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白酒企业“慢行”的方向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白酒行业就是,成功的企业总是相似的,陷入困境的企业各有各的问题。白酒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意识到,白酒和别的产业并没有大的不同,只有和别的产业一样,行为更贴近市场准则,才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甚至迎来危中之机。也只有向别的成熟行业学习,师彼长之技以自强,行业在调整前才不会手足无措。而目前白酒需要改正学习的内容,正是此次调整中“慢行”的方向。 食品安全,企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今年18大期间,有小朋友追问教育部和卫生部负责人吃什么零食安全。这个问题很质朴,也很尖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而随着白酒这个“门”、那个“剂”等负面新闻的披露,给自我感觉良好的酿酒工业迎头一记棒喝,并折射出白酒多年来的尴尬现实——产能急剧扩张,与白酒安全与质量的提高无法兼顾。而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解决,长此以往,只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如2011年双汇集团爆发的“瘦肉精事件”,总市值500亿元左右的“双汇”,“事件”爆发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市值蒸发掉120多个亿,而且后期损失还在逐步扩大。 事实上,白酒行业上至主管部门、下至企业,在众多负面事件的教育下,早就明白食品安全是企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的道理,但是由于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及行业标准滞后于行业实际发展速度,白酒想要彻底和食品安全问题划清界限,日后就必须分一部分精力在食品安全上面。停止盲目的产业跟风、企业竞赛,建立食品安全自查机制,积极向优秀的外资企业学习。白酒企业要做好白酒的食品安全,完全可以借鉴外资企业的一些做法,将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供应商、原粮种植,针对不同配套企业、供应商的产品特性、食品安全危害、风险,制定不同的、针对性强的审核方案。只有时刻铭记悬在头上的食品安全那把达摩克利斯利剑,白酒行业企业才能怀着敬畏之心稳健前行。 完善体系,提升软实力带来高效率 《孙子兵法》在开篇中提到五事七计,其中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法为何物?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用现代汉语来说,所谓法者,就是体系建设。军队有军队的体系,国家有国家的体系,同样,企业也有企业的体系。加强企业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有力地实施战略和决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来看,白酒行业企业体系并不健全,不间断的自发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便是证明。 有人说,调整其实是给白酒改正的机会。的确如此。因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红利。如快递行业顺丰公司的崛起,就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统一员工的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客户的认同感。准确地说是依靠体系的力量获取发展充足的后劲。这个例子有力证明了这个命题的正确。 白酒行业企业也可以分享这种红利,但必须先完善和建立各种体系。这些体系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都齐备了,肌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身残志坚不是不行,只是那注定是条非常坎坷的山路。 眼下,白酒当务之急是先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杜绝各种“门”的事件发生,彻底消除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人才培训管理体系,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白酒毕竟是传统产业,企业不自己培养,人才就要断代。完善产品追溯管理体系,防止窜货、制造假货等恶劣行径扰乱市场,还市场公正和公平。完善营销体系,按部就班地实现企业战略意图。完善渠道管理体系,重新看待同商业力量的联盟,跳出以前合作模式的旧框架。完善服务体系,全方位关注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提供广泛、全面和快捷的服务,使消费者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满意和可信赖的贴心感受。 关注消费者,慢中有细求市场 有经济学家说,市场景气的时候,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一个错误的决策,就会把企业带向深渊。对于品牌力稍微弱些的白酒企业,经济景气时,市场占有率非常重要;经济不景气时,市场占有率更重要,但是按照以前的“快”思路,占有市场的成本无疑非常高。既然如此,企业何不换个思路,把目光放在消费者身上,用“慢活”细分市场,用定位更加精准的个性化产品去赢得市场呢?且研究消费者、沟通消费者,本就是行业竞争的大势所趋。 如近两年,很多消费者反映现在的白酒不如二三十年前的白酒好喝。难道是白酒的质量下滑了吗?怎么可能?消费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白酒企业其实应该深入思考一下。这部分消费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应酬比较多,但相当多的时候都是当作交际饮料在喝,完全找不到二三十年前喝酒时的感觉。换句话说,这部分消费者很多时候喝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白酒企业可以针对这样的消费者富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 在此方面,白酒可以借鉴瑞士雀巢咖啡的做法。该公司旗下产品分为三大部分:炒磨咖啡、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对于有喝咖啡习惯的欧美市场,雀巢主推从南美洲优质咖啡豆产区采购加工的炒磨咖啡;对于亚非等有喝咖啡传统但是消费水平较低的市场,主推从咖啡豆普通产区中国云南采购加工的炒磨咖啡;对中国等完全没有喝咖啡习惯的市场,主推普通咖啡豆制成的速溶咖啡。通过对消费者的细分,雀巢实现了“小饮品大市场”的梦想。 