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如火如荼进行中,营销机构、广告公司、企业老总谈论最多的是奥运营销。不久前收看一个财经类访谈节目,一位品牌专家就李宁错失奥运会赞助商一事发表评论称:这对李宁不是遗憾,而是好事!细想之下,也不无道理。若是李宁成功赞助奥运,将支付数亿元的费用,加上宣传推广费用(约3倍于赞助费用),搞不好会让李宁的现金流不畅,这是一场豪赌——虽然大家都知道李宁公司志向远大。目前看来,作为赞助商的阿迪达斯从奥运获得的影响力,在中国范围内还没有李宁的非奥运营销的效果好;加上奥运会开幕式,李宁公司创始人、灵魂人物李宁点燃圣火,这一意外的营销,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李宁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这些对于李宁,或许是最好的。
为什么要进行奥运营销
在搞清楚轰轰烈烈的奥运营销之前,我们必须弄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命题:为什么要进行奥运营销?现在不少企业就是这么“幽默”,做了一件事,到头来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企业家则表示,很多企业进行了奥运营销,我们也要进行。这样的营销活动,就充满了先天性的危险。奥运营销的好处大抵是:其一,与奥运联系上的品牌会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也是实力的象征,有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二,借助消费者聚焦某项事物的时候,充分地传播品牌。
是的,有不少品牌凭借奥运会成功崛起,最为典型的或许就是韩国三星,另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或许还有长年与奥运会合作的可口可乐、阿迪达斯、麦当劳等等。它们的成功可是和持续的品牌传播与维护关系重大,奥运营销(奥运会合作伙伴)只是它们营销的“冰山一角”,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家只看到这“一角”,认为咱们也奥运营销一下,那不是也成了可口可乐、麦当劳?如果流星许愿是真实的故事,那么请这些企业家去等待流星划过吧。|!---page split---|
谨慎进行奥运营销
先让我们来分析第一点,与奥运联系的品牌是否会获得消费者的好感。目前已有几家调查机构研究证实,能与奥运会产生联想的品牌,68%的受访者认为会对此品牌产生好感。一时好感并不等同于销售力的提升。并且另外的一份调查数据让人惊讶,数字显示,目前奥运会赞助商品牌的误认率高达35%以上(部分调查甚至更高);2008年1月,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与胜三管理咨询公司推出“奥运表现指数”,表现最好的前五位本土公司,非奥运赞助商就占了两席——蒙牛和李宁公司。由此可见,借助奥运营销达到第一个目的,困难就已经不小,更别提借助于这个目的实现拉动销售的根本目的。
再来看第二点。奥运会期间的确会是难得的观众聚焦的一个时期,消费者对于奥运会赛事保持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在这一时期投放广告,容易收到成效。这只是理论,这只是很多媒介向客户推介广告资源时的说辞。事实上,这一结论是有待考证的,有三个方面的理由。其一, 众多品牌扎堆,分散了受众注意力;其二,观众只是关注赛事本身,不会给予广告多少的关注,遇到广告马上转台的比例非常高;第三,“马太效应”显现,实力雄厚企业占尽优势广告资源,中小企业大多拿到“边角料”资源,传播效益非常低。在北京奥运会火热进行中,有两个品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分别是“联想奥运金牌榜”和海尔的“一个世界一个家”篇广告,这和它们占据优势资源和猛烈的广告投放密切相关。不少大牌企业,虽然只是采用最简单的营销方式,在企业标识前加一个奥运LOGO,但是它们占据了黄金广告段,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小企业,和他们拼财力,大可不必吧。另外,奥运期间媒介投放成本有30-50%不同程度的上涨,特别是央视,完全把这期间的广告段当成“黄金资源”,费用涨得厉害。|!---page split---|
初级奥运营销
初级奥运营销是指,比阻击奥运营销更初级的营销,“傍名牌”式的奥运营销。这种类型的企业,总是尽力把自己的品牌和奥运沾上点边,比如说,泉州某某运动品牌赞助了哪个“偏僻小国”的奥运代表团,或是请了关注度低的运动队代言,或是变相通过其它什么方式,和奥运擦了点关系。在奥运这个大背景下,所有与奥运-爱华网-相关的题材成本都上涨的厉害,包括“傍名牌”式奥运营销的成本,但是收益却非常低下。一是,这些代表团或运动队,基本上不受到什么关注;二是,这些企业也似乎只要这么个称号,其它的营销宣传工作,几乎是停滞了。一些品牌部负责人的发言,更是经典——企业只提供这些预算,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停留在这种思想上,缩小差距或追赶行业领导者,已经没什么机会,更别提超越二字。他们是做了,花了不小的代价,但是和没做效果一样。
其实这笔“傍名牌”式奥运营销费用,可以考虑这么运用——拍一支广告去投放,要求画面精致,短跑、跳高、球赛、游泳等运动场景,一边出现企业品牌,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及奥运联想。
这些运动品牌不妨学学这家啤酒企业的勇气。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世界领先的啤酒制造商之一的AB酿酒公司,花费约5000万美元拥有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盐湖城一家小小的酿酒商,却公然在货车印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明确告诉消费者,我不是奥运赞助商。行为固然有几分天真,但是思维和勇气,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陈士信先生,品牌观察者。
对品牌经营战略、品牌定位、策划与竞争策略、传播有独到之见解,尤其关注体育用品行业,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策略,企业经营管理。不少作品见诸于《中国民航报》、《中国品牌与防伪》、《中国市场》、《理财》、《现代企业文化》、《经理学刊》等杂志(报刊)及MSN商业频道、腾讯财经、中国服装网、慧聪网、中国广告网、中金在线、凤凰网、爱华网等知名网站。
爱华网专栏作家。
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的博客:http://yunjuzhuren.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