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退了休的老爹老妈们一直在享受加薪,尤其每年的过年前后,常常就是他们又一次加工资的大喜日子。这种现象让一部分不太有出息的后生恨不能早日退休,同时又觉得委屈:为什么自己每年都很难加多工资,国家却要年年给那些不再工作的老人们加薪?
中国人聚在一起时总会谈到钱,而西方人社交就不怎么谈钱。这些年,国人事事喜欢与国际接轨,唯独在谈钱上例外。
其实谈钱也没什么不好,老百姓嘛,谈钱就是谈论日子。
以我的百姓角度,我对政府优先给老人加薪非常理解。很简单,现在的老人当初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如今他们步入晚年,理应过过安稳的日子,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的快乐。
我一向认为,中国百姓的钱袋一直是水往低处流的,大人们把给孩子们花钱当成乐事。给年轻夫妇加薪,惠及的只是一个三口之家,最受益的是家里的孩子;给单身青年加薪,惠及的仅仅是其本人,他们大多不会因此加大孝敬老人的力度。而一旦老人手头宽裕了,自己的哪个孩子有困难,他们必定会解囊相助。所以说,给老人加退休金,惠及的是一个个大家庭,稳定的是一个个社会细胞,最终使社会多一份和谐,少一些矛盾,物超所值。
我曾经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现实中“啃老族”的精辟总结,完全能够站得住,没想到,另一种现实却给我上了一课。
今年春节,老妈回浙江老家。她老人家原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认为自己辈分高、晚辈多,要支出的红包肯定不少,而且老家这些年富裕起来了,红包太少拿不出手。可是年后回家,老妈的预算经费不仅没有花出去,反而带回了一笔不小的“顺差”。原来是老家民俗变了,现在流行年轻晚辈给老人发红包。
这种民俗的改变可谓与时俱进。想一想,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向父母上交收入,老人的挣钱能力本就不如年轻人,再去维持向晚辈发红包的旧传统,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年轻人给老人发红包,恰恰体现了新时代的敬老之风。
说来说去,我说的还是钱。
不仅是我,许多人在谈钱的时候都津津乐道。比如股市,比如基金,比如买车或买房……
不过,古代农业社会一般人不远游,又受等级制度约束,交际对象常常是境遇差不多的人,谈钱不至于带来太多副作用。而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交际面都大大扩展了,贫富差异也日益扩大,这种情况下谈钱难度就大得多了。谈着谈着,难免谈出一肚子烦恼,钱途上春风得意者固然受人仰慕,同时也被不少人暗暗嫉恨,焉知将来不会给自己添上或多或少意料外的麻烦。而被别人刺激了的人,平添若干不良情绪,甚至诱发心理疾病,谈钱更是得不偿失。
西方人交际不谈钱,想必是从商业社会中总结出来的社交经验。总有一天,国人也会接受这一经验。但是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中的国人,一切都在除旧迎新的变革中,百姓谈钱,其实是在倾诉自己在这场变革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