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已经决定不再续约下届奥运会的TOP赞助,意味着这家公司事先有一个判断:相信2008年奥运会周期结束后,自己的品牌已经可以在全球站得住脚。
当然,这是一个有很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自信。如果说重要,恐怕最重要的不是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而是IBM与联想的联系。 由于IBM在全球商界的领袖地位,它放心地把自己的根本性的业务交给联想,而使得这家原本只在中国市场经营的公司名声大噪。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更使得联想值得关注,通过持有其股份,并在全球业务中捎带帮助其拓展业务,甚至允许对方在个人产品市场连续三年使用IBM品牌,IBM成功地帮助联想在全球商业市场树立了一个与自己有很强关联性的品牌。 如今,在联想信心十足的同时,轮到IBM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品牌价值。在剥离个人端业务3年半之后,IBM会发现,在全球,随着营业额的下降和业务复杂程度的上升,其在消费市场和个人端的影响力正在不可逆转地缓慢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 确实,IBM依然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和科技感的公司,依然是一个高端无比、价值连城的品牌。但现在,它距离普通人太远了,它没有了电脑这个在这个时代人人都会每天接触到的玩具,只有极少数人需要不停地接触到它,每天看到那个标志,而它的业务,也越来越走上云端,有一天会依靠出售哲学生存。 不断出售个人业务带来的最明显变化,首先是营业额的缩水,这影响到IBM在全球各类排行榜中的排名。在《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在2004年出售个人业务以前,IBM长期盘踞在18~19名之间。次年,IBM开始下滑。2005年是20名,2006年变成26名,2007年陡降至42名,2008名变成了46名。 两个突出的时间段分别是2005年和2006年。2004年底,IBM出售了PC业务;2006年,它再次出手了打印机业务。这导致营业的大幅下降。出售之际,这两个业务在IBM是亏损的,但它带来的下滑可不仅仅只是出售本身的缺口。 在品牌端带来的变化是更加明显的。虽然从《商业周刊》每年的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我们看到IBM在第三名的位置上枯坐多年,但从更多市场机构的排行上,IBM的下滑趋势却是十分明显。《商业周刊》有它自身的评价标准,像一个aihuau.com老成持重的老人不轻易改变思维习惯一样,甚至Google这样的品牌直到2007年还只能在其排行榜上排名第24。而在以知名市场机构Millward Brown Optimor为代表的品牌价值排行榜上,Google已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而IBM坐在10名的边缘摇摇欲坠。 这种变化不能不让IBM担心。众所周之,品牌价值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是一种商誉,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代表能卖出这个价钱。但对企业而言,品牌的价值在于无可言传的信赖感和升值空间。这种下滑,传递给人的只有不信任感。 令人担心的是当初的一些预言。在连续出售个人业务时,一些机构对IBM的主要商业客户调研时,曾经传出过这样的论调,意即这可能会影响到IBM其他业务的进展。联想到2004年我亲耳聆听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朱民在中国IT两会上曾经分析过,“如果美国人不改变目前借债消费的习惯,美国经济在5年之内将会出现崩盘”,我认为有些预测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期待IBM重回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