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


    2002年11月20日《人民网》发表了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的一封信,就网友米阿仑先生所写的《质疑“虚拟经济”的相关解释》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成先生说:“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是我多年的座右铭。我一贯欢迎严肃的学术讨论,希望网友们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学者,对我的两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批评和指正。也希望我的这封信能在人民网上得到与米先生文章的同等待遇。”

    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多年了,学术界的平等讨论并不多,成先生这种平等讨论的精神,令人欣慰。这里,我不想多评论成思危先生和米阿伦先生的观点,我只想讲我个人的观点。同时,我也认为“虚拟经济”的讨论,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如何表述呢?我认为作为一门学问,用“模拟经济”比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模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文字到文化、艺术,以至到经济活动,都是人们模拟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本来是想写论文,但是要找杂志发表,时间很长。现在正好上网讨论,这样交流更快一些。利用网络交流,也是充分利用了人类“虚拟”的成果,或者说把人的思维更快地表达出来。

    (一)从米阿伦先生的《新经济和网络工业“退向未来”》 说起    

    4月7日《网易经济频道》刊登了米阿仑的《新经济和网络工业“退向未来”》,作者指出,美国有个电影,叫《退向未来》(故事意思是:未来无路可走,许多看来是倒退的事情实际上是实质性的前进。电影深受美国大众欢迎,里根总统甚至用来做国情咨文演说。一时间,“退向未来”成了流行成语。用这个成语描绘当前的网络工业发展趋向,是再合适不过了。在过去近15年的时间里,网络工业相对独立的发展迅猛异常,特别是网络工业股票在市场上的上下翻腾,更是叫许多人眼花缭乱。进入2000年,这个发展阶段基本结束,而“退向未来”的发展阶段开始。所谓“退”,指的是从现有或传统工业那里获得内容和质量。

    这个观点,我很赞成。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网络公司是“走向未来”,新浪、搜狐、网易刚刚起步,应该走自己的路,与实业结合;而工商业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公司,达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中看到了国内十四个家电企业,如海信、创维等与新浪结成联盟,一方面发挥自己在全国各地销售服务站点的特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网的优势,随时公布自己的新产品价格及服务内容。这样既解决了到百货公司销售的高成本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网络公司要建立销售着站点的问题,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我也看到“联想集团”依靠自己的实力进军网络,三位老总把计算机制造称为“传统工业”,宣布要“走向未来”。与实业结合“走向未来”,就是我们网络公司的前途。

    这是在2000年所谓“网络经济”热潮时,米先生发表的文章。至今我仍然同意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网络热”掀起的纳斯达克股市上升确实制造了大量的泡沫,再加上美国硅谷许多公司的股票期权热,正是现在其股市大跌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呢?

    美国的股票期权有一个最大的漏洞——不计入成本。这个问题,从1972年到现在争论了30年。早在1972年美国就开始争论股票期权是否应该纳入成本。80年代初,美国的几大会计事务所向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提出,股票期权是一种支出,应纳入成本核算。在1993年4月投票通过,要求企业将期权视为一种支出,按期权的未来预测价值计算成本。1994年,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产业工人聚集在加州北部,进行一场名为“硅谷行动”的支持股票期权的示威活动。结果,参议院以88票对9票的结果通过一项反对改变会计准则的非正式决议,迫使财务会计标准委员撤回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需在年报的脚注中公布期权的价值。(《股票期权制面临挑战》《中国证券报》 2002年7月16日)

    美国经理人员的报酬增长非常快,高层主管的平均报酬1980年是100万美元,到2000年已是500万美元。发展非常快,CEO的平均报酬构成中,股权部分逐渐增加,1980年完全是现金,到2000年股权部分达到60%。当股票期权成为经理人报酬的主要来源的时候,经理人自然会更为关注公司股价,努力提高公司股价,这样就会产生造假行为。人们发现,到2002年4月,世界通讯的前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出事前夕辞职,他持有将近2690多万世界通信普通股,12名董事和执行官员合计持有将近5000万世界通信普通股,合计占世界通信普通股的1.7%,此外还有大量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 

    最近出版的一期美国《财富》周刊说,许多大型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股价大泻之前,以高价抛出自己手中的公司股票,逃离了灾难,而将所有的痛苦转嫁给了普通投资者。其中,奎斯特通讯(Quest)的CEO安舒茨,抛出了价值12.7亿美元的股票:当时的价格是每股47.25美元,而现在Quest的股价是1美元。

