体上看,上海品牌呈现这样几种态势:一是彻底销声匿迹、品牌附属的主体已不存在,比如红灯、双鹿、美多、远东阿里斯顿;二是已陷入困境且回天乏术,比如凤凰、永久自行车;三是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还有重新激活的可能,比如三枪、414毛巾、白猫等;四是经过市场充分竞争,生存状态保持良好的,比如冠生园、光明乳业等。

  今天,上海不少老商标仍在继续创造辉煌。但是,上海有一些老商标确实是沉沦了,还有一些正处在迷惘与困惑中。总之,从缺乏竞争到激烈竞争,这是上海品牌发展环境的主要变化,也是上海品牌优势不再的主要原因。除了环境因素之外,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在品牌维护、发展与创新方面的不力也是导致上海品牌优势开始下降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品牌价值认识的肤浅。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仅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营班子、员工乃至消费者,仅仅是从狭义的商标向狭义的品牌概念过渡,虽然知道了品牌的力量,却未能真正懂得和理解广义的商标和广义的品牌的核心价值,缺乏品牌运作方面的高人和大师!计划经济属短缺经济、凭票经济:年青人结婚以持有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荣;不仅大件洗衣机、冰箱、彩电凭票供应,就是糖果、肥皂、火柴也是计划供应。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牌子被人们忽略顺理成章;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过剩经济,随处可见的价格战,杀得企业是遍体鳞伤、市场一片血海,在这样的情况下,品牌的力量开始彰显。

  2、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国有独资或之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强调的是厂长或总经理负责制,考核的是产值、销售额、利润、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没有品牌评估哪来品牌考核;没有品牌考核哪有品牌使命?不注重紧跟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产品结构与业务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一些著名品牌因其产品与业务的市场衰退而随之衰退。除了国外强势商标品牌的冲击之外,专家分析,上海的老商标一是产品技术和外观均无创新,或者产品已不适应需求,市场严重萎缩,如具有百年历史的“曹素功”墨汁,2003年的销售额为189万元,2004年降到160万元;二是企业商标运作有问题,如“金星”电视机,原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企业推出新商标“SVA”后,“金星”商标被打入冷宫。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消费品的市场开始萎缩,如收音机、收录机、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机械手表等等。上海原来在这些产品上不乏有一些闻名全国,甚至享誉海外的名牌。但是在市场出现变化甚至开始萎缩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并未及时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向相关领域进行发展,及时进行产品结构和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一蹶不振,品牌销声匿迹。

  3、政府主管部门的问题。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外来企业中,上海素有“强势政府”的形象。这种形象加深了产业发展中固有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是政府抓的产业,就会动用全社会的资源扶持它,企业做强也相对容易;政府放掉的产业,却难免放一个死一个。在上海产业结构的转换中,品牌战略意识不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事实上,从上世纪最后十年开始,上海已经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在诸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工业、造船工业以及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使上海产业层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些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却缺乏很好的品牌战略策划,于是产业发展的本身并未造就一批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品牌。有些就是使用了区域色彩很强的企业名称(如宝钢),有些仍在使用国外的品牌(如汽车),有些就根本没有品牌。所以就会在市场上出现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上海的产业发展了,上海的品牌却衰落了。产业发展与品牌发展之间的脱节是上海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4、产业结构调整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初期忽视品牌的价值,没有对品牌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必要的整合,品牌的延伸和控制随心所欲。不注意对名牌产品核心优势的保护与创新,从而使一些传统优势消失,对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实际上,上海有不少传统名牌产品是有其特有的品质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如在钟表、眼镜、服装、餐饮、食品、医药、家具及工艺品等等领域都有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优势。但由于这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优势大多是以手工技术与名师效应为基础的,难以进行规模扩张。所以当面临以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国外(或境外)企业的竞争时,自然难以匹敌。而且,对于这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优势本身缺乏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更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不断创新,其中有不少也已名存实亡。核心优势不再,名牌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之后又提出抓大放小,没有将品牌的保护当一回事。结果大的没有抓住,小的轻易放了,中间的自然踏空;造成的后果是:大品牌不大;小品牌流逝;不大不小的步履维艰。

