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社交的未来



 

 

 

 

 

 

 

 

 

 

 

2008年第8期  总第242期 封面报道

 

即将改变的不仅是商业模式,还包括商业本身。

 

如果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对未来的美国总统投票,他们会选谁?

 

这个非常“无厘头”的问题,还真有人作出了答案。4月8日,中国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将自己首页的月度人物授予了美国总统候选人——民主党的巴拉克· 奥巴马(Barack Obama)。因为这位美国总统候选人懂得利用互联网来为自己现实中的竞选造势,这正契合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所一直推崇的“互联网影响传统世界”的口味。200多年来,美国的大选比拼的就是竞选的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这些候选人通过自己的社交来巩固及维系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地位,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的人传达出自己的各种施政信息。最初,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如今看看奥巴马都在互联网上做了什么吧!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 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 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 美元以下。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传统社交筹款模式不同,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为奥巴马筹款的马克· 戈伦博格,是美国硅谷的一位风险投资家。这位硅谷的投资者与eBay 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 卫斯礼,还有其他一批网络精英,帮助奥巴马将官方网站(BarackObama.com)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虚拟社区——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这里的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Web2.0 时代,通过技术手段更方便地让人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流。

在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中,有一项支持者分布地图,通过分布者地图,支持者们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联系,也可以在网站里交流信息、建立博客、召开网上集会等。除此之外,奥巴马在互联网上几乎无所不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Digg、flickr、Twitter这些眼下最火的Web2.0 网站上都有奥巴马的身影。

 

在Myspace上,奥巴马有超过34万的好友,在Facebook上,支持者的数量接近76万,在YouTube上提供的奥巴马的视频频道,总浏览量已经超过了1300万,即使如Twitter这样的非主流的迷你博客,奥巴马也获得了2万多人的关注。

 

竞选从来都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交活动,或者说是一次大规模的信息交互运动。候选人通过发送信息来确立自己的支持者,也通过接受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立场。而所有涉及信息的东西,必然被互联网时代所改变。

 

或许奥巴马的例子我们可以推演到整个商业社会,社交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础,当这种基础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时候,网络社交演化出那些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其实开始变成了小事。人们需要看到的是,社交的未来将会给商业组织的内涵和外延的表现形式带来改变,而一些传统商业规则和思路也必将面临着调整与重建。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QQ缩减了交流成本,个人的影响力门槛也逐渐降低 name=4985 xxxxx="FONT-FAMILY:">

QQ缩减了交流成本,个人的影响力门槛也逐渐降低

以前,我们要亲自参加社交活动

现在,我们用虚拟身份交流

未来,当现实与虚拟混合,社交是什么样

 

人类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亚马逊流域的猎人兼采集者,到非洲的牧人———都拥有类似的社会模式。例如,人们都按照若干层“圈子”来组织自己的人际关系:最近的圈子被称作“死党”,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在最紧要的关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拉你一把。在真正的朋友以外的圈子是有某种“特殊联系”的意气相投者,这类人你也以朋友相称,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他们会衡量最高成本是多少。而最外面的圈子——“熟人”人数更多当然联系也更为松散,他们也可以帮你,但是他们要考虑最低收益是多少。

 

对于所有人来说,“死党”、“朋友”、“熟人”的圈子是有极限的。比如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一书中坦言这辈子的社交圈子总共超不过70人。

 

人们都知道朋友多了好办事,但是最终却只能有很有限的社交圈子,这是为什么?社交的成本自然是关键。你需要投入时间、金钱甚至感情去社交,所以如果有办法让你至少可以在时间和金钱层次降低社交的成本,那人们自然会乐此不疲。

 

简单来说,网络社交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社交模式也正在快速的变革,其结果就是我们可以打保票,如果熟人的概念可以延伸到网络上,不再以握过手和知道真名实姓来定义,那么冯仑的孩子的社交圈子肯定比他多。

 

当然,社交的未来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社交圈子的数量变化,因为个体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各级组织形态的变异。

