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牙防组认证”事件,使得像宝洁这样的著名跨国公司受到了牵连。2008年,C-NCAP这一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的机构又被推到了公众视线的最前方,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有着共同的“一个非中立的盈利机构,一群自相矛盾的所谓专家,一个自己定义的行业标准”模式的组织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不禁要问:C-NCAP为何又重蹈全国牙防组覆辙?
□实习记者孙婷婷/文
6月21日晚上9点30分,《经济半小时》准点播出:“我们都知道,衡量一家酒店的档次有多高,就看这家酒店有几颗星,从二星到五星,星越多酒店越豪华,而在汽车行业里,也有这么一个星级评定,得的星越多,这辆车就越安全,这个标准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叫C-NCAP,不少厂商和消费者都把这个标准当成衡量汽车是否安全的重要参考。”
随后的半个小时里,一个在没有任何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自定义测试标准,自定义测试星级,非中立的盈利性组织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个不断从汽车安全方面影响着消费者判断力的评测机构被定义为“不是国家标准,也不是行业标准;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编制,仅仅是自己认定的机构!”
自2006年C-NCAP被引入中国以来,不少厂家和媒体对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非盈利性机构”、“所使用的试验车辆均是自行购买,不采用厂商提供车辆”、“坚持测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等话语让很多消费者逐渐认可了这项“有中国特色”的评定标准,甚至将其作为选购汽车时的重要参考指数。
如同之前的“全国牙防组”事件一样,一家所谓的权威机构再次挑战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容忍度。
备受质疑的C-NCAP
批评者对C-NCAP的公正性、准确性和专业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其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得评判的公正性遭到质疑。C-NCAP并不像公众原初所想的是国家认可的制定标准的机构,既没有规范的执行标准也没有专属的试验场地,而且测试的车型也并非根据市场情况自行选择。更为离谱的是,测试结束后厂商要想拿到真实数据,必须另付11万元现金。
其次,其不透明测试标准,使得评判的准确性遭到质疑。“首先我们这个规则出台,它不是一个类似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的东西,可以说相当于一个企业标准,就是说,我们中心自己出的一个标准,可以相当于一个企业标准,但它只是一个规则,这企业标准是我们自己定的,这个主动权是在我们。”C-NCAP管理中心综合事务部负责人李维菁如是说。换句话说,评判标准是由C-NCAP自己制订出来的,哪辆车被评为几星,他们自己说了算。
第三,其模糊化市场定位,使得身份的专业性遭到质疑。C-NCAP对外宣称隶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然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这个中心下属有14个部门和全资公司,另外还有8个控股公司,其中并没有C-NCAP。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网站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C-NCAP的消息。
各方回应众说纷纭
中国企业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C-NCAP及相关汽车商,C-NCAP负责媒体的一位高姓所长称,《经济半小时》的报道是不真实、不客观的,“在我们看来属于断章取义,他们只选取了他们需要的片段,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高所长告诉记者,C-NCAP还会在7月15日前后召开第二季度测试结果的发布会,到时候会予以回应,目前不想做太多解释。
丰田公司公关部负责人杨红坚告诉记者,丰田公司的每款车型是由不同的公司负责运作、销售的,他们对于此事目前正在确认当中。
日产公司公关部总监沈莉告诉记者,C-NCAP事件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度。日产公司目前正在关注此事,如果报道属实的话,那么政府会出台相应措施,而作为厂商应当予以积极配合,并借鉴国外经验,使其规范化。
记者还试图联系其它汽车厂家,但均未成功。
一位车主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个人支持C-NCAP,他认为央视这期节目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都是猜测和误导,证据不足。他认为,对于购车者来说,碰撞实验的数据是很重要的,中国的碰撞标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还有网友在人民网发帖,希望大家能从这一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1、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些事情太过离谱,而某些“权威机构或专家”做出的结论与公众的认知恰恰相反,那么就要认真考虑,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这些专家和权威机构是否可能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2、当某个公司的车接二连三地发生断裂事故,而他们的产品接二连三地获得“5星、超5星”评价时,这个评价标准是否是权威的、反映客观的?3、中国的NCAP如此,国外的NCAP就是完美无缺的吗?
冰山一角的背后
欧洲的碰撞测试评级标准叫E-NCAP,日本的叫J-NCAP,那么中国的C-NCAP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无疑是国家级别的。以“国”字打头的认证机构频频曝出黑幕,根源在于公众的盲从,使一些不良企业和无良商家看到了商机。于是乎,一些所谓的权威被炮制出来,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法宝,买牙膏要“全国牙防组”认证过的,买汽车要C-NCAP测评过的。
然而,C-NCAP这种机构及其行为并不是首次出现,它同“全国牙防组”一样,一直以来都以高调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那么,为什么每次都要借助媒体的发难,却没有主管部门点破其中的奥秘呢?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国家没有建立相应机构去满足对物质产品的测评需求时,以企业行为补缺从而完善体制序列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进步,但是在关系大众生命安全的时候,一个本应对民众负责的标准成为了一场庞大的市场营销,监管不作为的后果可想而知。 不容否认,目前国内许多制造领域都存在类似C-NCAP的测评机构,取缔还是改革?理顺这些地位尴尬的组织与消费大众的关系刻不容缓。 (本报对事态进展将继续关注)【链接】C-NCAP
NCAP是英文NewCarAssessmentProgram的缩写,即新车评价规范。最早出现在美国,由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牵头组织实施。目前全球最具权威性和最严格的欧洲NCAP由国际汽车联合会牵头,其性质是不依附于任何汽车生产企业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所需经费由欧盟提供,不定期对已上市的新车和进口车进行碰撞试验。C-NCAP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3个研究所———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汽车试验研究所和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抽调专员组成,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一定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自2005年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和精心筹备,更新完善了包括照明系统、试验假人及其标定系统、测量仪器等在内的各种碰撞试验条件,于2006年7月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