  5、体制改革转型原因。在改革初期,由于体制转型,国有、民营、合资企业混杂,品牌迷失方向。在开放吸收、引进的同时,由于缺乏对于品牌的保护意识,缺少现代视野,轻纺工业全军覆没;主流品牌销声匿迹。由于在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缺乏对名牌的保护意识,从而使一部分著名品牌被人为封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企业出现了大量以重组与兼并为特征的改革,这些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增强了企业的实力,自然无可非议。但是这些以行政推动为特征的重组与兼并,往往会出现几个著名品牌合为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现象。重组后的企业叫什么名称,用什么品牌,往往会成为重组各方利益均衡的筹码。此时就可能出现采用其一,封杀其他;甚至一个都不用的现象。于是不见了红灯、飞跃、凯歌,出现了上广电;三枪、菊花、海螺、民光等也全都塞进了龙头集团。这就使得一些名牌失去了广泛传播与自我扩张的前提与基础,做大做强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反观国外战略投资者,他们在进入我国市场的初期,便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发展战略,而我们的国有、民营企业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演变为许多民族工业的消亡、民族品牌被打入冷宫!还在那里一个劲地自得其乐“与狼共舞”、空谈什么“市场竞争”!

  6、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原因。在合资、合作和引进国外技术时,缺乏品牌保护与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从而使国外先进技术难以成为支撑上海品牌发展的要素。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以合资、合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然而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传统品牌的保护和自主品牌的建设。一些原来很有影响的品牌(如几个啤酒品牌)在合资中不仅未能很好地折算无形资产价值,而且马上被合资方封杀,从此销声匿迹。在引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也未能坚持进行品牌的转换,使用双方合资的新品牌,以期依托引进技术建立自主品牌。而是直接使用外资企业的原有品牌。结果,在国产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不得不用国外的品牌在市场上销售。从而使上海产业与技术的发展不能成为上海自主品牌发展的推动力。合资合作多年,至今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产品的要件部分还是被外方牢牢把持,外方看中我们的,无非是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庞大的中国市场。“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带有投机性的短视行为。如果我们不在核心部件上创新攻关,迅速实现更为彻底的国产化,这样的品牌即便被冠以“上海”或“上海制造”,对我们自身来说,更多的也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7、对品牌管理科学的模糊。由于广义的商标和广义的品牌是一门科学,不要说消费者,就是政府领导或主管部门也是一知半解,结果造成鱼龙混杂、运作混乱。在品牌管理上几乎不存在对品牌价值的准确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在战略上缺乏定力,广告表现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没有传达出同样的核心价值。 传播容易追逐市场热点,突出产品的具体细节,忽视品牌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的提升;对广告依赖过高,没有用品牌核心价值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导致品牌建设成本极高。急功近利,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轻率地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核心价值战术。品牌资产单薄,品牌溢价能力极低。 

  更多的企业对品牌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缺乏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不少企业误认为只要投放足够量的广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活力便会立竿见影;搞一些品牌传播策划活动,老品牌就会重塑辉煌;新品牌便会星火燎原、星光灿烂!这种肤浅的认识和具体做法上的急功近利是导致品牌力量削弱的主要原因。

  (四)、弘扬上海品牌的全方位考虑。

  近来,上海已经把实施商标战略作为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品牌)建设,多次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品牌运作中心,到2010年,争取著名商标数达到600件,并创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标。上海希望发挥这批老商标无形资产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使其成为提升新时期上海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强大助推器。上海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鼓励自主品牌的建设,期待通过相关机制的建立,创造发展商标、运作商标的良好环境。

  上海品牌发展的基本战略应当是以国际著名品牌为基准,以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上海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应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发展本土品牌和引进国际品牌相结合; 培育自主品牌和嫁接合资品牌相结合;发展新兴品牌和振兴历史品牌相结合;分类推进品牌和组合产业品牌相结合。有这样一些想法:

  1、上海品牌发展战略的起点要高。其瞄准的应当是国际先进水平,应当创立的是能与国际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对话的优秀品牌,这才能同上海的城市地位及其功能特征相匹配。因此在上海的一些优势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国际上同类产业的领先者为基准,围绕如何克服差距,建立特色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以迅速提升产业能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上海品牌发展战略必须依托优势产业。上海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在产业发展梯度上与全国其他城市拉开一定的差距。近十多年,上海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形成了一批颇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同国际上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基本一致。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夯实基础,创建特色,以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品牌,成为上海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标志。从品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消费类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一般会比较大。因此,在上海优势产业的发展中应当有消费类的产品。在上海目前的优势产业中同消费关联度较大的应当是汽车与电子信息类产品,必须对他们的自主品牌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要知道:企业的品牌从不是朝夕之间所形成的。美国的微软用了20年时间形成了自己世界性品牌,思科公司只用了10年。这些都得益于美国硅谷特有的竞争机制,得益于风险投资。在它们的背后,是美国鼓励创新的宏观环境,是资本和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环境。这其中几乎看不到政府的影子,政府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告诉你这个平台用来做什么,然后发给一个执照。至于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要做的,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上海新兴的的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物流和房地产行业以及金融行业等。以多个新兴产业的集群,来支撑整个城市的定位。

