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一本名为《20世纪的巴黎》的手稿被出版商无情退回,出版商在给作者的回信里,“第一章太过平淡没有高潮”、“这些东西描写得过于悲惨”、“一切都让人觉得沉重,没有节制,缺乏品位”等语句放在今天,几乎可以将一个初涉文坛的作者那脆弱的自信心完全杀死。 但在1994年,这摞被尘封了一个多世纪的手稿被作者的重孙发现,因为作者儒勒·凡尔纳的身后之名,作品顺利付梓。于是,在这部文笔还略显生涩的早期作品里,读者再次被“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对于未来的准确预测而震惊——影印机、传真机、国际通讯网路、救人电疗、杀人电椅、摩天大楼,甚至高速铁路,都在这部预测型小说里一一出现。 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预言也始于智者,因为他们永远保持着与未来和未知的对话欲望,眼神中闪耀着融入新时代的激情。他们的超前或许开始只被常人理解为扯淡、童话、科幻,甚至是等待时间验证的预言,但随着一个个“不可能”被验证成真,他们带着他们的想象力笑到了最后。 我们不具备如凡尔纳那双望穿时空的慧眼,但我们笃信,如果一个商业领袖缺乏对于未来的想象力,那么他注定成为不了X布斯,成为颠覆掉几个商业领域传统形态的教父级大佬。所以,在2013的指节还没有敲响我们的门窗之前,我们很想壮着胆子,用一些自认为还不算离谱的推测,先隔着尚未打开的时间之门,与这个不知道长成什么样的年份,好好聊聊。 无论我们对手机、Pad、PC这些“毁掉”了淳朴童年记忆的“身外之物”是否爱恨交加、情感复杂,我们还是都已经深深陷进了这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数字化时代,无法自拔。我们不准备像很多年前那英的歌声里那么消极等待,乞求冥冥之力赋予自己一双能雾里看花的慧眼,而是自己动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试图在一个个眼花缭乱、声光不断的信息炸弹的爆炸过程中,捕捉到硝烟里的尘埃,分析它的成分,还原它的制造过程,进而去揣度制造者隐藏在其后的动机与用意,勾连出他们在商战沙盘上的推演步骤。 当我们推理、演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一个个商业大佬或是巨头企业,在新一个365天里的未来,已经大致在我们有限的想象中以3D的具象呈现。或许我们和地震局一样无法预测那些“不可抗力”的突如其来,但在风霜雨雪的昼夜变换里,我们还是乐意为2013年做出一份天马行空的商业天气预报。
![隔着门缝吹喇叭 隔着时间的门,先给2013画张3D的像](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17534173119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