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在中国最终闹了一个“鸠占鹊巢”,本来是自己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后来由于戴姆勒与克莱斯勒“世纪性”的战略并购与十年后的被迫分手,让北汽老巢落在了奔驰的名下。
估计克莱斯勒至今也弄不清楚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荒唐的结局,明明是自己先来,却糊里糊涂的却被“赶出”了家门。
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算是最早的事情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30年风风雨雨的与北汽同荣辱、共进退的美国公司,至今仍然在中国市场上到处寻找合适的合资者。
问题出来了!
克莱斯勒的问题就在于两个问题:彻底的美国血统与之后的到处留情。
克莱斯勒带给中国市场的是曾经在二战中逞威的JEEP品牌,克莱斯勒就等于吉普,中国消费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不知道克莱斯勒还代表另外一个产品的品牌。
而当市场上开始流行各种各样的SUV的时候,克莱斯勒仍然得意于自己的具有美国血统的吉普产品,围绕着他们产品的核心词就是英雄、越野,而这时的市场条件已经逐渐脱离了他们的英雄时代,越野性能也不再是消费者所期望的最主要的价值体现。
同样的执着一样体现在克莱斯勒的300C。宽大的前脸,超酷的进气格栅,行驶在道路上的300C,就像一个有着超大身躯的伟人,甚至更有人形容为“黑帮老大”。
这样强烈的美国式的克莱斯勒特征,让消费者一眼望去就感觉到某种震撼,从某种角度上说,产品的差异化做得非常成功,然而有益的或许被忽略掉,那就是这种差异化面对的客户群体基本就是小众化,更多的消费者对300C的感情是敬意,敬而远之,而不是尝试去接受它。
坚定的甚至是对于自己产品的“痴情”不改,让克莱斯勒具有了不同的特质,但是市场的多元化,却让克莱斯勒有些“英雄落寞”。
相反的是,对于产品风格的痴情,并没有体现到对于中国合作伙伴的追求。
在还没有结束北汽的合作之前,克莱斯勒就已经在中国开始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给人的印象是,克莱斯勒的寻找并不专一,好像也没有经过规划的目标。
奇瑞是克莱斯勒追求最早的一家公司,而在此前,福汽就已经开始生产克莱斯勒的产品了。不仅于此,长安汽车与长城汽车也分别进入了克莱斯勒的中国视野。
谁能够成为克莱斯勒在中国最终的合资者呢?估计克莱斯勒自己都不清楚。
克莱斯勒从位于中国市场的核心到逐渐边缘化,是时候反思一下了。什么是中国市场需要的,同时又是自己需要的,才应该是真正去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