  政府除了搞好投资环境,要做的另一件事,是为上海引进更多的国际品牌。品牌都是在竞争中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的经营方式,国内的连锁经营也不会成长得如此迅速,更不会有振鼎鸡这样的连锁餐饮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好的老师,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3、上海品牌发展战略应当全方位、多层次。上海市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较强,因此在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意扶植重点产业和标志性品牌的发展,也应当注意各个领域和各种产业的协调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个层面上努力推动优秀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制造业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更应关注服务业品牌的培育与发展。特别要注意金融业与流通业优秀品牌的创建,因为这些产业属于分销密集型产业,本土依赖性较强,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更容易形成相对竞争优势。

  4、上海品牌发展战略必须注重环境的营造。品牌的发展原本应当是企业的行为。从一个城市的角度讨论品牌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为自主品牌的成长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在上海的品牌发展战略中,应当充分关注怎样才能使优秀的自主品牌脱颖而出;如何使它们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接受检验;如何能使品牌资产真正能为市场所认同,使企业具有对品牌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能通过规范的品牌交易,使品牌效应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并使品牌资产能真正变现。围绕“加强引导,强化机制,搭建平台,聚焦政策”的总体要求,应大力营造品牌发展的经济、政策、文化、法制、舆论环境,让各种品牌得到充分发展。构建品牌展示推广平台。对上海优势企业和优秀品牌进行策划,建设品牌视窗,宣传上海著名品牌,为上海的著名自主品牌提高展示舞台。利用工博会、上交会、时装节、汽车展等大型会展平台,设立“上海新产品展示厅”,吸引国内外品牌企业到上海来发布最新品牌产品信息,创造良好的品牌消费氛围,促使上海品牌的集聚和辐射中心的形成。借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将上海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向世界,实现世博会与上海品牌战略的互动。上海的政府部门还可以为上海企业塑造品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提高了,对品牌就会产生更高的要求。 

  5、必须加大扶持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力度。在品牌战略中,要注意:市场的问题应当让市场自己去解决。地方政府不要干预企业的运作,哪怕是这种干预确实是出于良好的动机。将各部门出台的政策聚焦到品牌发展上来,形成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对品牌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名牌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政府采购、商标注册、能源保障、科研孵化、信息发布等政府管理资源方面给予便捷服务。对重点推进发展的品牌产品,指导帮助其到国外注册商标。

  6、必须研究如何激活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动力。把品牌管理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将品牌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范围和保值增值的考核内容。加强国有企业转制重组过程中的品牌和商标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保护品牌资源,防止品牌流失。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力度,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品牌服务体系,推广和强化企业的国际质量认证,为提升品牌的可信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推进品牌战略,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为自主品牌的产生和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塑造有利于品牌形成的体制;

  其次,政府还应进一步规范有关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尽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与推进品牌战略紧密相关的市场中介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已经开展品牌评价和咨询服务的有关社团机构的扶持和管理;

  第三,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改善投资、税收环境等层面上,大力促进民族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壮大。政府在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的同时,还应考虑把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与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在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加工工业中,加快形成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大规模的制造能力。

  7、 必须研究如何重塑“老字号”品牌的新辉煌。深入推进“老字号”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全面推进“老字号”品牌与其他国有、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强“老字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商业发展模式,加强对“老字号”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老字号”在主要商业街、旅游消费集聚地留有一席之地。建立“老字号”资源库,挖掘发展“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和运作,为“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根据上海老商标的不同现状,采取政策支持、统一管理、集中收购、精心包装、有偿转让等运作方式,使老商标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培育发展。

  8、上海品牌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毫无疑问,从政府的角度来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不仅是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上海的品牌发展就必须与上海市城市的功能定位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如果在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存在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上的差异,从品牌发展战略而言,更应关注的是同终极目标的一致性。要十分重视“原产地效应”的营造,要通过对上海标志性产业的品牌建设与发展,尽可能形成上海在这些产业中的“原产地效应”。即使暂时不能形成国际上的“原产地效应”,至少也应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的“原产地效应”。  

