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俞技峰
“2008年将是缝纫机行业洗牌之年。两三年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拿起螺丝刀做缝纫机。不像前几年,(人人赚钱)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2008年春天,命运把浙江台州两个46岁的缝纫机大佬同时推向了风暴中心。 4月22日,中捷股份(002021.SZ)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违规占用资金,导致中捷股份可能被实行退市风险。
一个星期后,和中捷股份2007年年报同时发布的2008年一季报显示,当期公司的营收同比下降超过30%,利润更是同比下降接近80%。
这个春季同样让台州缝纫机行业的旗帜——飞跃集团的掌门人邱继宝如履薄冰。来自台州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飞跃集团出口产值为184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300万美元下跌44%。
行业中很多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不久前,天津飞马公司来到中捷公司交流,谈及业务状况,前者透露自己的情况也和中捷差不多。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不过是随着行业的变化而沉浮,远谈不上成为超越周期成为皇冠上的珍珠的企业。
兴起
时间回到1994年,32岁的蔡开坚创办了浙江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在此之前,蔡开坚已经进入缝纫机行业两年了,两年前中捷前身叫玉环中大工业缝纫机厂。当时,蔡开坚花了10万元,从合作了多年的沈阳轻工研究所买来了封包机的专利,很快蔡开坚的“飞风牌”成为当时轻工部的定点推荐产品。
当中捷诞生之际,在玉环百里之外的椒江,补鞋出身的邱继宝已经建立起了他的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
事实上,当地的缝纫机产业在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早在邱继宝在东北擦鞋的1979年,台州椒江下陈的管康仁等几个年轻人,在上海发现包边机十分紧俏,于是借钱买来包边机,经过拆装研究,以椒江市第一工业缝纫机厂生产出第一台三线包边机并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后缝纫机行业便在当地生根发芽。到邱继宝的第二工业缝纫机厂诞生,已经整整经历了7年的时间。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由于中国改革初期各类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外,缝纫机行业的产业转移已经悄然开始。当邱继宝把目光投到缝纫机的时候,国外缝纫机生产企业开始来华投资,日本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率先在天津与天工缝纫机公司合资设立了天马缝纫机制造有限公司。
之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缝纫机制造厂商都纷纷来华投资,包括上海重机、胜家、启翔,重机新兴、福马、九维,河北工缝、百福、积家,等等。低成本优势,使得中国的缝纫机产业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缝纫机行业来说,一个更大的利好还在于国家政策的鼓励。
1994年2月18日,国家颁布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建立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确定了出口货物零税率,规定对出口企业从生产到流通、收购的货物都予以退税。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4年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阶段,与美元开始非正式地挂钩,汇率也从最初的1:2.80元最终确定为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范围内浮动。
这一时期,国家一度鼓励各类对外贸易。1996年中国宣布经济软着陆,宏观调控结束。银根也逐渐放松,贷款利率从1995年的高点下调了20%。
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中国缝纫机行业的发展环境,缝纫机几乎从占全球产量微不足道的比例开始迅速上升。缝纫机行业从1994年开始经历了“黄金10年”。
转折
2004年是台州缝纫机的大热之年。在这一年,蔡开坚旗下的中捷股份成功登陆中小企业板,成为当地第一家上市的缝纫机企业。上市之后,中捷股份一改近70%的负债率的情况,也增加了融资能力。邱继宝也当选为首届浙江商人年度风云人物,又获得了“新世纪中国改革人物”的称号。
事实上,在“十五”期间,根据缝制机械行业协会的统计,这个产业实现了年均26%的产值增长率和25%的创汇增长率。2004年则刚好处在长长一段繁荣期中间。
更大的利好在于2005年1月1日,困扰中国多年的(至少当时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纺织品服装配额问题由此走进历史,中国的这两类商品出口将出现大幅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原来的进出口经营资格也由审批制度改为登记和核准制。很多企业都在为此备战,缝纫机行业也是这波潮流的受益者之一。
蔡开坚、邱继宝两人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然而浮华背后,行业未来的空间显然不如表面那么乐观。
如果说在此前10年的中国,当时缝纫机行业面临的是无比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到了2004年则早就急转直下了。
中捷的招股说明书上提供了一段数据,当时世界上缝纫机年总产量约1,700 万台,其中我国占总产量的50%左右。这也意味着从数量的角度看,中国的缝纫机行业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简单的一个理解是产量最多只能再翻番。而技术升级之路更是步履维艰,2001年中捷的毛利率曾经超过30%,由于竞争的加剧,2004年的毛利率已经降低至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