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次报道的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看大多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甚至禁止开发区,从地质地貌的角度看又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到,与很多类似的地方一样,作为限制开发区,丹江口市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重矛盾。 实际上,整个丹江口库区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这个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发展底子较薄,是国家财政补助的重点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2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1.04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和70%。 据十堰丹江口市移民局局长陈信斌介绍,1990年长江委进行库区实物指标调查和2003年国务院“停建令”下发以来,库区群众长时间坐等搬迁、房不能建、路不能修,错失了发展最好最快的机遇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严重滞后。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源减少,支出压力增大,财政收支难以平衡。 在巨大的经济欠账面前,库区对经济发展的渴望更加强烈。以十堰市为例,东风汽车总部搬离后,当地工业经济曾受很大影响。如何加快发展,无疑成为当地首当其冲的大事。 而在地方发展渴求面前,如何坚持生态优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成为博弈的重点。对此,库区地方政府也早已认识到,限制开发不等于库区经济不发展,而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选择,即要努力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我们看到,丹江口库区的各级政府在选择产业发展时,也尽量选择生态旅游项目,其打造的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其初衷或许也是为了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创造生态价值。然而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库区地方政府在进行旅游开发中仍然出现了侵占库区库容等本不应出现的现象。旅游产业是个富民不富财政的行业,其对财政的贡献十分有限。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税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势必想方设法发展来钱快的旅游地产项目。 当前情况下,类似于丹江口库区的限制开发区,一方面面临着追赶发达地区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要解决长期在民生等方面的欠账,在现有财政体制和考核体制下,地方官员的发展压力自然十分巨大。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期,中央对限制开发区等生态地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为这样的地区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显得更为紧迫。而更为重要的是,相关受益方和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补偿,健全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机制。 实际上,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和市场经济的理念,作为限制开发区这样的生态地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生产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不仅包括无污染的食物、景色,甚至无污染的空气、水也理应包括在内。而生态产品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样,无偿提供给受益方,而是应该有价提供。 因此,要实现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不开发的发展”,单纯依靠中央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获利”的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横向补偿机制。 比如,对于丹江口库区来说,北京天津等南水北调受益区理应为它的牺牲买单。除此之外,其还应与水源区采取多种方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对口协作,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只有让限制开发区生产的生态产品产生实际的价值,其才会有动力、有财力继续保护好生态,为下游提供合格的生态产品,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