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在桌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山有明显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他对面。实验者问幼童两个问题:一、“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二、“布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三岁幼儿两题答案是一样的,即只会以自身视角去看两山关系(如大山后面两座小山),不会设身处地从布娃娃角度去说(即两座小山后有座大山)。这种“自我中心”的视角,是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
专门研究成功人士心理的刘明认为:这种儿童思维在感情上的表现是只会“恋”不会“爱”。以“我”为中心是恋,以“你”为中心是爱。成功人士在事业上的换位思考,很少可以移植到生活中来。也许他们在商业认知上有太多的发展,偏废了情感能力的学习。或者他们自认在事业上有太多奉献,在自我价值感上需要补偿。
以我的观察,善于换位思考者,大都是棋艺类的赢家。我曾与一位做企业的朋友下五子棋,他几乎局局都可以赢。我细思成败,发现他与我不同处在于,当我步步为营与其缠斗时,他往往抽身而出,跃步在二、三格之外。任我嘲笑其“浪费”,也从容谈定。往往交手几招之后,那个留白便是生机。可以造就“活三”(五子棋胜利关键)。那留白是他纵览全局后,建的“势”,设的“套”。
民营企业家最怕浪费,因为每一分钟都是钱,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在事业的棋局,他们的棋子密密麻麻地堆成一团,放棋子(资金、资源)时,既不看局势,也顾不上未来,只想堵死对手,快一点儿赢。当他们自鸣于一次次小便宜时,江山早已变了颜色。
能看到二、三步之外的“势”,多少该有些“不惑”的年纪和“有惑”的伤痛。当人们被失败教育之后,才会渐渐明白,自己要付出什么才可以得到什么。在战略制定的指导手册里,有迈克·波特的五力分析,有波士顿矩阵的资源分配,有价值链、资金链的阐释,却没有对“人才链”的讲解。也许因为人千变万化,无法规纳。但战略的成败,关键是谁在用。
在企业失败的记录里,人才链总是断在资金链前面。如果领导者身边有一人肯讲真话、肯坚持己见,那么德隆、科隆就不会沦为“一个人的战争”,而终至四面楚歌。
本刊执行主编唐凯林近日出书,写了一众民营企业家为做大做强所做的“突破”,我想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突破,还是心理突破吧。因为在自我实现的高峰上,他们最容易产生“无人可约束”的幻觉,以至于思维常常“返老还童”。
你的布娃娃看见了什么?
(英才杂志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