     被牛市的热浪冲昏了头脑的美国人在安然事件后开始清醒,终于认识到股票期权是把双刃剑。各大公司开始考虑是否该把期权记入成本。但是,只有波音和Winn-Dixie百货有足够的先知,早在丑闻泛滥之前就自动地把股票期权记入公司成本,另外120家公司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造。据思科系统公司称,把股票期权计入成本后,公司上个季度的盈利将减少3.68亿美元。据公司称,在截止10月26日的第一财季中,公司的赢利将由6.18亿美元减少为2.5亿美元。这标志着思科公司第一次在季度财务计算基础上公开了股票期权成本。据思科公司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中称,如果按每股收益计算,在扣除股票期权成本后,公司该季度每股盈利从8美分降至3美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思科盈利锐减60%》《计算机世界》2002年11月22日)

    我曾经多次把美国的“网络热”称为“美国式的大跃进”。为什么呢?不是高科技本身发生了问题,也不是网络本身发生了问题,而是人们对它的预期太高,过高的想象产生了一种“大跃进”情绪。其实这正是没有辩证地理解虚拟与实体的关系造成的。我认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又有反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虚拟经济又有相对独立性。借用哲学的语言表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此基础上意识有相对独立性”。这里,只是为了把问题说清楚。并不是说实体经济等于物质,虚拟经济等于意识。我想这样表达,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把意思说清楚。

    我认为米阿伦先生对美国“网络热”的批判是深刻的。也许走得太远了。因此他说:   “虚拟经济”的说法,主要来自1990年代的美国。2000年和2001年的挤泡沫证明,那个说法是为圈钱而搞的概念炒作,使美国经济蒙受了亿万美元的直接损失。美国已经把“虚拟经济”作为“亿万美元的文雅谎言”(a trillian dollar fib)清理了,中国却出现了一些关于如何发展“虚拟经济”的主张和解释说明。笔者认为,中国没有必要重复美国的“文雅谎言”。

    互联网热开始后,美国华尔街的一些投资分析家和经济学家借助网络常用的“虚拟技术”术语,搞起“虚拟经济”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虚拟技术”是许多技术之一,比如“虚拟地址”是与“物理地址”相对而并非完全相同的“名义地址”。“虚拟技术”并非是“不存在”,任何虚拟技术都需要物理条件。例如,虚拟硬盘储存也许不是硬盘储存,但若没有RAM 等记忆物理设置,虚拟硬盘储存就不可能实现。计算机网络的“虚拟技术”并非是什么“虚拟经济”,不然,我们也可以用其它计算机技术来说“某某经济”了,比如“硬盘经济”、“键盘经济”和“防火墙经济”等等。再说,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炒作成国民经济的概念,其它技术领域也可以炒了,比如“高炉经济”、“纳米经济”和“基因经济”,等等。把某个技术术语当作国民经济政策和统计来讨论,不是概念炒作、又是什么呢?(人民网 2002年12月19日)

    如果,我们联系米阿仑的《新经济和网络工业“退向未来”》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正是在2000年国内股市大炒网络股时,他发表文章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需要有勇气的。大家都知道,2000年3月吴敬琏教授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看股票是否正常,有赢利性和成长性两个指标,网络股为什么说不准,就是它的成长性到底如何。但目前答案是个未知数。“肯定这些网络股其中一部分是要垮台的。其中有些可能成功,成功的话它就会几十倍地往上涨。”虽然如此,吴教授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的现实,“但是在中国,现在上市的网络股没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股。”

    谁知在一个地方报刊上发表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什么“吴敬琏给网络经济泼冷水呀”,什么“不理解新生事物”呀,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吴敬琏在与《中国青年报》记者谈话时说:“我没有给网络泼冷水,我是给热炒网络股泼冷水,这是两回事。由此可见,在当时能够批评“网络热”,是需要勇气的。当然批评“网络热”不等于反对新经济。

    所以,我仍然认为米阿仑的《新经济和网络工业“退向未来”》是好文章,但是,对他《质疑“虚拟经济”的相关解释》文章中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他把话说过了头,例如:

