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民,这一中国最广大的群体,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与文化素质低下联系在一起,与农民工、卖苦力联系在一起。赵本山与宋丹丹的白云黑土系列小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民的负面放大到更广的范围。实际上,这从客观上反映出很多人都没有读懂农民的真正内涵,从而失去了向农民学习的心态和机会。
为什么要将农民与创业联系在一起?这源于三个方面。
其一,我在研读各类成功创业的案例中,发现耐力极其重要,而农民一生的历程中,都是在用耐力来演绎生命的精彩。
其二,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习在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其三,2007年春天,北京东方诚钢构集团董事长多跃刚先生来到远卓品牌,与我们洽谈品牌战略合作。交流过程中,多先生更像是一位思想家,很多观点都犀利独到,其中一点更是让我颇受启发:农民最具有创业的天赋,因为农民很有耐力。例如,农民在播种之后,要等待几个月时间才可能收获,其间还有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甚至还有无情的人祸,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与心理煎熬。多先生还十分坦然地强调其自己正是农民出生。当然,多先生的创业历程也是非常成功的。
正因为此,我提出“读懂农民再创业”这个观点。现在这个环境充满着浮躁与轻薄,一些自视才高八斗的人,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甚嚣尘上,又四处碰壁,甚至最终感觉自己居然找不着北。我们撇开智商与情商的道理不谈,从播种到收获总有时间差,总需要精心护理:浇水、施肥、除草或打农药一个都不少,总需要一分一秒地等待、一天一天地等待、一月一月地等待,而不是依仗着“种子”和“土壤”就一定能成功“收获”,更不可能马上就有“收获”。那么创业者究竟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阅读农民、学习农民呢?
其一,读懂农民的忍耐力,就如上文分析,创业者也要看到付出与收获的时间差,潜心接受这种时间差带来的痛苦与煎熬,充满信心地工作,而不能一段时间不见成效,或达不到逾期目的就稀里糊涂地凭感觉放弃。
其二,读懂农民的抗风险力和风险意识。付出总有收获,但是收获未必都是自己迫切需要的,也未必都是自己能够理解的。就如农民种田,收获粮食是最需要的,但是如果收获人生经验就不是迫切需要的。原因很简单,没有粮食就会饿死,没有比粮食更迫切的。但是,遇有天灾人祸,就不得不收获人生经验,所以从前会有“逃荒”这回事。“逃荒”实质是农民抵抗风险的一种无奈之举,就如有的创业者失败之后重新打工,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可以说,农民都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也因此,才会出现企业或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换作习惯了每月领工资的工人,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将微乎其微。当然,创业者学习的应该是农民的这种抗风险力和风险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忍让或盲目地忍让。
其三,读懂农民“甘于寂寞的能力”。不管是环境造就,还是性格使然,大部分农民都是“甘于寂寞”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种植着同样的农作物,重复着播种和收获的动作。创业需要不断地创新,但是创业同样需要这种甘于寂寞的能力,这种坚持“重复”、不轻言放弃的能力。事实上,农民年复一年地种田并非完全是机械地重复,同样可以创新,所以农民中也会有穷富之分,旧社会更有地主这一特殊的角色。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源自于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不懈,否则永远没有机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更没有机会在承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惊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点无论如何要记住。
向农民致敬,向农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