文化创新,传承繁荣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宽厚,唯独缺少一股血性。白酒则是对中国文化柔弱一面的补充,对白酒的痴迷与不情愿构成了白酒文化的两面性,中国又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衍生出的饭桌酒文化又过于放大对酒痴迷的一面。一番看似礼让的劝酒进行下来,表面上宾主尽欢,实则彼此均苦不堪言。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实际上是酒文化没能与时俱进。古代物质缺乏,白酒对普通人来说属于逢年过节待客佳酿;现代物质充裕,白酒对人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调剂情绪的饮品。传统白酒文化沿袭至今,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行业及企业再提炼、再创新。其中包括白酒企业品牌内涵宣传创新、白酒产品消费文化创新,及其他和消费者有关文化方面的创新。白酒品牌在宣传上多标榜历史悠久、血统纯正,但这种自说自话的宣传根本无法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反观洋酒的品牌宣传,如“芝华士”《活出骑士风范》,精彩诠释了现代人应具有的荣耀、勇气、手足情义、绅士风度四个价值观,在打动消费者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将品牌深深烙印在消费者脑海。 至于白酒产品消费文化的创新,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提倡的“酒道”,是当下白酒文化一个很好的出口,我们的白酒企业应该大力响应这种理念的推广,为行业的文化创新添砖加瓦。另外,本刊在一期杂志中曾介绍过行酒令创新。行酒令是古代人常用的助酒兴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几乎湮没在时光的海洋里。事实上,这种久远的酒文化,放在当今社会文化大缸里再发酵后,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如消费者玩不转阳春白雪的辞赋行酒令,可以拿流行歌曲当主题设计为行酒令,甚至可以把网络热议话题、经典电影当主题,严肃的场合可以拿经济话题做主题设计行酒令。 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消费者愿意了解白酒,不再把饮用白酒当作不情愿的事情,白酒市场才会健康和繁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文化要创新、要落地,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接轨国际,换位思考市场共性之外的个体差异性 国内很多有出口自主权的名酒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但白酒的国际化道路并不好走,很多出口的白酒依然是进了中国人的口,被驻外中资机构喝掉,外国人选择白酒的情况并不多见。与国际接轨,白酒首先要改变酒在国外卖掉就是出口成功的思维定式,要把产品真正放到国际市场上,把让不同种族、语言的消费者喝上、喜欢上、成为自己的客户才是正确的想法。 虽然有人说,文化走多远,产品就能走多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事实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侵蚀,面对外来文化时,第一反应都是排斥。白酒要消除文化壁垒,就要营造一种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氛围。这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即把世界变成“大同小异”的社会。所谓大同,就是全球化,小异就是本土化或者西式化。 洋酒的本土化做得就比较好,而白酒西式化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白酒西式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宣传思维西式化,再拿高冠博带的古人去给品牌做背书、做宣传是行不通了,宣传只有更靠近西方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被接受;其次是销售方面,白酒可以借鉴“保乐力加”和“帝亚吉欧”的欧美运作手法;再次是市场调研推广方面,如果像国内将餐饮渠道消费者定为重点调研推广目标,虽不能算错误,但效果绝对不理想,消费习惯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和欧美国家饮酒场合的差异,类似中国古代酒肆的小酒吧才是海外酒精类饮品走量的重点。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白酒都需要换位思考衡量对方的实际需求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行销方式应对市场共性之外的个体差异性。
更多阅读
下篇:白酒峥嵘之中的产业走势
面对当前越来越艰难的产业环境,我们拿什么来做白酒市场的“投名状”?变,是生存所需的创新与挣扎! 品质列阵谋应对 品质的打造与竞争,是各行的立业之本。白酒处于深度调整期的“水火之中”,首要解决的,当是品质的修炼。皮之
rfid技术及其应用 RFID技术在白酒企业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白酒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与之发展相配套的供应链也历经多次演变。作为贯穿整个供应链结构的物流环节,在供应链的演变中始终是一个关键节点,多年来企业中的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多地
从“苦存”到“库存”:白酒企业的营销战略考量
2012年,恰逢中国白酒多事之秋;上半年茅台“拉菲门”、洋河“基酒门”、张裕“农药门”、汾酒“账务门”等等轮番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给白酒企业集体形象带来极大伤害。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迟偏遇打头风”,酒鬼“塑
下篇:白酒企业“慢行”的方向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白酒行业就是,成功的企业总是相似的,陷入困境的企业各有各的问题。白酒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意识到,白酒和别的产业并没有大的不同,只有和别
牛根生:中国企业成长的力量在哪里?
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搜寻,在此我总结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十大力量”,与大家交流。 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两条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 第二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