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哈佛大学做了一个张元电影展映,其中《回家过年》的海报上这样写道:一个人误杀了另一个人,竟然被判了17年!这个无疑是美国人的误读和误导。但反过来想,我们几乎很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也正说明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的误区吗?
没想到,十年后的2008年,《回家过年》的导演张元,也被陷入了几乎同样的误区:一个吸毒的导演,还配是艺术家吗?
张元也许是一位作品最多的青年电影导演,从1990年开始,他先后导演了《北京杂种》、《儿子》、《绿茶》、《东宫西宫》、《疯狂英语》以及《回家过年》等多部影片,还有《金星档案》、《钉子户》等短片及十余部崔健的MTV。他本人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将影响下个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张元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向一位电影导演颁发此奖,而且还是颁发给了一位从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导演。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解释说:我们认为,暴力最主要地不是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即是对和平的最大贡献。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因吸毒被警察抓住了,抓获现场就是张元的家,还有电视台的记者做了摄像报道。播出时,电视台没有对对犯罪嫌疑人的影像未作任何处理,倒是给警察的脸上做了马赛克。
奥运之年,警方为打造无毒奥运,严厉打击吸毒贩毒行为,责无旁贷。而恰恰因为张元是公众最感兴趣的娱乐圈里的名人,他的吸毒行为以及他的被抓经过,就有了另外的意义。
其实,说白了,名人对多数媒体有着一定的商业意义。大凡是名人的事,都会刺激公众的兴奋点,有关名人的报道也就和收视率以及广告收益产生了紧密关系。不敢说报道张元吸毒被抓的这档电视节目未能脱俗,但这档节目在报道了张元被抓之后,几乎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很多人都说,这样的节目比八卦新闻好看。
就这样,张元现了一次大眼。一时间,舆论对于名人吸毒的愤恨达到了一个顶点。怨谁呢?当然是张元自己不争气。
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这是我们的习惯。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的一个误区:为了使一些违法犯罪的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反面教员,我们似乎更愿意加大他的负罪成本。
当年,在张元《回家过年》里,主人公因为5块钱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家人,被判重刑,入狱十七年后赶在除夕回家过年,面对的依旧是家人的痛苦。如今的张元因为吸毒正在被社会舆论谴责,但在那些充满快感的唾液里,又有多少拯救的责任和自省的成分?
不知道张元最终将受到何种法律惩罚,也说不清一个艺术家应该担当多大的社会责任。从人文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原谅触犯法律的错误,却应该学会善待迷失方向的人。
我们能够善待张元吗?
也许先要自问:哪个人不希望别人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