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群熊生活在丛林深处,为躲避森林大火,一群逃往寒冷艰苦的北极,一群逃往温暖安逸的南方,最终,北上的熊,变成强悍的北极熊,南下的熊,变成了即将灭种的大熊猫。
同样地,中国制药企业也面临这种“北上”和“南下”的抉择,市场逐步规范,监管日趋完善,竞争更加激烈,或者让自己在严苛的环境中进化,或者在消极的等待中退化,而剩余的思考时间,并不充裕。
而首要的任务是:确立合适的、差异的战略。
“竞争之父”迈克尔·波特在论述竞争策略时,讲过一个印第安部落的故事:
在加拿大的原住民地区,有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经过长时间的生存博弈,最后只剩下一支印第安部落存留。
这支部落所以成为幸存者的原因很“搞笑”:其他部落在狩猎前,都是先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选定最可能获取猎物的方向,然后狩猎;而这支部落却大搞迷信,请巫师焚烧鹿骨,按照骨上的纹路确定狩猎方向。
虽然采取的方式不科学,但这支部落,却“幸运”地规避了其他部落“战略趋同”,避免了竞争,实现了“战略差异化”,最终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生存下来。
从历史上看,只有战略成功才能建功立业,战国时代范睢向秦昭王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帮助秦国灭六国,成霸业;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孙权依托天险,据有江东,成就三国鼎立;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最终灭元建明,创立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有了合适、差异的战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丰田、索尼等企业,迅速崛起于世界,甚至进军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韩国的三星、LG得以成功;印度的南新等仿创结合,在国际制药业成为重要的力量。
众多行业用事实告诉我们:光有战略决心还不够,企业要想脱颖而出,要么实施战略差异化,要么在战略快人一步,如家电业的海尔的服务战略,饮料业(爱华网)的娃哈哈的跟进式创新战略,华为的技术领先战略;相反,亦步亦趋,随波逐流,结果只能在羊群中迷失自我,成为狼群的猎物。
制药业一度存在“跟风”、“同质”为主的“战略”模式:产品以做仿制药为主,营销以灰色促销为主,传播以广告战为主,管理以粗放式为主,资本运作以做大为主……在当时的产业环境,既是是无奈的选择,也是主观的惰性。
但是,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中国制药业这块宏大的竞技场,规则、选手、策略、战术,都在极速变化,战略转折点面前,旧有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如果抱残守缺,仍然自认为“科学”地推敲,在过去成功经验上酣睡,结果只能是噩梦一场。
波特认为,战略的核心是定位、整合,创造竞争优势,最终使自身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在当前,我们提倡“核心力营销”战略观念,将企业营销行动,都着力于构建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在产业升级和激烈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认为,这是众多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能否接受或多大程度接受新的营销战略观,并为之付出多大的决心和力量,或许可以用老子的《道德经》做注:“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