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在一幢石库门老房子里度过的,小小的两层楼房住着十八户人家,各家孩子在这个狭小、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群体。孩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既而引发各自家长出来护短,于是两家从此结怨。孩子毕竟单纯,过不了几天往往就和好如初,这时已经撕破脸皮的两家大人常常会骂自己孩子“贱骨头”,勒令不准和“坏人”玩。
“冤家宜解不宜结”,八十年代初,这句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俗语在最城市化的上海依然适用,不过之后的二十多年,国人的观念却经历了过去几千年未有的巨变。 几个月前,敝公司老总和曾经承包经营过敝公司的陈老板打官司。这场涉及七八百万金额的经济官司打了好几年,按说双方应该水火不容。可是开庭间歇,大家都在休息室吃盒饭,敝公司老总出去买酒,出门前拍了拍陈老板的肩膀“要不要给你带一瓶,反正顺路。”陈老板也欣然接受。最后大家一起喝着酒,聊着闲天,互相交换对世界形势的看法……这一幕让八十年代的国人看到,肯定以为这些人都得了精神病。 “山不转路转,都在生意场上,说不定哪天还得合作……”下午出了法院,我们老总边挥手和陈老板道别,边对我们说。 撕破了脸皮还能合作?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商场上已经司空见惯。同事大刘曾经找出协议漏洞,发起职工签名,最后把陈老板赶出我们公司。在大会上,口才极佳的大刘就像美国媒体战前渲染萨达姆的恶魔形象,他嘴里的陈老板基本也是人渣、社会败类了。就是这样两个曾经势不两立的人,前不久有人发现他们一起合作接下一笔橡胶生意。 “痛苦啊,每天都要和一些讨厌的人应酬、周旋。公司里的手下还个个需要提防……”一个富翁亲戚对我说。“你可以找一些靠得住的人当手下嘛。”对他的烦恼,我有些不理解。 “那怎么行,开公司首要目的是赚钱。比如我和你谈得来,可你是文人,不会来事,出去根本拿不到项目。我再怎么讨厌现在接触的那些人,他们能给我带来财富,我就不得不与狼共舞。”他抽了口烟,皱着眉头说。 经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处世之道,这点在商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你可以不和你讨厌的人打交道,老死不相往来。如今作为一个强人,该撕破脸皮时就得撕得干脆利索。撕完后发现出现了共同利益,赶紧粘上脸皮,绽放笑容……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听来会让人有些惆怅,不过事实上后半句是错误的,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有永远的朋友,他们常常是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的老同学、老同事、儿时伙伴……那么,这句话只剩下前半句“没有永远的敌人”,听起来就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