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茅台酒价格“飞天”之后,白酒行业似乎就已经开始“触霉运”:最初,酒鬼酒和西凤酒先后被质疑业绩造假;剑南春因为股改而引发群体事件;山西汾酒被指某批次产品因出现问题被“秘密召回”;茅台因为注册“国酒茅台”商标而引发行业内讧,并遭遇名酒企业集体围攻;直至近期酒鬼酒深陷“塑化剂”漩涡、五粮液及泸州老窖被指偷税漏税……。凡此种种,各种负面新闻一桩接一桩,大有让白酒行业无力招架之势,而期间涉及到的知名企业也越来越多,以前可以意气风发的酒业巨头们,此时不得不开始时时刻刻准备着“灭火”——因为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突然有一天会有更大的霉运撞到自己头上,于是,在人人自危中,酒行业终于变得“小心为上”。 从这时候起,似乎就已经在预示着,白酒行业将会离自己过了近十年的好日子越来越远。丝丝寒意侵袭之下,不知道在经历过十年狂欢之后,白酒行业是不是真的要进入自上世纪末“山西毒酒案”以来的又一个“寒冬”? 白酒业要做好过冬准备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白酒行业的盛宴还远没有结束,好日子还会一直持续,但是当白酒行业被行业负面新闻冲撞得焦头烂额,当白酒企业时刻处于压力和危机的包围之中的时候,不管未来怎么样,事实上,白酒行业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行业“危局”。 在寒流来袭之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提前做好过冬准备,这是生活常识。对于白酒行业来说也一样,在又一波寒流侵袭、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如果不能为自己在心理上提前打个预防针,也许等寒流和冬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企业会在日子从小康生活突然滑落的过程中极度不适应,甚至会因此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对于白酒业来说,既然已经逃不掉必将到来的“冬日”结局,不如向现实妥协,认清形势,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并提前做好过冬准备。 “危局”将带来酒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 如果说“严查酒驾”政策,尤其是“酒驾入刑”政策的正式推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酒桌习惯,让“开车,不能喝酒”成为一种逐渐时尚化的拒酒词,那么最近酒行业发生的种种风波,以及风波经发酵之后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心理震撼,恐怕都将为酒业消费模式带来极为深刻的变革。 单就“严查酒驾”政策来说,随着政策在落实方面的逐步深入,随着政策在执行上的日渐严格,人们平时在酒桌上的饮酒说辞和理由也有了新内容:因为受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以前人们比较习惯于在酒桌上劝酒,而被劝者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予以拒绝,如今则可以通过“开着车呢,不能喝酒”这样一句话将劝酒者抵挡住——在今天,这种拒酒词已经成为一种酒桌新规则。 在“严查酒驾”背景下,酒桌规则的改变,主要是因为这一政策对人们的消费心理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和威慑,让人们不得不在“酒驾”和“安全”之间做出选择。而如今,当酒业的诸多风波被消费者所广泛关注,以及经由媒体以“病毒式”方式进行传播的时候,如茅台等高端酒的奢侈化,如“塑化剂”风波给饮酒安全敲响的警钟,等等,对酒行业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也许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事件在消费者心理上做造成的震动——这种影响,也许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固有消费习惯,并进而为酒业消费模式带来深刻变革。 如何从冬天寻找暖阳

冬天虽然寒冷,但对于那些已经预知冬天即将到来,并为此提前备好了取暖物料以及冬日食品的人来说,冬天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和可怜的,则是虽然已经看到了冬天的影子,却仍然要“死扛”,而不愿意为自己多添加一件哪怕是略显单薄的“御寒衣”的人。 既然酒行业的冬天注定要来,直面并寻找合适的过冬办法才是正确的选择。那么,酒业该如何从冬天里寻找“暖阳”? 首先,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自我减压,自我检修,扎好安全的篱笆轻装上阵,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来对待,当是酒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否则难保不会再次出现诸如“偷税门”、“勾兑门”、“塑化剂门”等等类似的行业事故,果真如此的话,酒行业将会雪上加霜。 其次,放慢步伐,调整好企业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关系,将消费者真正放在心上,不追求一味贪快、贪大的发展方式,尽量减少和避免恶性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 再次,行业协会应从促进酒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行业进行正确引导,对行业内的一些不良现象采取不包庇、不纵容的管理姿态,最大限度提高消费者对酒行业在认识上的透明度,以提升消费者对酒行业的信任度。 第四,酒类企业尤其是知名酒类品牌,要共同创造和维护和谐、健康、理性的竞争氛围,尽量避免出现“炮轰茅台”、“标王大战”之类的非理性竞争。 回首酒业刚刚走过的“黄金十年”,其中在消除了“山西毒酒案”的影响之后所经历的波折、经验和教训等等,都堪作为行业过冬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