 

越来越模糊的组织边界

新东方在线的运营总监潘欣自2000年在互联网泡BBS以来,社交圈正在快速膨胀。在中国的几个主流的社交网站中,潘欣都是其中的活跃人物。在校内网他有约150个好友,在海内上他有超过340个好友,这些虚拟空间中的朋友很多都是现实朋友的延伸。

 

真正吸引潘欣的是交流沟通成本的降低。沙龙、俱乐部、舞会、酒会等形式都是不断演进着的社交方式,但是自始至终没法改变的就是高成本和低效率。但是,互联网却提供了这样一种低成本、无地域沟通的可能,潘欣和朋友的交流再也不需要现实的空间和整块的时间,他只要去别人的空间和博客留言或是发一封邮件就行。

 

虽然潘欣还是坚持着“三圈理论”,核心的还是那些在现实中的朋友。不过,潘欣承认即便是外层关系圈的“低成本延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人类社会主要就是由无数外层关系圈组成,这个圈子很多时候是以某种组织的形态出现的,比如社团,再比如企业,而新的社交方式正在让这些组织的形态产生变化。

 

今天,当某些社会新闻中的个体在猫扑的论坛中引起争议时,就会有人倡议“呼唤人肉搜索”将相关人的资料全部查出公开在网络上,参与“人肉搜索”的大都是相互间不认识的个体,他们可能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同一项工作。对他们来说体验侦探的快感和偷窥到别人隐私的莫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支撑他们完成这个工作的原始动力。很多时候,他们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是关注自己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网络上引发出的漩涡效应会有多大。

 

通常,这些“人肉搜索”的效率都相当的高,而且配合默契,他们就像是一支爵士乐团,每个人都在即兴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最后却得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结果。这种中国的“人肉搜索”就是维基式的大规模协作,只不过在娱乐化的中国互联网里通过这种形式表现了出来。

 

一名普通人在Facebook上的社交关系图。也许未来人类的社

交也可以用数据模型来解读

未来的网络社交其实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将这种娱乐化的、恶作剧式的大规模协作以正向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周鸿祎在做的360安全卫士,就想依靠社区的力量让社区中的个体充当木马病毒的侦查员,以群体的智慧来与病毒做战。

“我们是在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群防群治。”周鸿祎认为要让个体组成大规模的协作型组织,就必须将自己做成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中让所有的成员都减小相互之间的沟通成本,最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计报酬地为某个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网络社交带来的低成本大规模协作改变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变化同样也可以推演到组织与组织之间。因为,透过更低的沟通成本和更高的沟通效率,若干个社群与组织的联系也有变化的可能。

 

最近的例子是,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底层代码语言PHP,由于更适合超大型网站的底层构架,随着Facebook的崛起获得了更高的重视,但PHP程序员比Java程序员少,技术出身的康盛创想科技公司CEO戴志康就发起了PHPChina社区,利用社交网络的力量聚集优秀的PHP工程师,也为自己的公司发掘人才。社交网络实际上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最新的组织方式。

 

这种现象在“很不IT”的传统行业也在出现。目前正在快速扩张的服装零售公司ITAT,他们通过透明的互联网及IT系统将大量的服装供应商、地产商联系起来,并用分账的方式与他们共享利益。虽然这种模式中分享利益是关键,但是如果没有透明和低成本的沟通方式(开放的IT平台),一群在资本上不相干,交情上不算深的企业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来做生意。

 

其实ITAT与供应商及地产商就是通过新的“企业间社交”形成了一个透明开放的社区,这种通过透明、分享的社区方式使得作为组织者的ITAT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开了近800家门店,成为了全世界扩张最快的连锁集团——虽然他的背后靠的是一大群“外圈朋友”。

 

与周鸿祎通过相同价值观塑造的不计回报的“内圈朋友”不同,维系这些朋友的是ITAT能够用最低沟通成本,让人家算清楚收益的开放的信息平台。

 

