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的短信广告事件,由于江南春宣布“停止业务并整顿”而暂时风平浪静,充分体现了CCTV的力量、舆论的力量,让广告业的大鳄也顶不住了。
但公允地说,在众多经营短信广告的公司中,分众还算是比较规矩的,对人员的锁定相对较为精确,能够结合消费者的特点进行广告的发布。然而更多的短信广告则没那么专业,至少我的手机上每天仍然能收到大批的短信广告,许多是与我不相关的业务或产品。
我相信,如果仅仅从“侵犯隐私”的角度去打击或限制短信广告,是毫无作用的。只有分众这样专业的公司才会对客户资料进行分析,更多地短信广告商则是按号段进行群发,根本没有涉及客户隐私,你还有什么话讲?
除了短信,我们的生活空间已经被广告侵占的差不多了。除了插播电视剧的“广告电视台”、附带一些新闻的“广告报纸”这样的传媒,街道、高速公路、楼宇、商场、医院,所的能放广告的地方必然有广告的出现,甚至出现了以厕所做为发布阵地的广告公司。
这源于众多广告商孜孜不倦的“开荒行动”。自从江南春开发了楼宇视频广告这个“蓝海”之后,引发广告商们集体“寻找蓝海”:哪儿还能再放点广告牌或者液晶?每发现一块荒地,都向广告主或VC宣布:我们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广告模式。
而与广告商的“开荒不倦”的狂热相比,广告主的评价都冷静的多。我接触的许多大小企业的老板,通过报表或直觉都感觉到:现在的广告效果差多了。每年的广告预算持续上升,但广告效果却每况愈下。许多企业宁愿把原本打广告的钱花在终端上、人员上,也不再花冤枉钱了。
的确如此。随着广告对生活空间的侵占越来越严重,受众的免疫力也越来越强,已经修炼到“视而不见”的境界。我曾经在电梯里做过测试:你10秒钟前在电梯间看到的视频广告说的啥?多数人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我压根就没注意。
广告商的“开荒行为”,找到了更多的与消费者的“接触点”,提升了广告的到达率,然而,广告的传播效果是广告接受者对广告本身的记忆、回忆、理解、认识的情况,测定传播效果的项目有:到达率、注意度、知名度、记忆度等。让受众“视而不见”、没有留下任何烙印的广告,到达率再高也是泡沫数据。
广告这种商业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广告商以受众的“眼球”为筹码,向广告主收钱的一种交易行为,出售的是眼球资源与占领眼球的服务。
当广告商一味地对眼球资源“滥采滥伐”,忽略了传播的生态平衡,最终,广告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热情会越来越低,最终,广告商的涸泽而渔的行为,变成了对广告行业的伤害、对自身的伤害,最终砸了自己的饭碗。
因此,广告商不要再为自己又开了几块荒地、又找到了几块蓝海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正视“眼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广告贬值”问题,转移自身的工作重点,从“开荒拓土”转移到“精耕细作”上来,从强行侵占受众的空间,转移到如何打造与受众的友好界面,真正提高广告的沟通效果,这才是广告升值的正确道路。
当真正的精确型、友好型、心智型的广告模式被探索出来,一定会获得了新的竞争力与商业利益,滥采滥伐的广告行为将会收敛,这种最低档的广告行为只会成为“办证公司”的方式。
当广告商认识到“滥采滥伐”影响到了他们的商业利益、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广告商的自觉行为时,我们的生活才能减少广告的侵犯,而不是单纯地以“隐私权”的名义控诉广告商、以维护市容的名义强行拆除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