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导读,把一些禁锢、老化的思想传给你的下属,更不能传给商学院的学生,否则你们就会培养出一帮蠢蛋来。
跨越老人墙
文/黄 鸣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有个印度人在集市上买了一个小象,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一个小铁镢子上。
小象慢慢长大了,拴它的小铁镢子却从来没变过,但这个长大的小象并没有拉断它走掉,它也永远不会那么做。为什么?因为它在小时候尝试过,但它失败了,经验告诉它这个小铁镢子是拔不掉了。等它长大了,它有十倍的力量去做时,它也不会去尝试。 “老人墙”的由来就是如此。每个老人,或者是企业中的“老资格”,无不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积累了相当多的坎坷与辛劳,但经验一分为二,事情的发展变化,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我们所能想象的空间。 我到50岁时才学会了一点: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 当我们熟悉了工艺流程,或在车间里对设备了如指掌,或者在课题组对每一个课题都一清二楚时,是不是我们就为自己设置了许多的障碍:“真空度”就该这么高,“真空管破损”就应该有一定的比例,“退火”的方法就应该是这样的(上述是真空管厂一些关键技术难点术语)……我们真空管全自动生产线现在换一个靶,必须停产将近四天,那么,只停半天行不行?我们连想都不去想。多少年来沿袭旧的认识没有突破,所有人就在已经设定的障碍前碰壁,造成所有人都无功而返,没有一个人想去试验想去突破。 皇明是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公司之一的。汽车做了一百多年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冰箱、彩电、空调也都有五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信息产业也有三十年的时间了。而我们用十二年的时间,把全世界做了四五十年没做起来的太阳能产业给做起来。这个行业现在一切都是崭新的,都是需要创新的,很多教材因为我们技术的不断突破也要不断地更新,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强化这种变化基因,适时而变甚至超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潮流。 我们的主管们千万不能在思想、程序、标准上设置障碍,千万不能因为你是一个部门的主管,是有经验的“老人”,就为后来的新人树一堵堵限制创新的“主管墙”、“老人墙”。实际上人们先是给自己设置障碍,然后再给其他人设置障碍。所以公司的主管们要有一个“管理雷区”:谁也不能犯“扼杀思想罪”!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导读,把一些禁锢、老化的思想传给你的下属,更不能传给商学院的学生,否则你们就会培养出一帮蠢蛋来。我们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思想禁锢问题,我们公司的文化千万不能重复老套路,要给新人们灌输一种概念:谁能挑战权威,改写历史,谁就是公司真正的栋梁。 过去的那种“固定认知”就让它过去了,现在我们就要彻底改变这种固有认知的思维方式:我们每个人都要进步,不进步就是死亡,不进步今天这一天就相当于白过,要进步就要创新,旧的不去废除新的就不会来。 我们说的创新术并不神秘,世间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万条,我们总要找到一个出发点A,从这个A地到达B地,它可能有三个方向可以走,每条路走到中间就走不通了。走不通其实是正常现象,要么怎么会有“路途坎坷”、“百折不挠”的词语呢?我们很多人犯的毛病就在于一遇到问题就放弃不做了,然后又试另一个,当另一个遇到困难时也像第一个一样放弃,最后搞得每个方向的每条路都是死路,都是绝路!其实不要从根源上断,不要完全放弃,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倒退到原处从而否定整个方向,当它直着走不通时想着拐着弯是否就得走通,一个方向它有很多岔路,看上去山重水复疑无路,坚持多找几个方法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甚至走某条路达不到B地都是自己内心里下的结论,有没有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怎么就到达不了目的地呢? 这么说,经验似乎一无是处。其实不然,要保证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基因,又要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用挫折换来的经验,需要在企业里形成一种良好的体系保证。 第一、选好方向定好位。一般企业都是开始蒙头干,哪有空往哪钻,活着生存下来是第一要务。等企业真正发展起来,长大了,就要确立方向,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框架范围内进行创新,无论怎么样都不过分。企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专注了才真正有效。中国的专利数不胜数,但真正能用于实践的并不多。反观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一些大企业,更多的创新是在公司明确的定位下进行,所以非常有效。 第二、强调文化认同。从西方管理学传过来的VVM(愿景、使命、价值观),我加了一个F(信仰Faith),拿来为我企业所用。文化确定你的经营方向,什么做什么不做,我们“专注可持续”,一个是专注可持续的产品,一个是专注可持续的团队和品牌。有了文化认同,任何创新都是对公司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三、倡导创新与经验协调共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并不一定都会形成成长或促进企业的成熟,这时就要考虑企业体系的建设问题。因为企业大了,突破性创新要在一定的体系框架下进行,需要体系来保证企业的全盘正常运转。既要允许和鼓励挑战权威,又要求这种挑战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原则。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缺什么补什么的过程。但是,这个补并不是随时轻易地全盘拿掉,换上一个全新的面孔。企业永远不可能完美,都是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关键是确定好方向,用制度体系保证创新与经验的协调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