说到底,人类学家的“圈子理论”在人类的企业身上同样适用。

 

越来越细分的人群

在现实世界中划分一个人群有很多标准,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地理位置甚至包括价值观和信仰。但是这些人群是一个“沙子一般的概念”——你知道他在那里,但是走近一看,人群还是分散的个体。

 

要让沙子变成有关联的整体,办法就是给它们加水,而要让人群变成有关联的社区,办法也类似,让他们开始“灌水”——通过彼此的沟通形成有联系的社区。

 

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社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彼此间的交流很麻烦,成本很高,其次是构建社区的社交过程中干扰因素太多,让他们难以被捏合。比如你以性别划分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水平差距太大,你以地域划分的时候他们的年龄跨度可能又成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真正的社区型组织凤毛麟角,只有政党和宗教这样的信仰层次的统一才能建立稳固的社区。

 

不过网络社交正在改变这一概念。首先是沟通的低成本与高效率,降低了一个社群建立的成本。在那些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一个社群或是社区只是点击几下鼠标那么简单。潘欣在海内上就已建立了4个主题不同的群组,并加入了另外的15个群组。而在现实之中,个体要建立或是加入一个社群或是组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与此同时,以共同的爱好形成社区组织,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中也开始广泛出现。这种组织可以包容不同的年龄、性别、收入、地理位置甚至是价值观和信仰,他们往往以简单的爱好为纽带,通过分享这种双向沟通机制联系起来。

 

毫无疑问,自发在互联网上形成有规模及影响力的社群,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是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产品为中心的iPod俱乐部,这个在互联网上自发成立的组织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为苹果这家商业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口碑价值。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的优势,

获得了大批的支持者

不过网络社区的真正特点是几乎可以极度细分,并且以小规模的核心人群影响大规模的非核心人群。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中,都有一项用户点评的功能,比如在携程或是在淘宝上,每个预定酒店或是购物的人,都会看一看前面的用户对某个酒店或是商家的评价,尽管真正产生内容的人也许只占到总消费者的1%不到,但是他们的评价和意见会大大影响着其后用户产生的商业行为。这也就是那些在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所具有的核心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那就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可能在这种分众化的趋势下,更精确地送达和更准确地定制。两年前,两名在行业上几乎没有任何关联的浙江商人达成了一个合作,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卖真实的牛肉干。通过游戏内容的设置,玩家可以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通过点卡和货到付款的方式买到真实的牛肉干。传统企业利用网络社区的融合与互动的特性成为了最有效、最经济的营销手段。借助网络这个新平台,可以使客户和市场大幅度扩展。

 

但是这种机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把握的。细分的人群带来了精准营销的机会,怎样找到他们,如何与他们做生意,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大企业往往没有小公司反应的速度快。

 

很多人不知道,和通常的论坛里交流时尚的信息不同,淘宝论坛里的帖子更具商业目的,它们对商品的销量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不久前论坛中出现一张章子怡穿着晚礼服和富豪男友出席好莱坞时尚晚宴的照片后,引发了淘宝社区展开一场大讨论,大家会对章子怡那部面目不清的手机进行一场数码大搜索,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去年流行的一款黑莓手机上。当然最高兴的是淘宝上的黑莓手机的卖家,章子怡相当于免费给他们做了广告。

 

其实,发贴子的就是那些卖家,他们希望如果你渴望拥有和章子怡一样的通信工具,不仅可以点击进楼主的店铺,还可以顺便到帖子页面右手边广告位里林立的手机店铺里瞧瞧。

 

在淘宝社区,这类的帖子数不胜数,大S最爱的面膜、女明星最喜爱的手袋、韩剧女主角的发饰,都是网友们追捧的热帖。最近很火爆的帖子是刚热播过的电视剧《奋斗》中女主角的T恤。

 

这些卖家的行为并没有什么理论指导,但是他们的“小伎俩”却在开辟新的理论。互联网给建立大量动态的、可以迅速汇集的社区提供了可能,进而可以筛选出更精准的人群和更好的营销效果。而如何利用这种越来越细分的社区来进行营销,对大企业来说同样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越来越强大的个体

