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8分钟 张艺谋的8月8日



系列专题:北京奥运营销评论

    口述◎张艺谋   主笔◎李菁

  我是8月8日凌晨1点左右离开的“鸟巢”,回到家时两三点了。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早的了。洗了个澡,简单整理了一下自己,然后在脑子里面拉了两个单子,提醒各部门要注意的问题。开幕式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此时,这个机器已经全部在正常运转,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但是我需要在这个时刻,提醒有关部门要做的事情——只是提醒。这两个单子:一个是关于表演,大概四五十条;另一个是点火矩,大概有20多条。等整理完了,天也亮了。

  我眯了一会儿就醒了,睡不踏实,这时是上午10点多钟。我起来看一下外面,阴天,果然是阴天,我就忧郁了。但我又发现地上有太阳的影子,又想:也许待会儿能好?中午到了开、闭幕式中心那儿,因为安保程序比较严格,我们工作人员在那儿集合一起去“鸟巢”。下午十五六点,开了一个准备会,我把列的单子马上打出来,在准备会上给所有的人发下去。然后我把单子念了一遍,再定一次。我又拿了一个仪式流程的单子,3个多小时的单子,拿着再念一次,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诸如此类,然后过火炬单子。

  那时候,大家的心态应该是比较放松的了,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只是提醒自己和大家,要确保万无一失。

  那天进“鸟巢”时的感觉有点特别,就是觉得终于、终于到了关键的时刻了。但是今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全国老百姓绝不允许失败,一点儿退路都没有,这就是这么一个事儿,只能成功。但是我感觉,只要按照我们8月5日最后一次彩排平安拉下来,就可以了。所以我在准备会上给每一个部门发单子的时候,我说的是: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再有任何的临时性动议,不要再有任何额外的野心,原样儿,做原样儿,就可以了。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确保万无一失。现在你还有几个小时,如果这时候你突然还有想法,想让这个人晚走两秒钟都不行。我现在就跟所有人说,不允许任何改动。你知道这种复杂的多媒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说这个灯搁这儿不好,我们挪过去两米吧,不行!这不是跟灯的关系,而是一组东西都要动。动1秒钟,整个编程都要修改,它全是电脑的。所以我这次是体会到复杂的多媒体表演带来的复杂性,还真不是你导演说要改一下就改一下。你不能说,“导演,我觉得从3号门出不好,可不可以从4号那儿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传统的团体操,合个光,穿个衣服就行了,临到头还可以改个队形呢。但在多媒体时代,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的要求只是按照预定方案,顺利进行下去。

  那时候,我也没有特别的精力去关注现场的反馈,比如有没有欢呼声、在哪儿出现欢呼声之类的。我一直在盯着所有的东西,但是我不在现场直接担任指挥——现场指挥是陈维亚,由他来直接发布命令,我只是在他边上小声提醒。我的方式是尽量不干扰指挥,不去喋喋不休。我记得,我就把那个提醒最后点火炬要注意的20多条的单子摆在控制台的桌子上,我已经不看表演了,就看那个单子。在脑子里面一遍遍过,要提醒什么。

  我们当时给大家的要求是,所有指挥员,在点火炬的这个关键时刻要集中在现场周围,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这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对讲机这种方式了,用对讲机,你说一句,再等对方回答,关键时刻可能这么几秒就晚了。所以所有指挥员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而且为了保险,我们点火炬的全套动作,很多都放弃了电脑指挥,把人从编程中间摘出来,变成了传统的人的指挥,发口令指挥。因为电脑一卡就全卡了,用人来指挥,从技术上讲是回到了原始指挥,但是别忘了,人最可靠!

 张艺谋8分钟 张艺谋的8月8日

  开幕式正式开场后,一切按照流程往下演,演到文艺表演的后半段,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全都跑到指挥台上来了,个个大汗淋漓,每个人都激动地喊:“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现场的声浪和反应。那时候文艺演出接近尾声,火炬塔已经立起来了,但是火炬还没点呢!我记得那时候,我跟一个助手说,再过10分钟,必须把我们周围的人,全部工作人员全部清走,让他们回去,因为还没有点火炬!燃气公司的总经理还一直在那等着,他是那一组的总指挥,最后根据我们导火索的速度,发出点火指令。

  那天现场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会觉得总导演的工作有时有点像一个联合作战的指挥。我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候提醒、提醒。

  比如有一个关键细节就是我们“夸父”——李宁,围着全世界的影像跑了一圈。我跟摄像师说得很清楚:你不要紧跟李宁,我们是500米的卷轴最后打开、在上端形成一个火炬的概念,所以你一定要拍画轴是卷上去形成的火炬。如果你不提醒他,摄影师就会一直跟着李宁拍下去,我们想表达的火炬塔的概念就实现不了。

  摄影师那天也是按照我交待的拍了。你看他开始一直跟着李宁,后来离开了。画卷轴打开的末端卷成一个火炬,红的亮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以后,他又回到李宁身上,然后是8月6日北京的火炬传递。火炬传递的影像都接过来了,最后北京的影像和雅典-爱华网-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这些影像都是动态的,这时候我发布的最后一个口令,就是要定格。我希望全世界的影像都定格,好像大家都突然不呼吸了,就看这个点火。这时候这个定格就很可爱,比电影的定格可爱多了。定格是灯光在负责,关键的东西都是手动。

  就在这定格的几秒钟还有一个小插曲。点火部分是陈维亚负责的,李宁也直接听他的口令。我们给李宁的是最好的耳麦,而且为了确保李宁在空中悬吊的时候耳麦不掉下来,我们把耳麦深深嵌进去,而且拿胶布粘上。事前我跟李宁说:你一定要全神贯注,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干扰,确保这种英姿飒爽的样子。没得到指令前,你一定不要点火。

  点火前,我跟陈维亚说:当全世界的影像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时,我需要一个定格,你停几秒钟,啪,定格了,好像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最后一刻。结果那天这个传递呢,倒是让我们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差点呼吸都停止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处理,看到李宁停下来,以为出意外了。为了防止万一情况发生,之前我们也都安排好:如果运动员点不着火炬,就自动打火。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在那儿叫,“老蔡(蔡国强),赶紧打火!赶紧打火!!”全都慌了。喊的人当中还有领导,他着急啊,以为出事了,就跟下命令似的,“还不点?还不点?!”

  好在陈维亚和老蔡都坚持住了,按照我们的约定,不管别人怎么喊,一直在坚持没有发点火命令。其实“嘭”一下把火打着了是最没意思的,反而大家看着一个人攥着一个火炬奔跑过来,在等待他点火时,有点揪心的感觉会更好,里面有艺术的节奏、情感的节奏。但我没想到的是,原来我们是要全世界的等待,结果把我们自己吓一跳。

  最终陈维亚下了命令,李宁非常准确地开始点,停顿、一点着,哇,所有人都开始喊。你看那个停顿多值得玩味!也许我们这个用心别人不一定体会得到,但是我觉得那个停顿真的快让观众的心跳了出来。等他点完火的那一刻,我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这时候,我也开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拥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1360.html

更多阅读

智能张拉设备的功能特点 智能张拉设备厂家

智能张拉设备的功能特点——简介智能张拉是指不依靠工人手动控制,而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仪器自动操作,完成钢绞线的张拉施工。在如今的桥梁道路建设中,预应力施工被广泛应用,其中关键工序——张拉,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结

再看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作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1998年拍摄的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影片。这部电影纯朴,自然,简单,情节感人,在播出后广受好评。作为国产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大奖。这样的殊荣对国产影片来说

声明:《张艺谋8分钟 张艺谋的8月8日》为网友清醒着失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