  (五)、弘扬上海品牌的主要对策。

  如前所述,品牌的发展原本应当是企业自身的行为,应当由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来进行策划和运作。而当品牌的发展涉及到一个城市的功能与地位时,政府就不得不予以关心了。但是政府决不能替代企业去做品牌策划与运作的具体事情,而只能站在政府的角度予以必要的促进和推动。那么,从政府的角度讲,在上海的品牌发展方面到底应当做哪些事情呢?我们认为主要应当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梳理资源,明确重点,提供平台,强化机制”。

  (一) 梳理资源。即全面梳理上海在品牌发展方面的有效资源,以明确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同发展战略及发展重点。根据品牌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分析,上海的品牌资源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品质资源,或称“内涵资源”。即有哪些产业、产品或服务已经或者有可能具有领先优势,能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著名品牌,甚至能成为上海的标志性产业或标志性品牌;另一个是指商标资源,或称“形象资源”,即有哪些商标和品牌(主要指自主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两种构成要素相结合,即可将上海的主要产业和品牌归结为四种类型。   

  我们可将其分别称之为“明星类产业”(品质内涵好,且有品牌影响力);“潜质性产业”(品质内涵好,但无品牌影响力);“概念性产业”(品牌影响力大,但品质内涵一般或已退化);“弱势产业”(既无品质内涵,又无品牌影响力)。然后分别制定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对于“明星类产业”,当然应该积极加以扶植,使其能成为上海优势产业的标志;对于“潜质性产业”,则应加强品牌的策划与宣传,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对于“概念性产业”,则应重新评价其品牌的实际价值,对于那些在市场中仍有良好声誉和发展潜力的品牌,应当通过对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充实其品质内涵,使其重新焕发青春。而对于实际价值已经下降,甚至已属“夕阳产业”的品牌,则可视同“弱势产业”,无须再进行过多地投入。

  (二)明确重点。即从政府的角度要明确运用公共资源加以支持和扶植的重点,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推进上海品牌的发展。为推进上海自主品牌的创建与发展,由于其事关城市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有必要动用一部分公共资源对于少数标志性产业的品牌发展予以推动和扶植。而这些需要重点加以扶植的产业、产品或服务必须是符合上海整体发展战略的,是同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相一致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钢铁、造船、航运、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及装备业等可以考虑纳入品牌创建与发展的重点扶植产业。

  同时,应当努力推动一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进行品牌的创建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品牌策划运作、市场营销推广。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提升这些品牌的品质内涵和扩大它们的市场影响而出谋划策。使尽可能多的优秀自主品牌能脱颖而出或重新焕发青春。其中,可考虑将一些目前经营情况较差,现有企业又难以调整经营的一些仍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拍卖,甚至低价置换给一些有能力经营的私营业主,争取将其重新做大做强。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国外(或境外)的优秀品牌加以引进和嫁接,在保证我们对品牌拥有所有权的基本前提之下,可采用直接收购国外(或境外)知名品牌;成立合资企业创建合资品牌(而不是直接使用外资品牌,如“上菱”、“福达” 等都是合资品牌);利用“原产地效应”创建“联想品牌”(即在品牌名称上能使人们产生对原产地效应的联想,如“松本电器”等)的做法。对国外(或境外)品牌的引进和嫁接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中客观存在的“崇洋心态”和“原产地效应”的影响,对于迅速推进一些企业的品牌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提供平台。即为上海优势产业和优秀品牌的展示和推广提供各种平台,为它们迅速在国内外扩大市场和提升形象创造条件。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城市在对其标志性产业和优秀品牌的形象展示方面都是很下功夫的,在青岛有“海尔路”,在合肥有“荣事达大道”和“美菱大道”;香港的贸发局在推进本地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方面也提供了很多条件,如专门设立了常年的“香港新产品展示厅”。政府为优秀的自主品牌搭建平台对于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上海的优势产业和优秀品牌,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如何使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进行有意识的策划。其中包括让其在国内外重大展览会中亮相,参加国际上重要的商务活动和学术活动,安排同国际同业著名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包括安排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参加相关的外事接待活动等等。以形成这些产业或企业是上海产业发展标志的强烈印象。

  世博会是展示国内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日本目前的一些著名企业就是凭借当年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提升他们的形象的。上海应当充分利用好上海2010年世博会这一契机,将上海的优势产业和著名品牌推向世界。这件事从现在起就要专项策划,做好准备。