有这么一个姑娘,名叫西施。她是一个白领,白天她在写字楼里上班,闲暇时写写博客,工作走神时还偷偷溜到淘宝上去溜达一圈,看看最新的某个品牌的服装是不是很便宜。

 

其实西施有一个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但并不是她自己建的,而是在一个网站上注册后自动生成的,西施可以在五六分钟内就拥有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并且自动匹配了各种产品。她不知道这些产品的供应商是谁,是哪个商家匹配给她的,她甚至不需要去管理这个店,一切都是自动生成的。

 

不过西施要做的事情是将这个自动生成的网站在她的社交圈中进行推广。西施可以将这个电子商务网站链接到自己的博客里,也可以邀请朋友到她的网店中来参观。如果通过她的这个平台成交,她都会通过这个第三方平台——即自动给她匹配产品的网站进行销售分成。而后台是完全对她透明的。

 

这是一家名为九橙世纪的公司正在推广的基于分账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他们把单个个体都看成了是一个媒介,通过分账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产品的推销员。这种模式突然之间,把媒介的范围变得广阔起来,而共同获利则成为黏合剂,通过透明对等的信息交流机制,所有的个人和所有的企业,都有可能建立起推广分账关系,只要你足够有影响力,就具有更多的商业价值。

 

在现实世界中,利用个体的力量和个体的社交圈来销售产品的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这种模式叫直销。不过直销的局限性在于个体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能直接销售出的产品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保证每个个体的动力,多层提成的传销才会出现。

 

但是网络社交正在给每个个体带来更低的社交成本和更大的社交圈子,降低了个人影响力的门槛。这显然让“人人都是推销员”成为了可能。因为在互联网创造的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展示自己,并以此影响着身边的群体。而在传统零售业,消费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极弱的。他们在POS机前结账之后就如流沙一般四处散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很难就某款商品进行交流和心得分享,尽管他们或许在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座大百货公司里。

 

个体能量释放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渠道”的出现。它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让人力资源更合理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网络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就像前述提到的“人肉搜索”的例子,个体之间在能够释放自己能量的环境中可以像一支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团达到和谐,这与过去的传统的军乐型的商业组织有着很大的差别。

 

智能汉化翻译软件《东方快车》的创始人何恩培,在去年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及IT管理技术的翻译公司。通过互联网,这家叫做传神的公司将接到的翻译任务分割成小块传输给在网站上注册的不同地域的兼职译员们,经由译员的翻译后,再辅以传神的质量管理系统及流程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条块组合。

 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社交的未来

 

这种通过互联网分发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可以提高规模化处理能力。传神日均处理的翻译字数能达到50万至2000万字的范围,是传统的翻译公司日处理字数的几十倍。并且由于采用了大规模协作的方式,完成一个任务所付出的人工成本也能降低到最小,因为他们能够选择那些翻译质量既高而且收费又少的译者。

 

很多人说网络社交的一个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选择展示自己最吸引人的一面,而在现实世界中会制约社交结果的很多因素,比如长相、性别、学历、收入统统不会在互联网上成为阻碍。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和风格在网络社交中也很有可能被翻转。

 

这种在社交上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组织的形态。它会让人们在未来获得更广阔的工作空间,也让企业有了高效率配备人力资源的可能。

 

回到前面提到的西施姑娘身上,在现实世界中她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也不一定就是那么亲切善谈,很可能根本就不愿意真的去上门推销产品,但是在网络的平台上,西施姑娘绝对是个好员工,而且还是在快乐地工作。

 

社交网络考古

 

 

网络社交的起始点在什么位置?

