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意味着确立环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因此,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去。作为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处于深山、高原、内陆的试验区,受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信息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在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中更加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此,分析人士认为,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介绍毕节试验区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试验区情,增强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试验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有利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加快试验区产业、产品和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当前,要把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批重点节能、节水、轻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
  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工业耗能强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的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建立和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稳妥积极地调整水、电等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呼吁制定出台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使用节能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节能车型与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同时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运作流程和阶段目标;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可委托专门机构或专家独立运作,以便保持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对考核结果应根据有关法律和考核标准给予有力的处罚措施,并通过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信息渠道,参与考核的全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646.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宪法—新《预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 经济宪法

经济宪法—新《预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新预算法有六大突破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有法学家称它是“宪法之下,万法之上”的“准宪法”。我国第一部预算法于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迄今

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中国制造发展新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生态保护是中国制造发展新机遇  三中全会后,我们谈的不应该是中国制造的突围,而是中国制造的腾飞。  由三中全会的公报和三中全会的决定所开启的一个新的阶段,绘制了一个新

现代农业产业化 万屯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耕地不断减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土地规模经营进展不大的现实面前,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又能更好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新海洋局的经济账

     近日,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重组了国家海洋局,预示着中国对于海洋战略的逐步重视。除当下与周边国家日益严重的领海纷争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即是中国经济,需要新的突围之策。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还能高速增长

声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为网友丨灰涩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