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亚洲财富论坛》2008年7月刊
文/张盛 思安
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报告中的两段话引起了《亚洲财富论坛》的注意。
温总理报告中的两段话是这样的:
“我们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06-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启动一批重大专项。这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取得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五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128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07%提高到1.49%。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或顺利推进。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全面投产,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溪洛渡水电站、红沿河核电站、京沪高速铁路和千万吨级炼油厂、百万吨级乙烯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我们曾采访过一个民营企业家,他说:“每每想起这些大工程,我都会觉得心潮澎湃。在那一刻,我感到中国真的强大起来了。”
是的,这是一批摄人心魄的大工程,这些大工程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更是国家治国方略的完美体现。
三峡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电站是世界上目前容量最大的电站,原计划动态投资2039亿元,实则全部工程总投资将减为1800亿元,比原计划节约了200多亿元。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提前一年建成投产;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三峡大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建设规模为世界第一。
三峡工程移民搬迁113万人,移民规模和安置难度堪称世界之最,是一项史无前例、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系统工程,这一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工程可谓是史诗级工程。1999年国家对移民安置政策进行重大调整,鼓励和引导三峡农村移民外迁;三峡库区要搬迁的企业大多污染和亏损严重,国家根据这一情况又做出调整—破产关闭约1000多家“污染、亏损和耗能多”的企业。
尽管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规划到现在建成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如当初三峡工程启动之时,有不少外国专家预言,中国人如果没有外国人的帮助,是搞不成三峡工程的。但成功建成的三峡大坝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南水北调工程
我国南方雨水多,北方雨水少。北方地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北方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湖危机,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北方地区的水源困境,国家在周密考虑后规划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对700多万长期饮用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地下水的北方农民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提供的优质水可以使其彻底改善饮水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者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工程的竣工会给我国国民以巨大的回报。南水北调的主要意义是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但实则是缓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北方的生态危机。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调水规模分别是148亿立方米、130亿立方米和17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5000亿元。按照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去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通水。
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可谓密切东西部经济合作关系。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管道起自新疆塔里木的轮南,终点是上海的白鹤镇,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10省(区、市),全长约4000公里。
据测算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期间,仅新疆地区的配套建设投资就达460多亿元,其中的120亿元为直接的建筑业收入。工程建成后,随着输气达到规划目标,届时天然气生产和管道输送两部分给新疆带来的收入,估计每年都在8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加了25%,各种税费每年还可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10多亿元。
西气东输还意味着带来的巨大环保效益。按西气东输初期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计,扣除沿线下载的20亿立方米,直供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气将达100亿立方米,按同等燃烧值计,等于每年可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900万吨标准煤的燃烧。
青藏铁路工程
青藏高原被称作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但想要在这最后一片净土上建设铁路工程可谓困难重重,比如纷繁复杂的冻土环境成为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青藏铁路工程在国外专家认为“几乎不可能”的冻土上修建铁路,实现了中外铁路建设史上开天辟地的穿越。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通过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层和大片“生命禁区”,打破了前人关于昆仑山脉不可逾越的断言。青藏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比此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秘鲁跨越安第斯山脉的铁路要高200多米。
青藏铁路总投资330.9亿元,历时5年,数万人参与建设。5年来,青藏铁路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疫情零传播”,国内外医学界称之为“高原医学的奇迹”。在施工高峰期,青藏铁路工地共有3.6万人,全线共设立三级医疗机构114个,设置大型制氧站17个,上场医务人员680人。
奥林匹克场馆工程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随着这一喜讯传来,举国欢腾。这欢腾的背后意味着相关奥运场馆的建设马上提到了议事日程。
