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贾晶晶/文
或许有一天,我们所熟知的跨国巨头悄然将生产线从中国彻底撤离,而到印度、越南、泰国等地落户,我们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眼中正逐渐远去
诸多外企被传“转移”
从今年入夏开始,王先生感到自己忽然变得清闲起来,工厂不用加班,开会也不必再关掉手机,因为打进来的电话比以往少了很多。但这看似安逸的日子却让王先生开始提心吊胆了。“生意不好做了。”王先生说,“因为我们报价比去年高了,今年的活儿就越来越少。”
王先生是一家制鞋工厂的负责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工厂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却生产世界名牌,因为他们是某知名运动品牌的代工工厂。正是这个原因,王先生从来不曾为订单发过愁,更不必担心产品的销路问题。他要做的,无非是按照客户的技术要求,让客户的产品在自己工厂的流水线上完美成型,并被客户配送到各个门店。
但自去年以来,各项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支出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度地增加,王先生工厂接活儿时的报价也随之增长。而接下来王先生便发现,手中的订单开始变少了。平时对单子催得很急的客户,也变得神秘起来,不再有大把的订单给他。通过了解王先生得知,客户的单子至少一半“飞”到了印度。“印度那边的报价比我们低。”王先生无奈地说,“没了单子,以后工厂和工人的生计都是个问题。”
当然,王先生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或许有一天,我们所熟知的跨国巨头悄然将生产线彻底从中国撤离,而到印度、越南、泰国等地落户,我们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眼中正逐渐远去。
今年3月,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在上海美国商会对66家外资公司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所做的一项调查中,50%的公司认为,中国正在丧失其相对于其它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力优势。这项调查似乎暗示,中国正从“低成本国家”的序列中退出,也就是说,从成本上来说,投资中国很可能不如投资印度、越南等国家划算。因此,转移似乎成了这些巨头们惟一能做的决策。今年年初以来,不少反应敏锐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撤离动作,他们或将业务转移回本国,或将业务向印度、越南、泰国等地搬迁。与此同时,Clac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而一向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德国企业,显然也无法冷静地看待中国制造市场的成本变迁,开始了“胜利大逃亡”。据《每日镜报周日版》报道,在中国的大约1600家的德国公司,有1/5正打算退出中国市场。
讳莫如深回应不一
今年8月,有媒体报道,国际运动品牌大鳄阿迪达斯和耐克也准备从中国“出走”,到东南亚等国家“另谋出路”。据法国一家报纸披露,阿迪达斯总裁海纳曾明确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另有媒体也接连曝出鞋业巨头耐克要求中国一些制鞋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印度的消息。
但有关“出走”的传闻随即被阿迪达斯否定。“阿迪达斯没有将工厂撤离中国的计划。”日前,阿迪达斯相关负责人在给记者发来的官方声明中表示,中国将会继续作为阿迪达斯最重要的生产地。“在中国的工厂我们没有计划撤离,一家都不会撤,反而我们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在中国的产品生产数量。”
据介绍,阿迪达斯在中国有264家工厂,工作人员30万人,50%的产品在中国制造。面对中国正在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阿迪达斯的目光不得不一次次转向东南亚国家。“由于阿迪达斯在全球业务的快速增长,我们需要在世界各地寻求新的供应商以保证产品的生产供应。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向越南、柬埔寨、东欧一些国家寻找新的生产厂家。”阿迪达斯负责人称,“也许以后,基于阿迪达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的百分比会下降,但这并不是绝对数值上的下降,阿迪达斯中国制造数量仍然会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
而为阿迪达斯代工的万邦鞋业公司协理郭炜文在与记者的通话中,也证实了阿迪达斯方面的态度,“目前没有任何变化,阿迪达斯在越南、印尼等国家一直都有生产基地,这是公司生产规模的需要,根本不存在生产线转移的问题。”
但郭炜文也在谈话中透露出,万邦鞋业原来坐落在广州,但因近两年人员工资以及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在2006年从广州“迁移”到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粤北山区清远。而在1年前,公司又因成本等原因,在印度建立了新厂。“印度那边因为刚刚起步,目前的生产量是每月30万双,清远这边生产量比较大,大概每月120万双。”郭炜文说。
相对于阿迪达斯的公开表态,另一鞋业巨头耐克却对“转移”的话题讳莫如深。在接到记者的采访函后,耐克方面直言相告:任何关于“成本及发展”方面的问题,公司目前都不便回答。
记者联系了多家跨国公司,对于迁移生产基地的传闻,这些公司大都采取回避或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不由得使公众对于此间的传言甚感迷惑。|!---page split---|
成本上升是核心因素
当所有人都认为有机会的地方,机会往往就不存在了。这正是对目前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的描述。不断攀升的原油价格、严格的环境政策、不再优越的税收政策、技术工人的缺乏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现实。而且,中国8%的通货膨胀率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将人力成本推高了20%,这一切,已经越来越让跨国公司感到头疼。
而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跨国公司来说,意味着无限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中国对于发展的渴望,使这些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权利享受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和绝对的市场地位,而中国密集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报酬、相对宽松的管理政策,正如同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着一批批外国投资者的眼球,使得他们aihuau.com纷纷从本国“出走”到东方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耕耘财富梦想。中国也在短短数年时间,变成了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
时光荏苒,30年的光影流转,已经把这一切变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来自各方面巨大的成本正考验着跨国公司的承受力。而对于中国来讲,以往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削弱。中国的人力、土地、环保等成本,近两年正在迅速增加,而劳动力工资的飞涨,更使得跨国公司感到雪上加霜。
一家国外媒体曾这样报道中国成本上升的状况:从去年开始,中国实施转型战略:《劳动合同法》提高职工福利标准以及法律保障;人民币持续升值,并下调出口退税;提高环保成本以及资源价格等。此外,专门针对外资企业实施两税合一,由13%优惠税率转为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平均税率30%。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本土中小企业以及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来华跨国公司当中,大约有20%打算撤出中国,在今后几年内迁往印度、越南等地。《德国之声》已经把这一现状比喻为“橙色预警”。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非发表看法说,来自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对于劳动密集型和低利润的制鞋业来说,无疑是最明显的。很多制鞋的材料是石油衍生物,在全球油价上涨的情况下,制鞋原材料价格肯定跟着上涨。这让制鞋巨头们感觉到中国已经没有了成本的优势。卫亚非说,当初这些跨国企业从欧美转移到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成本优势突出,后来,中国内地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这些企业又转移到中国内地。现在,中国内地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他们自然会看好印尼、泰国、印度、越南等发展较快,又具备成本优势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对外资企业来说,已经变得太昂贵了!”一位做中外加工贸易的外籍人士说。
中国市场魅力犹在
如果前述的20%的跨国公司真的从中国撤离,那么中国的经济能否承受得住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士都对此表示担忧。
“跨国巨头纷纷撤离中国,肯定会带来不小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向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茅于轼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外资企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外商投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如果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但如果这些外企撤出中国,也会有另一个方面的功能,就是给中国自己的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茅于轼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撤出中国的一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而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致力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增加技术型企业,以前者为主业的外资企业撤出中国,不但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对于一些国际大牌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首先来说,中国仍具有劳动力的优势。因为中国工厂多年来为世界大品牌加工产品的经历,培养了技术很高的加工能力,并且中国已经在四川、福建等地形成产业基地和有配套产业支撑的产业链,这要远远高于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其次,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同样是其他亚洲国家不能比拟的。这些因素,都会使跨国公司难以放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