 

当然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人们因此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除了写信和打电话外有了一个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它引入的“群发”、“转发”等模式也放大了个体信息传输节点的能量。但在这一点上邮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传输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否则往往被称作垃圾邮件。

 

之后的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它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

 

接下来的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

 

后面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延展。比如从RSS、Del.icio.u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Video-Mail厖他们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出现了。

 

交友只是SNS的一个开端,就像Google的开端只是每个网页的backlinks那么普通一样,SNS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网站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麦克·卢汉曾经讲过,电子媒介的出现会让世界走向“部落化”,变成“地球村”。人类通信媒介的变化的确如麦克·卢汉的预言,在电报、电话出现之前,信息传递的速度从没有超过马奔跑的速度;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几乎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这在报纸时代是不可想像的。人类历史上,大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媒介革命,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

 

今天一个典型美国网民每天早上要看的三处信息,他们分别是E-mail、Google News和Facebook的Mini-feed,它们分别代表“公司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和“身边发生的事”。在Facebook出现之前,最后一项信息的获取成本很高,可能你要看很多邮件,用IM花不少时间聊天或者看很多朋友的博客才能知道个大概,而现在管理这些关系,了解他们的信息变得非常低成本。

 

从网络社交的演进历史来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它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

 

 

Facebook 中国追随者们还要等6年

 

 

Facebook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将现实关系带入了虚拟的网络中

 

自Facebook获得微软及李嘉诚的3.6亿美元投资以来,社交风潮至今都没有停歇过。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圈最热的议题也都和社区、社交有关。社交网络在互联网上的“繁殖”也像野生蘑菇那样疯长。谢文的一起、王兴的海内、麦田的蚂蚁、陈一舟的校内、庞升东的51、张帆的占座、杨勃的豆瓣、戴志康的UChome......

陈一舟通过收购建立了

一个低龄娱乐化的社区

其实,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还要说腾讯的QQ空间,其活跃账号超过1亿,按照平均每名用户1.7个QQ账号来计算,其活跃用户数量在6000万以上。一些用户基本数据其实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行业的重要事实:据腾讯统计数据显示,QQ空间用户群的注册年龄主要为18~30岁,平均年龄24岁。

 

这个数据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中国互联网距离进入“生活网”、“商务网”的时代还有几年时间。从用户年龄看,Facebook已经不是一个纯粹面向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了,其用户平均年龄达到35 岁,商业价值巨大。按照一般经验,一个社会的高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30~40岁的年龄层,距离腾讯QQ空间的主流用户年龄还差6年,按照51庞升东的说法,51空间的用户平均年龄要比QQ空间用户大2~3岁,就是说51.com的2600万活跃用户进入主流消费人群还有3年的时间。这还没将未来2~3年或者5~6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的增长考虑在内,这个增长会大得惊人,2007年一年中国网民就增加了7000万,网民总数达到2.1亿。

 

学社会学的谢文终于在今

年开始实践自己的社区理想

实际上,一个4亿注册账号的QQ即时通信保证着腾讯的用户不会轻易放弃这上面的社会关系,习惯使用互联网管理社交信息的低龄用户基本上会平滑过度到中间年龄的职业群体、商务人士和主流消费者的身份。

 

腾讯新闻业务在去年迅速崛起,通过IM的新闻弹出窗口加大腾讯新闻的支持力度以来,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娱乐新闻主导,而是财经、科技、社会新闻都成为用户点击量很高的内容。今年5月的腾讯广告年会,将力推腾讯新闻产品,马化腾历来是看到产品流量有了真正增长,才会投钱做推广的。事实上,这意味着QQ空间产品的用户已经开始关心社会主流话题,这是这个群体进入主流社会的前奏和准备。

 

2004年的一拨SNS产品几乎都死掉了,2005年开始创业的一批,只有校内网和51发展得不错。校内网避免了腾讯的直接冲撞,但是由于主流职业人群和商务人士完全转向用互联网维持社交信息流还存在一个时间差,即上述数据推算出的2~6年,因此校内网向白领用户扩张效果不太明显。51.com在腾讯的眼皮底下做到目前2600万活跃用户的规模被业界视为奇迹,但指望让目前年龄稍大、有更高收入和购买力的人上51.com不太现实。