2008年奥运会共需比赛场馆37个,其中31个在北京,其余6个在青岛、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和香港等协办城市。在北京的31个场馆中,新建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11个,临时场馆9个。此外,北京还建设奥运村、会议中心、媒体村、数字北京大厦、奥运森林公园等五个相关设施的项目。
2006年9月17日,随着78个支撑点全部脱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中难度最大的钢结构主桁架梁成功卸载。卸载后,总重量达到42000吨的“鸟巢”钢结构体系完全脱离外力支撑。历经两年多的建设,这座宏伟的建筑终于矗立起来了。奥运场馆的原始创意虽然大多来自中外联合设计思路,但交给建设者手中的却仅仅是一份初步设计,从完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计算,再到形成创新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所有方面都主要是我国自主完成,承载“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理想的奥运场馆无疑将成为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曹妃甸工程
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
从1992年开始启动曹妃甸工程的前期工作,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50多项工作成果和科研课题,聘请14名院士和3500多名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研讨和优化。开发建设曹妃甸是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优化我国北方地区重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引领现代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曹妃甸煤码头作为北煤外运的配套项目,近期是为了配合大秦线扩能改造,远期是为了正在规划的煤炭运输第三通道,曹妃甸港将成为继秦皇岛之后以能源为主的运输港。
曹妃甸工程先后被河北省、唐山市列为“一号工程”;2005年10月,被列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06年3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曹妃甸工业区初步规划面积为310平方公里,将立足京津冀充分发挥地理区位、深水大港、资源组合和产业后发等优势,构筑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用地、环保六大基础支撑体系。
杭州湾跨海大桥
这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跨海大桥,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伟大成果。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南止宁波市慈溪,全长36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概算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建成通车后,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120余公里,杭州湾区域路网布局将从“V”字形变为“A”字形,形成上海、杭州、宁波之间“两小时交通圈”,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宁波人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大上海。上海成就了近代闻名于世的‘宁波帮’,也承载着今天宁波人融入长三角、走向世界的梦想。目前已经有2000多家宁波企业在上海落户,仅注册资金就有100多亿元。”
然而,在宁波与上海之间,隔着一个喇叭形的巨大豁口,这就是杭州湾。两地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但陆路来往却必须绕道杭州,行程倍增至400公里。有人估算,每年光绕道费就达数十亿元。
大飞机工程
据相关报道显示,目前世界上真正能够生产军用飞机的国家不超过二十个,能生产民用飞机的国家有五六个,能生产大型客机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欧洲,而大型客机商业成功并形成产业的只有美国和欧洲。
1985年2月起,我国耗资5.377亿元人民币研制的大飞机“运十”就一直停放在国内某飞机制造厂里,但看上去只比欧洲空客晚了两年。长期以来,大型飞机的引进、购买并非完全是一种商业意识,其往往散发出一种浓烈的政治意味。中国无法生产自己的大飞机,往往在一些关键性的谈判中削弱自己的筹码。2005年年初,中国的大飞机项目还处在争论不休阶段时,我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以及6家中国航空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了订购60架B787飞机的框架协议,涉及金额为72亿美元。当时就有很多媒体报道,称这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性订购量最大、金额最高的协议。
2008年5月11日上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我国老一代飞机设计专家30余年的大飞机之梦随之起飞,这也标志着我国大飞机项目已正式启动。而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欧盟四国、俄罗斯才拥有制造大飞机的能力,从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我国就有了研制大飞机的愿望,而“运十”项目的最终搁置,使得大飞机的研制开始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道路,现在承载着几代人的大飞机梦想已然重新起航。
大型客机公司在上海挂牌,意味着我们才刚刚上路,无论大飞机承载着多么宏大的民族情怀和大国梦想,在已经完全具备了重启大飞机梦想的今天,这不但考验着我们的创新能力,正如有人所说,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考验。石油作为一种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备资源,有工业血脉之称。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的上涨行情中,日本也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
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酝酿,自2004年正式得到批复,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
2006年8月9日,浙江镇海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52台储罐将全部建成,并将在10月交付使用。 镇海基地是我国第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它的建成投产意味着我国酝酿了10年之久的战略储备体系破题在即。镇海基地位于宁波市镇海区,靠近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镇海炼化公司,处于甬沪宁输油管网的前端,基地建设总投资约37亿元,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
战略储备体系中的一期项目分别位于镇海(浙江省宁波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按原计划到今年,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都可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如果以今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消费量平均701桶/天标准计算,一期战略储备需要达到7010桶。
(文章中部分数据就公开资料、报道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