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凤酒作为当年中国白酒行业的四大名酒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历过无与伦比的辉煌,但是在进入了市场经济之后却渐渐有了太多的不适应,从全国市场退缩到了家门口的区域市场,陷入了一种长期的低迷状态。值得可喜的是,在沉浮了多年之后,如今的西凤又重拾当年名酒的气概和野心,肩扛陕西白酒文化大旗,走出家门,布局天下,走上了征战全国的复兴之路。
传说周代的时候,有个人不经意地将蒸多的米倒进门前的一个树洞里,过了一些日子,他闻到了那个树洞里飘出的芬芳,原来树洞里的米发酵了。这仅仅是一个有关酒的起源的传说,然而,传说中剩余的粮食正是酒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陕西是农业的发源地,自古就是农本之地,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是形容陕西的粮食丰收的诗句。古代的人庆祝丰收要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酒作为粮食的产物便被当成上好的佳品用于表达人们对天地的谢意,酒文化最初就体现在祭祀这一最高形式的文化活动当中。
陕西的酒文化真正演化成世俗的文化是秦汉以后的事,这时候,酒的功用不再局限于祭祀或壮胆,人们喝喜酒,也喝丧酒。社会上不同层面与地位的人最广泛地将酒与日常的聚散离合紧密相连,饮酒成为这个农耕民族不可或缺的活动,酒文化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丰厚的群众基础。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顶峰时期,唐都长安就在今天的陕西。隋唐以文取士,当时的文人骚客云集长安,酒便成为作文最好的引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春丝暮成雪”在浪漫主义诗人的佳作中,飘逸、洒脱的“醉话”如隐如现。酒这种神奇的饮品如此热烈地引发着诗人的才情,又含蓄、深沉地创造着自身的文化。事实上,宋代以前的酒,均为米酒或稠酒,李白之所以“斗酒”不醉反而“诗百篇”也是因为他所饮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白酒。宋代后,造酒工艺发生变化,酒文化的载体由米酒或稠酒转换为烧酒,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酒。
陕西不仅是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产名酒之地。明清之际,陕西商帮盛极一时,在商人四处活动时,饮酒成为他们与人交往的一种形式,陕西的酒随陕西商人的活动被带到全国各地。明末清初,陕西盐商开发了四川井盐,在“川盐入黔”的途中,他们将贵州茅台村设为一个贩盐码头。“盐走赤水河,秦商居茅台”就是当时陕商活动的形象写照。当时的贵州经济落后,只有一种酒,即黄庭坚诗中所言及的“贵州有洋河”。一位姓刘的陕商居茅台村,为无酒而苦,情急之下,回到故乡——西凤酒的发源地陕西柳林镇。他找到一位姓田的配酒师,带他来到茅台村,从西凤酒配方加赤水河水,九次勾兑,造出香醇可口的茅台烧锅。
陕西酒文化处于那样一个低谷状态,其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是来自酒文化的载体——陕西酒业,陕西酒业没能充分承载酒文化丰富的蕴含,其次便是来自酒文化自身的一些变化。随着思想的开放,很多人接受了西方的洋酒文化,同时,时代的变迁又带动了人们对酒文化的心理需求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在这样一些因素的作用下,陕西酒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是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作为一种沟通交往的工具,人们对它的需求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状(爱华网)态下的需求。退一步讲酒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脱离其原本的物质载体,成为一种极具独立性和民族性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当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便会显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坚决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因为它根植于民族传统,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脉之中。陕西酒文化是根植于秦地传统的文化,更是其悠久历史的遗风,陕西酒文化无法退出历史的舞台。
陕西酒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就是白酒文化的复兴,更具体地说就是西凤酒文化的复兴。西凤酒不是某个酒厂的酒,而是最能代表陕西悠久绵长酒文化的酒,陕西人应该为再造西凤辉煌而努力,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文化与传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西凤已扛起了陕酒文化复兴的大旗,离开家门,征战全国,相信不久的将来,西凤将会把一个更加辉煌美丽的神话呈现在世人面前。
郭野,生于乐陵,实战派新锐策划人,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智慧。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的酒水行业,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实效的营销工具,现已服务了多家著名的酒水企业,善用借势的方式进行市场爆破,实现企业的突破式成长。E-mail:[email protected] QQ:350794359 电话:1396918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