 

占座网的CEO张帆最早打

出中国Facebook的口号

相比于2005年的博客和Web2.0热,2006年的网络视频热,此轮SNS热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浮躁感。虽然也报出一些网站被收购等虚假新闻炒作,但大家多数不会当真。这一方面是因为SNS网站从2005年到2007年一直都没有像博客和视频网站那样经历过大火,三年多市场淘汰了不少网站,也教育了许多年轻的创业者。

 

51.com的庞升东对通过

用什么手段吸引用户有

一套独特的做法

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发展,2005年左右创业,坚持到今天的社交网站已经逐渐摸索出盈利模式,学会了赚钱。51.com上已经开设了百事、耐克等品牌的空间,用户加这些品牌为好友,就能参与互动活动,品牌厂商每月付给51.com10万元的费用。庞升东形容51对品牌厂商来说是个规模庞大的CRM,企业可以了解上百万消费者的偏好,任何消费者调查都难以获得这么多信息。

虽然每个品牌空间的开通可以给51.com带来每年上百万元的年费收入,但51.com的2/3 的收入来源还是虚拟物品交易、交友增值服务等收入。因此我们认为,按照中国网民和目前最强大的社交网络企业──腾讯和51.com的发展状况来看,2~6年后这个市场成为生活网和商务网上的潜力才能充分爆发,而这也是因为“网络社交”对现实世界的全面影响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释放。

 

实际上,网络不能给你提供衣食住行的物理商品,但所有关于衣食住行,甚至社交、精神文化的信息流都在逐渐向线上转移的趋势已经注定,并且出现了不少愿为其付钱的广告客户和消费者。

 

随着2~6年后,80后、90后们变成主流职业人群和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社交网络改变人们现实生活底层的信息流动方式的革命性价值会更加凸显出来,那时候在互联网下长大的一代将如何使用互联网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其价值不可估量,甚至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谢文刚刚创办的一起网就是试图做这一趋势下的先行者。康盛创想旗下的产品,包括管理着50多万BBS的Discuz软件,最近一次的升级是以往版本升级中耗时最长的一次,从去年8月就开始,最近才刚刚完成。原因就是康盛创想的CEO戴志康意识到,在中国互联网最终变成“生活网”和“商务网”,而非单纯的“娱乐网”和“交友网”之前,提前2到3年布局可以说是正逢其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3856.html

更多阅读

造纸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造纸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造纸技术在实现着阶梯式的跨越。纸机车速的提高,纸机白水的“零”排放以及对纸机湿部化学品的重视,使得纸浆流体中含有丰富的碳源、氮源及矿物质,加上适宜的温度,为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理想的滋生环境。而在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2016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一、转型是旅游的主流中国旅游业发展近三十年来,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市场上的各类旅游企业在一定意义上也面临一个转型问题,这是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主流。(一)转型背景1、国际比较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

户外媒体趋势 品牌传播中户外广告媒体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近些年,我国国内的户外广告迅猛发展,在广告行业中的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国内的户外广告投放额达到了500多亿元人民币。2012年我国户外广告投放量又进一步有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长。这使得在我国2012年户外广告

crm发展趋势 浩荡的汽车CRM历史趋势

     汽车销售公司职能的泛CRM化  汽车销售公司的职能逐渐向汽车客户关系管理型的转变,将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其推动力来自于行业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后市场的逐步兴起。目前车企的CRM职能还羞答答地隐藏在销售、售后

保健品未来发展趋势 保健品的未来,还会是“保健品”吗?

1992年,是保健品的春天,太阳神、飞龙等品牌如日中天,保健品在全国放射出奇光异彩。在短短不足20年的发展历程中,红桃K,太太口服液,脑白金,几乎三到五年就会有一个“王者”(标志性的品牌)诞生。但现在就很少看到全国性品牌的保健品出现。都说

声明:《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社交的未来》为网友丧心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