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品牌战略 他们为什么亲手干掉了赚钱的副品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011年春,意大利奢侈品品牌Dolce&Gabbana宣布,撤销旗下的副品牌D&G,由主品牌Dolce&Gabbana覆盖D&G原有的人群。在《华尔街时报》的网络版新闻中,使用了“将D&G并入Dolce&Gabbana”的说法,指出主品牌会把产品线拓展到原有的D&G人群,提供更为广泛的产品和价格系列。


  事实上,无论Dolce&Gabbana还是D&G,都是销售业绩很好的品牌。至少从收益的角度来说,我们看不出有裁减D&G的必要。然而,Dolce&Gabbana官方认为,撤销D&G后,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奢侈品产业来说,品牌价值不被稀释是至关重要的。


  实际上,Dolce&Gabbana的做法不算独一无二。同样是意大利奢侈品牌的BrunelloCuccinelli也在同期做了类似的工作,撤销Gunex和Rivamonte两个品牌,产品线整合到主品牌下。


  品牌整合也不是奢侈品行业的专利。美国最大的移动服务提供商AT&T曾经拥有AT&TWireless品牌,在2004年,以4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竞争对手Cingular。到了2005年,Cingular放弃了AT&TWireless并将用户转移,AT&TWireless就此销声匿迹。


  然而,还没过3年,AT&T又在价值860亿美元的对南方贝尔并购案中,把Cingular打包买了回来。紧接着,AT&T放弃了Cingular,把全部用户转回了AT&T!


  与AT&T的手笔相比,Dolce&Gabbana和BrunelloCuccinelli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与D&G相似的是,Cingular也是具有良好资产的品牌,以现代时尚、活力四射的品牌形象获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认同。它还是世界第九大移动品牌,MillwardBrownOptimor估计其品牌价值达到66亿美元。而所有这一切,都在并入AT&T后逐渐消失。


  离合的背后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如果这些品牌最终都要融入主品牌的光芒之中,那最初为什么要让它们诞生?既然副品牌本身有足够好的业绩表现,那又何必迫使它们消亡?


  理由一:为了保证品牌价值不被稀释


  这里的品牌价值并不仅仅是产品品牌,更多的是在企业品牌层面。


  无论是奢侈品领域的Dolce&Gabbana,还是移动服务领域的AT&T,其主品牌与企业形象一脉相承、合二为一。当我们提到这些企业时,我们能感受到的企业形象来自于其主品牌所彰显的内涵,主品牌的调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调性。因此,副品牌,尤其是与主品牌形象迥异的副品牌过于强大,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AT&T作为美国的中国移动,一直扮演着强大、可靠、推动整个国家移动技术进步的角色,活泼跳脱的Cingular却无法给这样一个企业形象提供任何正向的支持。


  Dolce&Gabbana对于D&G的忍痛挥别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Dolce&Gabbana力图反映时尚流行的长期趋势,不刻意追随季节性的时尚热点,其设计理念更为正式,甚至有些“老派”。而D&G则有鲜明的小镇风格,设计上更为大胆和独立,更愿意超越时尚、预设时尚。这样的D&G强大起来,难怪Dolce&Gabbana更多地把它视为困惑,甚至威胁。


  理由二:消费群体的差异程度并不明显,有足够的融合基础


  可以想象,上述案例中,如果主副品牌的消费群体真的界限分明,企业也不可能顺利将副品牌直接纳入主品牌旗下。反过来说,既然这样的融合可以成功,那么最初的人群划分也未必那么站得住脚。


  品牌的差异化是非常艰难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让各个品牌“看上去”非常不同,但产品线是否能同样差异化,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形象不同但真正用起来毫无差别的“差异化”品牌,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原有的品牌和产品设定与实际消费群体脱节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从1994年D&G诞生的年代,一直到今天,将近20年,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这样的正在富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组成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导致青年、中年和老年阶段分别延长,界限越发模糊。20年前所谓的中年年龄段,今天来看都可以归入青年群体。由于信息爆炸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今天青少年的早熟程度足以让成年人瞠目结舌。


