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上海海关在对进口酒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中,拘留了至少一家主要葡萄酒进口公司的主管协助调查。事后该公司补罚25万美元,而这只占该公司同期所交税款的1.1%。而此风也波及到进口葡萄酒另一“乐土”——广东。时至今日,为近两年新锐的深圳某公司仍在审查期不能出货而影响正常运营。难道对中国开始日益激增的进口葡萄酒行业开始实施“遏制”?还是对进口葡萄酒行业进行的一次规范梳理?经此一役,进口葡萄酒是否走向良性发展?
催化市场 强化规范
前段爆出的“关税门事件”无疑似一颗重磅炸弹给在华众多的进口酒商敲响警钟。众所周知,近年来无论从市场表现还是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的进口量一直在激增。大量进口酒产品和不断跳动攀升的数字,引起了中国海关的高度关注。当发现一些进口葡萄酒公司有低报进口产品价格的问题时,目前市场增幅收益与关税收入并不相符也可想而知了。无独有偶,在经过清查后的近两月海关新数据表明,进口“高价”葡萄酒报关量与同期相比有“明显”增幅。其实这并不出奇,之前海关没有重视关注甚至没有专业的监控机制,部分进口酒商们低报酒价,而现在海关抓得严格,大家按照“正常”价格报,那相对之前肯定就成“高价酒”入关了。
前期上海海关在对当地进口酒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中,拘留了至少一家主要葡萄酒进口公司的主管协助调查,此风波在业内早已是传得沸沸扬扬。其中包括中国进口葡萄酒业的“翘楚企业”。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我们不得其解。但可以证实一点,海关关税在关注度和查处力度上是空前“加强”了。其实,例如低报入关产品价格等所谓“合理避税”的问题不单单仅存在于进口酒行业,这在其他进出口的行业中已是公开的秘密。那么,此次“关税门事件”对日益激增进口葡萄酒产业来说是否是一个“敲山震虎”的警示?还是对进口葡萄酒行业的一次规范梳理?还是对的进口葡萄酒行业迅速催化膨胀的一个遏制?亦或如同98年的国家大改制,经此一役,进口葡萄酒是否走向良性发展?种种因尤结果,只能有待时间去检验了。
据来自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广东口岸葡萄酒进口量持续增长。广东口岸进口葡萄酒606万升,同比增长31%。在前四个月,广东进口葡萄酒价值为3701万美元,同比增长109%,进口均价为6.1美元,上涨59。6%。这意味着,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正在快速上涨。提出美元贬值、原酒比例减少和不断激增的进口商哄炒因素外,似乎多少预示着紧缩“入关”的策略卓然有效。
笔者在与业内一些进口葡萄酒企业负责人交流时,很多人都忌讳谈及到中国的市场机制和体系。甚至还有部分人比较悲观的认为,由于机制问题,国产葡萄酒占主导市场是不容质疑的,并在未来一直延续不会因进口酒的份额增加而受影响,进口酒只是在分得微薄的一个市场份额。
目前葡萄酒的进口关税自几年前的65%降至14%以来,基本再没有降低过(香港除外)。即使2006年7月实施《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办法》中说明进口的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经缴纳的消费税抵减,然而对此一些进口商和下属分销商仍颇有微词。有分销商坦言说道,向总代理商拿货与终端销售要不要开票(增值税/消费税),其价格波动不小。对于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包括在运营中采取的各种“合理避税”方式。对于这点,不少进口商都表示这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也都非常希望订立一些公平合理的标准,但如今要实现,似乎比较困难。当在中国浸淫沉淀十多年的进口代理商,无论有庞杂的社会关系网,还是已形成适应中国市场发展成功的销售体系和模式,但依然被清查,即使最后处理上采取了“中国式”的处理办法,但不由得让所有业者感觉纵横市场,悬头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落下。
链接:进口瓶装酒的销售成本——进口瓶装葡萄酒需缴纳进口关税:(CIF×14%);增值税:(CIF+关税额)×17%);消费税:[(CIF+关税额)/(1~10%)]×10%。当然还得加算上保税仓仓储、卫生检疫、中文标签的申请和粘贴、运输、推广成本及各级经销利润等费用。假设每瓶酒的到岸价为3欧元,进口代理商的加价比率为20%-40%,那么每瓶进口瓶装葡萄酒的零售价格就为70至120元人民币。如果分销商加价率进一步提升,市场上出现每瓶进口酒200至500元的价格就不足为奇了。