  上海的各项对外宣传活动和各种对外展示平台都应有上海优势产业和著名品牌的形象,其中包括在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应当设立对上海著名品牌进行推广和介绍的专门展厅。

  应当看到对上海标志性产业和优秀品牌进行展示和宣传,并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向国内外展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和载体。所以不要将其看作是一种仅对企业有利的事情,将宣传成本全部转移在企业的头上,必要时应有政府方面的相关投入。

  (四)强化机制。即政府部门应当在形成促进自主品牌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运作机制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自主品牌的创建与发展并不单纯是企业的行为,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目前市场上客观存在着盲目崇洋的不正常心态,客观上造成的对于自主品牌所不利的市场环境条件。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这种由不正常心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至少在政府采购或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要求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国产产品或上海产品,把这种意识培养起来,给上海自主品牌一个公平竞争的条件;

  二是应当建立和完善品牌资产的评估组织和评估体系,真正将品牌资产作为一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列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建立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化品牌地位评价机构(可以是公司、事务所,也可以是影响较大的媒体),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定期排名,以使其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是在上海建立专门的品牌交易所或交易机构,也可在产权交易所中设立专门的品牌交易项目。鼓励各种类型的品牌经营公司或品牌经纪人开展品牌的交易、特许、代理经营的业务,包括吸引海外的品牌经纪商到上海来开展经营,以促使上海成为国内外优秀品牌的交易中心。

  四是积极鼓励品牌的创意策划活动,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发布会、推广会和研讨会,形成全社会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关注上海品牌发展、推进品牌运作策划的良好氛围。只有将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调动起来,上海的自主品牌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上海企业应高度重视品牌的建设。目前上海企业塑造自主品牌的时机和条件都已基本成熟。从市场条件看,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具有了浓厚的品牌消费意识,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关心产品的服务和文化价值,这就为企业进行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市场条件;同时,国内大部分行业已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产品高度同质化,使得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成为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而品牌塑造和营销正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舍得在技术研发和资金上投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下大功夫,精心塑造自己的品牌。再从企业自身的能力看,中国的企业已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具备了打造品牌的能力。借鸡生蛋走快路;借船出海走近路;自主开发走大路。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单纯地强调企业做大品牌是不现实的。

  中国企业目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它的生产力来赚取利润。过去几十年,我们只不过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设,相当于把一个人刚刚养成,有了为全球市场提供简单制造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目前所要扮演好的角色。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还将以制造业为主,上海将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城市发展的总战略。我们要深刻理解“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弘扬上海品牌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走完从资源性营销、能力型营销,再到无形资源营销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我们到达品牌营销阶段,中国乃至上海经济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端的发展空间。

  我们相信,只要上海市政府和企业一同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借鸡生蛋走快路”、“借船出海走近路”、“自主开发走大路”的成功经验,真正培育出国内驰名、世界重要级的、全球消费着热爱的“民牌”、有口皆碑的 “明牌”、响彻全球的“鸣牌”、世人知名的真正“名牌”!

  欢迎与作者史志远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6991.html

更多阅读

三只松鼠:坚果品牌如何突围?

     一个刚成立4个月的淘宝店,在去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中完成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身处三线城市,用半年时间让自己淘宝店铺的单月业绩从0到2000万元,成为线上坚果品牌的排头兵。三只松鼠是如何做到的?  只做线上销售  2012年,

网购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如何“一步登天”?

系列专题:中国茶叶品牌贫局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真实的世界里,喜欢锦上添花的人,总比喜欢雪中送炭的人要多,所以,一个茶叶品牌自诞生之日起,最好能够想方设法,“一步登天”,即,把茶叶品牌迅速提到一个别人未曾达到的高度,确立自己的品

泰国本土运动品牌 本土运动品牌如何突围?

     2012年,关闭分店、业绩暴跌等关键词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挥之不去的“雾霾”。盲目扩张争取市场份额,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等是造成它的业绩严重下滑的主因。  进入2013年,六大本大运动品牌面临的形势依然冷峻。业内人士指

饰品品牌定位 服务型连锁企业品牌如何定位?

一、服务型连锁企业品牌定位之道何为定位?我们一般会在以下五个意义上使用定位一词:1、 目标市场定位(简称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对目标消费者的鉴别选取。只有那些能让企业有利可图,而企业资源也足以获取的潜在消费者,才是企业的目标客户

声明:《黄振兴 上海财经大学 试问上海品牌如何振兴?》为网友孤影茕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