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催生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与单位?又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让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如此的风生水起,各种媒体形态相伴相生呢?各种不同的媒体形态并存的局面是否也只是昙花一现?传统的媒介一度担心被新的媒介形式所取代的忧虑还会变成现实吗?
笔者以为,当前我国传媒大融合、大繁荣的背后自然有着其深远的背景。
新兴的传播方式的兴起与受到热捧归根结底源自于做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源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良好的财力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优先发展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中央投资21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建设,仅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就达到801万人;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健全,2007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达23%。同时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已是传统文化产业人员的两倍。所有这些,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成为推动传媒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国力的提升也推进了社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81年的20%发展到2006年的43.99%,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68亿,这一发展趋势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进入到城市居民的行列。即使在城市的社会结构中,由于教育的普及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分层越来越清晰与明显,碎片化态势不断固化,新的城市社会结构慢慢形成,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发育成熟,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和其它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特长,收入稳定且较为丰裕,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社会的主体,而其它阶层也将形成自身的独特观念。
因此我们看到,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其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门槛变得很低,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又产生了多元的个性化的需求,无限的需要自然需要无限的生产来满足,传媒大繁荣也就成为了市场的要求。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2008年必然成为世界上网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网民的发展已经呈现上下兼容的趋势,以往人们大多以为互联网的受众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然而最新的调查发现,在增加的网民中,18岁以下和30岁以上年龄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互联网,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
当然,正如我们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环节一样,无限的需求为生产带来无限空间,在需求与生产之间,自然就是传输的问题。大传媒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革新可谓解决了媒体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资源发展势头强劲,作为基础地址资源“根本”的IP地址和域名年增长率分达别到了38%和190.4%,截止至2007年12月底,中国IP地址数已经达到1.35亿个,国家CN域名在2007年迅速崛起,涨幅高达4倍,即每天增长2万个,创下了世界域名史上的增长奇迹。与此同时,IPTV、数字高清电视技术、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日益成熟。随着用柔性材料制成的显示器的亮相,以及高度集成移动WiMAX芯片已可微缩至邮票大小,新媒体已经能够具有轻巧、便携的特点,而高速率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的发展将满足人们在移动状太下联网的需求。
一方面是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与强大,另一方面是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既为传媒内容的无限生产提供了可能,又为信息的无限传输提供了条件,二者叠加,导致目前我国的各种传媒形态不仅有存在的市场土壤,而且新老介质之间不断的离散与融合,不断的相伴相生,使眼下中国的传媒业日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烂景象。因此,如果还有人认为这种媒体并存的时代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未来新的媒体介质必然会取代传统的媒体形态,这显然是过于形而上的见解。
媒体的竞合,原本就是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必然,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