  这些变革意味着20岁与40岁的人完全可能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审美倾向和价值观,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苹果(Apple)产品就是绝佳的佐证。在这一背景下,D&G与Dolce&Gabbana人群到底有多么不同?他们的需求真的像品牌所宣称的那样界限分明吗?D&G的购买者究竟是因为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还是因为比主品牌Dolce&Gabbana便宜20%才选择了D&G的产品?显然,Dolce&Gabbana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而且,它心中的答案绝不像各种品牌定位提案中描述得那么说一不二。


  理由三:多品牌与单一品牌的选择,跟行业的进入门槛以及品牌的维护成本也息息相关。


  在最为基础、进入门槛最低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多品牌策略是一种必然。前卫者如宝洁,会把产品品牌直接推到前线,公司品牌P&G只印在包装的角落里作为背书。保守者如雀巢,则在大部分产品线上采用了“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方式,并不会真的用“雀巢”两个字代替一切。


  为什么要多品牌?一是由于快消品开发和维护一个品牌快速简便;二是多品牌的厂商容易在渠道中争取更多的货架空间和曝光度;三是快消品行业反应迅速,竞争激烈——当对手推出某类新品时,同业者最好的策略就是跟进同类产品,以在这个新兴类别中搭车分蛋糕——于是,一个新品牌就诞生了。


  而在门槛较高,甚至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占有新兴市场的需求并不如此急迫,反而要集中力量维护好现有的主品牌,才能与同样强势有力的对手相持,简洁有力的品牌架构更容易集中营销资源重拳出击。


  还有一个算不上理由的理由:节约营销成本。


  说是“算不上”的理由,是因为营销成本的绝对数值或许很吓人,但相比起品牌的业绩,其实又不算什么。这个管理层在合并品牌时常常使用的理由,从生意逻辑来说反而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


  总而言之,在品牌架构的选择上,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也并非像营销案例或公关稿件描述的那样,源自某个天才的灵机一动。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会有决策人个性的因素,例如英国那位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的企业家理查德·布兰森,将Virgin这个牌子从广播电台、信用卡、移动通讯一直贴到航运产业,实在是方便省事。但更多的时候,品牌策略是基于现实情况和生意需求的考虑,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抛开表面上的营销宣传,理性分析企业的生意现实,我们就更容易了解“为什么”那些公司采用了那样的策略,也有助于我们回答自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0年前所谓的中年年龄段,今天来看都可以归入青年群体。由于信息爆炸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今天青少年的早熟程度足以让成年人瞠目结舌。这些变革意味着20岁与40岁的人完全可能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审美倾向和价值观,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苹果(Apple)产品就是绝佳的佐证。

 副品牌战略 他们为什么亲手干掉了赚钱的副品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369.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蝙蝠侠》里的小丑深入人心? 蝙蝠侠里的小丑

【陈耀的回答(389票)】:小丑这个角色太TM经典了!经典到了现代影视剧上一个伟大的丰碑,希斯莱杰演出后去世,更加成为绝唱!要超越几乎绝不可能!小丑是所有反体制人士最终极的偶像,便是神,小丑就是一个反体制的神!小丑是整个DC世界中最危险的

转载 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 ?

原文地址: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作者:柯云路过去20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5岁,这个成绩确实有点寒碜,不止少于以色列、韩国等起点较高的国家,还少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埃及、印度等,这与GDP的巨大成就很不相称……对此,我

张靓颖微博骂战暴露了谁的低素质? 张靓颖妈同意婚事

自从有了网络和论坛以来,这“黑”“蜜”之争似乎就没有停歇过。从以前的“姚黑”和“姚蜜”互吐口水,到如今的“科黑”与“科蜜”,“詹黑”与“詹蜜”在论坛掐架,甚至连刚刚红起来的林书豪都能引起国内论坛网友分成两派激烈抗辩。不由

声明:《副品牌战略 他们为什么亲手干掉了赚钱的副品牌?》为网友滥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