|!---page split---|
直言正视 理性面对
摊开直言,低报价格的心理大家都有,而且低报过关的还存在的一些潜规则及可创“条件”。但在目前的税率下,有条件又敢冒这种风险的企业还是少数,毕竟“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种风险都会考虑权衡,如果风险成本高过回报,没谁想去偷逃税款。海关判断报关价格有一个合理的“证据链”,有疑点才会进行核查。如果被怀疑价格低报需要核价,核价不仅产生风险,而且耽搁货物的清关周期;而且偷逃税款属于走私,不仅要被罚款还要负刑事责任,这样“合理避税”的“门槛”并非一般所能高攀得了的。
对于此次风波,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以平和理解与面对,海关当初认为激增的葡萄酒进口量肯定存在很大问题,而稽查结果与其巨大的进口量相比相当轻微,反过来说明葡萄酒行业进口偷漏税问题并不严重。本身海关稽查属于正常工作范畴,就像税务局不是因为查某某企业的税而就是实施“遏制”。进两年每年翻倍的进口量,使得海关对稽查业务的增量也看似十分正常。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国内进口商/代理商所运用进口葡萄酒的采购进口模式是由市场发展环境所决定,市场杠杆会使其合理化,目前也不能说是否合理不合理,有更合理的大家自然会采用。当然,无论规范合理与否,适应性很重要。市场肯定是在现有法律法规条件框架下运转,法律法规是否合理也是基于国家综合考虑制定的,企业只有遵守的份。客观点说,对于aihuau.com海关其实没有多少专业级人员来评判进口葡萄酒的酒质与价值,有时海关纳税作价人员都不太了解葡萄酒的实际价值,会认为进口葡萄酒属于高档消费品,按照自己在商场看到的零售价值判断样酒价值,如果包装精美又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作价就高。这样一来,如果海关对所申报进口葡萄酒到岸价真实性怀疑而实行海关定价的话(当然会比原申报价高很多),就会造成进口企业的沉重负担,这也是进口商有苦难言的隐忧之一。
隐忧其二,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让消费者接受,如何参与激烈竞争,这又不仅只是涉及专业度的问题。当然,挑选一款品质优良、价格合适、适销对路的进口葡萄酒,对于进口葡萄酒经营企业的市场销售和赢利非常关键。但缤纷的葡萄酒世界可供选择的实在太多,简直让人无所适从,那么就要求进口商必须得十分通晓葡萄酒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特长、所经营的地域范围、资金量和推广能力,确定需要代理产品的种类、葡萄酒的价格档次和年进货量。这些都并非“初出茅庐”者短时所能为之,是需要“交学费”,经若干年的“摸爬滚打”所沉淀下来的。
至于目前国产葡萄酒占市场主导地位,个人认为倒并不完全是机制问题,其主要因为国产酒与进口酒的消费群体、价格区间的差异所决定的,这也是行业信息不对称不透彻所导致。面对进口葡萄酒不断炙热,有不少人不禁要问:每年进口量的翻番还悲观?那怎么样才乐观?其实目前进口量的翻番,只是数字的表象而已,这样一来话题又放大了,部分内容可参见笔者《最好时代VS最坏时代》等文。我们常常在分析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形势、销售模式、消费文化及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业态的一些敏感问题更值得关注,而不是含糊与避讳就能得以了之。
链接:目前随着国际市场通胀环境下欧元升值、原料上涨等因素,进口葡萄酒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大。例如,平季租用一个普通集装箱可装12000支酒,而夏季租用冷柜只能装9000支。加上油价上涨,预计今年夏季运输的费用可能翻几翻。
方军,酒行业观察家/评论员。现任酒度传媒(酒度网、《酒海观潮》、《世界酒誌》、《酒海商学院》等)副总监,曾组织多次相关行业与企业活动,并策划制作多项行业大型专题及深度报道,参与出版了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谁改变了中国酒业》一书。曾为华南某知名酒类企业市场部负责人,组织相关运营工作。凭借几年市场与传媒卓效务实从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见识。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oundu 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