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活跃于山野之外时,常常被一些带着一圈圈颜色的岩石所吸引,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其实这都是中间的核在起作用,所谓核心,就是这么来的,有了核心,其他的都绕着其转。在商业上又叫“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某事物有某种好感从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也产生好感。商业企业形象实际上就是商企营造的“光环”,它能有效的影响社会大众对商业企业及其商品的看法和评价。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笔者对晕圈的利用主要是关于人际(人脉)的应用,对一个人好的看法,我们会有先入为主,在脑海里停留相当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像颜色一样慢慢的褪化;如果好的印象不断加强,我们依然会保留原来的印象或加强,如果换之为坏的印象,我们一时接受不下,经常会说“那么好的人怎么会干那种事”就是实例。营销策略之名人效应策略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特例。出现晕圈效应,是因为当人们在判断人或事物时,总是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与“不好”两种。当某事物被列为“好”时,一切好的品质便都加在该事物上面;相反的,如果某事物被列为“不好”时,一切不好的品质又都加在这事物上了。好好营造自己的晕圈吧, 真实的活着自己,坦然地营造晕圈。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约会收获:你想成为什么形象,如果无法拼爹的话,自己动手吧,朝哪个方向前进。
![晕轮效应的例子 谈晕圈效应——我与管理的约会(34)](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18333634034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