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心沦为殖民地。”
一行禅师在“活得安祥”中说出现代人的悲哀:“心无所属,被动地被各种垃圾信息左右。”信息随时随地侵入他们的耳目,心的吸收能力却越来越差。人们拼命地想通过体验制造印象,却忘了印象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承载的。
最近有一本很流行的管理书《蓝海战略》,讲的便是如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作者把市场比喻为两个海洋,红海代表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未知的市场空间。
听起来有点儿玄,但听听手机铃声,你就会明白,以前音乐只能在特定的渠道愉悦我们,而现在,我们通过彩铃、铃声设定,不仅可以欣赏音乐,而且可以彰显心情和喜好。铃声的提示功能加入了情感导向,因此拥有了广阔的利润空间。
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分为红海和蓝海的。红色的海洋纠结了日常的种种琐事,充满了竞争的压力。而蓝海代表了追求未知的激情探索。
企业蓝海有一知名成功案例是太阳马戏团。它通过增强马戏中的传统魅力——高雅帐篷的观看环境,剔除动物明星的高昂成本,减少打闹与危险,创造了连贯的主题和高艺术性的音乐舞蹈,从而使马戏不再是哄小孩子的闹剧,而成为阖家共赏的戏剧。
我们内心的注意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成为自己注意力有价证券的投资者。所以,“放下什么”和“坚持什么”是思维蓝海战略的关键。
从企业蓝海成功的案例中可见,我们放下的应该是对现实的患得患失。一行禅师曾讲过一则故事:一天,佛陀与几位比丘在树林里讲佛法。跑来一位悲伤的农夫,他说他的12头牛全跑掉了,他找了许多地方都没踪影,疲惫的他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佛陀转头告诉比丘们:“你看你们多幸运,你们一头牛也没有。”
在红海里沉浮的,都是在既定利益里无法自拔的人。他们任由沙子从握紧的拳头缝间滑落,也舍不得松开手。“无中生有”本是一充满禅机的警语,而今,却被曲解了。放下,并不是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信念,把“有”当成一个过程,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现实,适应现实,同时保持高昂的创新激情。
本期《英才》采访了一群不想管理的企业英才,读读他们放手的的智慧和放下后的企业业绩,你或许会更有信心追逐你内心的蓝海。
(英才杂志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