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今年恰逢百岁。这座由英国人建造的钢铁大桥设计寿命为50年,但最新一项科研成果较为精准地算出:百岁“高龄”的外白渡桥,若善加看护的话,至少还能再“活”30年。
潘石屹最近接手著名的烂尾楼“民源大厦”,首要的工作是去找下落不明的工程图纸。一座12年裸体建筑,看样子很难摆脱一炸了之的结局。和某些号称“世界500强入住的顶级办公楼”一样,它们大概从动工伊始就注定了夭折的命运。
把这两件不是故事的故事摆在一起说事儿,是想提出一个命题:什么是建筑的品牌。
本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有人问,1993年宏观调控引发海南的房产泡沫破灭,95%的房地产公司倒闭的哀鸿遍野会不会重现?更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三成房地产公司即将倒下的断言。
中国地产的冬天已经到来?
即使寒风乍起,并不意味着中国地产将从此下滑,也没有证据表明房价就此出现止升回跌的拐点,但是,有一个拐点却是正在形成并且不可逆转的,那就是中国地产正在进入品牌整合的历史阶段。
地产的品牌是什么?
不是那些极尽奢华的楼书,不是那些炫目的尊崇词藻,也不仅是水泥的标号、设计师的大腕以及被奉为圭臬的地段。
企业拥有产品,消费者拥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一个有份量的地产品牌,需要LOGO背后的坚强支撑:明晰的品牌战略、兑现承诺的能力、实物产品的性价比、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售前、售后与物业服务、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感。
地产品牌的价值,本质上来源于房地产品牌体验。
在售楼处,消费者买的是梦想与愿境。但现实终将照进梦想,当消费者真正身临其境, 开发商的全部品牌承诺将经受消费者最严格的考验,预期与现实的契合程度决定了房地产品牌的生命!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国人这样顽强地渴望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千年的血脉相承,房产永远是一个人存立于世的最佳印证。无论你如何证明不应当人人有其屋,只要人们稍有喘息,就有买房购地的愿景升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房产仍然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资产。
人们终将发现,那些能够兑现承诺甚至超值兑现承诺,给予他们几代人信任保障的房产商,值得他们用钞票为之投票。
就象苏州河上的百年外白渡桥,每一颗铆钉都成为一颗活着的印记。
我们欣慰地看到,一批有先见之明的中国地产商,已经走在品牌化、专业化的阳光大道上。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不至于把开发商与暴利无良划上绝对的等号;也因为他们的存在,无数在边缘行走的同行看到了一种摆脱泥沼的方向与希望。
即使是赶集的农家老太太也知道,鸡蛋如果卖得又快又贵,就一定会有别的老太太挎着篮子跟着叫卖。最后,卖的最好的,一定是个头又大又新鲜的。
利润造就竞争,竞争产生品牌,这就是品牌最本质的规律。当利润趋向平均,当市场逐渐告别政治经济时代,中国的消费品纷纷踏上品牌之路,地产业终究殊途同归。
要让你的鸡蛋卖好,先把你的母鸡养好。那个凡是蛋就能卖,涂上油彩就能高价卖的时代正在过去并且终将过去。
中央政府再一次的货币从紧政策,只不过是中国房地产业加速品牌化的一脚油门——是的,这不是一脚急刹,而是一轮促进地产业回归本质的淘汰赛。
瑞雪兆丰年。每一棵懂得季候轮替的绿色生命,都期待一个冰雪净化之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