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快递业观察
王潇雨
排名第二的民营快递企业申通快递,在国资、外资快递巨头双重挤压以及寒流经济背景下,选择出手与央企中外运关系密切的外资物流与快递巨头DHL,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而在外资快递巨头这里,能够以收购的方式短时间内完成网点和渠道布局,也是一个经济的选择。 “排山倒海般缴械投降!” 两年前,国内民营快递企业宅急送的创始人陈平曾经这样形容国内民营物流企业在面对外资全面进入时的窘境。如今,坚持“不会卖”的宅急送受累于物流行业成本激增,开始裁员自救之时,又一家国内民营快递巨头申通快递正在投奔外资巨头DHL的怀抱。 DHL中国并购第一单 “DHL准备全资收购申通快递,目前正在谈判过程中,”一位快递业内部人士近日在和《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透露,“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谈成的可能性很大。” 无独有偶,不久前国内一家媒体曾有报道说,DHL正在与一家中国民营快递公司进行深入谈判,希望能对其进行收购,以实现在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扩张。 记者就此致电DHL在中国大陆的分支机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下称中外运敦豪),其董事总经理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表示:“目前DHL在中国只和中外运合资成立了这一个公司,如果有新的投资计划,肯定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外公布。” 而申通快递方面则不愿意对此作出回应,其总部一位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只是表示“目前不会回应这类传言,公司目前状况一切如常”。 申通快递由陈德军兄妹于1993年在上海创立,通过较早推行承包制及加盟制,规模得以迅速扩张。根据该公司网站上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到2006年全国总计有800多个网点,公司从业人数达3万多人,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之一。而根据另一份资料显示,申通快递2007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营业网点超过1400家,在民营快递企业中仅次于顺丰快递,居第二位, DHL于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其时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外运)各注资一半成立了中外运敦豪。2004年中外运敦豪开始经营国内快递业务。 “DHL的国内快递业务发展速度一直很缓慢,”上述快递业内部人士表示,“一方面受制于过高的价格,另一方面其合资公司中外运的国内快递业务实力也非常有限,帮不上什么忙。”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DHL方面曾表示:“希望在亚洲快递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能在3至4年的时间内从现在的8%提高至16%。尤其将加强亚洲国内快递业务的投入,希望通过收购方式,将其在亚洲的国内快递业务增加一倍。” DHL快递亚太区首席执行官Dan McHugh也曾直言,“我们要在机遇来临之前先行投资,这样才不会错过客户的下一轮增长需求”。 2005年12月11日。中国物流企业正式对外资全面开放,外商被允许独资进入包括货代、快递在内的中国物流市场,从此不再受股权限制。 “直接收购国内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已经成为外资巨头迅速布局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上述物流业内部人士表示。 挤压下过冬的新选择 “申通这几年一直想把自己卖掉,前后谈了很多家,”AMT咨询机构的分析师赵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2005年底,DHL在中国的合资方中外运与申通快递“几乎”达成了一项重要合作,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外运旗下上市公司——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收购申通快递51%的股权,从而成为民营申通快递的第一大股东,申通也将正式更名为中外运申通”。根据时任中外运总裁张斌的构想,要借此打造成“国内快递网络老大”。但张斌的突然去职使得此次合作最终搁浅。 与中外运合作的无疾而终也使申通快递正在进行的一项内部改革多少受到一些阻碍。申通在快速发展期通过加盟模式得以快速扩张,其总公司只负责上海和杭州两地业务,对盈利能力较强的一些城市网点,申通有意以自营公司与加盟公司换股方式逐步将其收回。“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作。”一位曾在申通工作过的人士表示,“引入资金就成为迫切的需要。” 另一方面,国内民营物流企业在长时间经受国营企业与外资巨头双重挤压之下夹缝求生,在得不到更多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还要应对资金压力,抗风险的能力普遍偏弱。 今年以来,受累于油价上涨等因素造成的物流成本上涨,快递行业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流”,不仅仅“冻死”了一批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更使很多行业内的“领导者”也感受到了不断迫近的寒意。 “企业选择把自己卖掉,不仅仅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更多的还包含着对生存的隐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流行业内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