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被查导致恶性循环
可以肯定的是,导致今天A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内因,是2004年发生的在海关被查处事件。
但是,什么是A企业的“海关事件”?记者在采访该企业一位副总裁时就此问题进行询问。但他对此不愿多说,只表示:“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总会在海关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企业的这种情况算是微小的。”
关于这事,当地工业经济局的一位局长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法。2004年7月,A企业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一批木材,在当地靠岸时,由于遇到台风,无法靠岸,便转道连云港卸货。但由于没有在当地海关申报手续,结果被海关以“走私”查处,并处以罚款。
而据A企业一名内部员工说,“海关事件”其实是因为某职工不够专业,导致单据与货运没有衔接好。“一个职员的工作不负责会导致一个公司的灭顶之灾。”她说。
罚款的金额究竟多少?上述局长并没有给予说明。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罚款的数额有三四千万元。”
“海关事件”发生后,A企业的状况急转直下。公司不仅名誉受损,还丧失了很多海外客户,一些员工也为此跳槽而去。各大银行纷纷停止贷款,并催还已经到期的贷款。本来负债率就偏高的A企业的资金链就立刻绷紧。
“当时A企业的贷款来源多是省级银行,他们一旦听到这种消息,自然就会做出反应。”一位对A企业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士分析道。
作为龙头企业的A企业陷入困境,有关部门自然不会坐视不管。2005年9月23日,由当地政府出面,邀请了相关部门以及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19家银行代表在A企业召开了一次“银企合作,共谋发展”座谈会。
在这个座谈会上,当地政府领导“阐明了银行与企业的鱼水关系,并强调应当站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待问题,加强银企合作,共建良好平台,实现银企共赢。”希望各银行一如既往地支持A企业。
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银行显然没有继续为A企业继续“撑伞”。两年后的今天,曾为A企业客户的杭州某企业董事长来到这里,与之谈起了重组事宜。
破产还是重组?
杭州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承认,自己的企业确实正在与A企业以及当地有关部门商谈并购重组一事,但其他更多细节,“要等到重组结束后再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截至目前为止,A企业有4亿多元的银行贷款未还。
按《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但A企业显然没有走上这一条路。原因何在?
“A企业之所以撑着,原因很简单,它的贷款是依托其他企业的担保,它死了的话,全部的担保企业都要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巨大的坏账还会影响当地的银行业和金融系统,有关部门也不会对一个龙头企业的倒闭坐视不管。”有业内人士分析道。
“A企业董事长为人很不错,许多企业老板愿意为他担保。”当地工业经济局一位科长告诉记者,曾有一个私企老板为A企业担保了150万元,在知道A企业“出事”后,一点都不后悔当初为其出具担保:“他还不上,我来还!”
A企业被重组已成事实,但方式和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记者在A企业采访时发现,尽管企业管理层对此讳莫如深,但工人们仍在车间照常工作。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寻找各种路子。我们企业没什么不正常,10月22日发放了9月份的工资,员工都照常上班。” A企业上述副总裁说。
(因该公司正在重组,因此本文化名为A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