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瞩目的双星私有化似乎告一段落了。但是,双星的MBO并不具备像TCL一样的标本价值,甚至,宣布的成果随时都可能摇摇欲坠。
双星:谁的MBO?
文/本刊记者 罗建法
2007年末,青岛双星宣布,将旗下的鞋业资产转让给名人实业(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历时两年之久,曾经饱受争议的双星“私有化”过程似乎告一段落。
表面上看,名人实业的最终独立,具有双重意义,在企业领域,非核心产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从此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对于“中国鞋王”汪海来说,曾经的创业者,终于修成正果,可以继续其“鞋王”生涯,也为国有企业创业者的归宿提供了镜鉴。 但是,细细推究,强硬的汪海或许正在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镜鉴
国企改制之路历来坎坷。 对于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的创业者来说,现行体制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辛苦几十年,将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最后却发现,自己所得远远低于应得的回报,甚至,退休的魔咒时刻会剥夺曾经视为生命的人生舞台,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此种境遇,使很多企业家在进退维谷,也使忧国忧民者为之扼腕。 如何在体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个人出路与企业的两全,使很多企业家苦苦追寻良策。但是,先烈者众,先驱却寥寥。从禇时健到赵新先、李经纬,再到倪润峰、潘宁,企业成为了巨人,自己却要么锒铛入狱,要么两袖清风归田园,空余背影。 真正成为先驱的,要数TCL李东生堪称完美的“阿波罗计划”。由李东生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以TCL净资产为基础,每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如果增长在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增长25%~40%,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得其中的45%。最终的结果,几年中TCL集团的国有资产增长了2倍多,TCL集团管理层以及员工也拿到了集团的股权,其中管理层总共拿到了集团25%的股权,李东生本人持股达到了9.08%,实现了双赢。 对于企业来说,资产增值保值是基本要务,赢利是其最终使命,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均如是。这一使命,本身就给予了创业者与既有体制的博弈机会——这正是“阿波罗计划”的高明之处。 然而,汪海的计划却并不具备这一特性。漏洞
根据公开的说法,此次双星与名人的交易,青岛市国资委之所以会同意,是因为“汪海的超龄使青岛双星无法对他实施股权激励,而青岛市要促使性格强悍的汪海退休,就要找到一个政府和汪海都能接受的方案,鞋业资产的关联交易正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优选择。” 以此来看,这个方案并非最优的选择,仅仅是时间压力下的“粗中选精”而已。 双星的私有化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三点: 其一是收购本身的合法性。双星与名人本次的关联交易,并没有经过公开招标,名人的收购能力也存在大量疑问。名人实业主营硫化鞋业务,名人实业资产总额1.52亿元,负债总额1.21亿元,净资产0.31亿元,近年来,名人实业的经营状况平平,而双星的冷粘鞋业务包括房屋、机器及土地使用权等,资产底价为1.284408亿元。名人实业实力不够,他们的资金从哪里来?失去了收购的合法性,不仅交易难以完成,对于汪海和一些高管,恐怕还有法律方面的风险。 其二,在于收购之前与收购之后,国有大股东所获得的收益比。企业都是趋利的,如果收购之后,名人所作出的贡献,还不如收购之前所做的贡献多,业绩相对更差,恐怕青岛国资委很难同意交易方案,或者是虽然本次勉强收购成功,还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其三,谁的MBO?资料显示,名人实业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生锡顺,其另一身份是双星集团副总裁,而汪海是第一大股东,占股21.88%,并任董事长。全国最大规模的鞋业企业,把主业就这么赤裸裸地交到了一个自然人手里,汪海的未来风险实在太大。毕竟自2005年大型国企MBO叫停以来,至今从未公开解禁。 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商业社会,拥有普遍声望以及种种关系的是汪海,虽然在交易中会有近水楼台之便,但是毕竟不能突破某些底线;同时,因历来强硬的行事风格,汪海在种种关系中并非真正游刃有余。在现实利益面前,如何造就多赢局面,既让国有大股东看到利益所在,也为个人与团队谋得安身之地,让他们有交易的动力,是汪海目前面临的最大考验。 我们都希望双星的改制能够成功,但遗憾的是,我们眼中看到的,却是汪海等人鱼贯走在一条并不牢固的独木桥上,而桥下万丈深处,是涌动的火山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