    这两年来,美国政府整顿华尔街的事实证明,那些概念炒作是欺骗,那些鼓动“虚拟经济”和“新经济打破传统经济规则”的分析家们和经济学家们,不少自己或自己的亲友参与风险投资,在上市做IPO 炒股和做投资分析的时候,有严重的利益冲突。他们要别人买“虚拟经济”公司的股票,而他们自己却抛售那些股票;他们要别人相信“新经济打破传统经济理论”,可他们自己却用“传统规则”精密计算如何通过炒作概念来获得巨额利润。

    美国人的过度投机(请注意,我说的是“过度投机”)是显而易见的,我把他们称为“美国式的大跃进情绪”,但是,利用“虚拟经济”炒作是一回事,“虚拟经济”(我称之为“模拟经济”)又是另一回事,正如利用“网络股”、“网络公司”炒作是一回事,互联网本身又是另一回事一样。举个例子,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它的原形,有人说是蛇,有人说是大蜥蜴。不管是什么吧,从模拟到艺术加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但是“模拟经济”不能搞这种艺术加工,“加工”得过火了,就会产生炒作,但是不能由此否定人的模拟功能和想象能力,也就是说各种形式的想象力是要有应用范围的。为什么那些鼓动“虚拟经济”和“新经济打破传统经济规则”的分析家们和经济学家们,他们自己却用“传统规则”精密计算如何通过炒作概念来获得巨额利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虽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最后的决定者,仍然是客观经济规律。

    (二)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

    对米先生的观点,我不想多谈了。成思危先生的观点在他的文章中已经表述的很详细了,我基本上同意,只是基本同意。为什么呢?我认为缺少哲学论证。为什么呢?因为所谓“虚拟经济”已经不是一个纯经济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想从哲学上论证。为什么呢?我认为任何经济理论都要有一个理论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是经济学者作,也是哲学著作,或者说是经济哲学者作。恕我直言,有些经济学家看不起哲学,其实要形成理论体系,哲学思维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当前,经济心理学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其实要把心理学应用到经济学中去,还要有哲学思考,因为要把两门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理论组合。

    例如,成思危先生说:“马克思在其论述中讲到的资本循环过程是,先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工人、买原料、购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才能再变成货币。笔者将这一过程称为实体经济,而虚拟经济则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时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Fictitious Economy这个词语也是从马克思《资本论》英文本中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转化而来的。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可以认为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

    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问题,“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这种情况,在金融市场上确实存在,但是这种“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的活动是“虚拟经济”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最终还要要靠实体经济来决定。如果实体经济搞不上去,“钱生钱”也会贬值,因为价值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可先于经济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要受现实经济制约,纳斯达克的下跌使得大量“钱生钱的活动”化为灰烬,尽管在其中也有人赚了钱,但却是以更多的人赔钱为代价。

    同时,还有另一个方面,如果“虚拟经济”进行适当的模拟,它会促进资本向有成长性的领域内流动,分享其成果,这就是真正的钱生钱了。这就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正向的反作用。如果“虚拟经济”进行的模拟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产生负方向的反作用,就像纳斯达克一样。但是如何判断”度“呢?这是最难的,所以我认为研究“虚拟经济”最重要的是把握这个“度”,因为“度”也是一个变量,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快速的,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度”的变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模拟)经济,虚拟(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其实在成思危先生的《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文中,也谈到“用虚拟经济系统理论观点分析东亚金融危机原因有五:1、实体经济运行失常。2、政府宏观管理的失误。3、金融系统的溃顿、金融系统的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规范等等。4、投资人群的信心动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5、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其实正是实体经济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虚拟经济”负反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政府宏观管理的失误?是因为没有在动态中把握“度”。为什么投机资本能兴风作浪?是因为“钱生钱”效用的放大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成思危先生在讲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时说:“努力保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效益三者之间一定要保持协调,争取实现经济整体优化,所以我认为,中央应把经济发展速度调低一些,以便三者保持协调,实现经济整体优化。”这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我认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模拟)经济,虚拟(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所以用哲学的语言很容易说明实体经济与虚拟(模拟)经济的辩证关系。 

    目前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3%左右,国际贸易年增长率在5%左右,国际资本流动的年增长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总价增加了2.5倍。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

    成思危先生说:“目前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3%左右,国际贸易年增长率在5%左右,国际资本流动的年增长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总价增加了2.5倍。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成思危《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

    我认为,全球股票总价为起点判断“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不够准确。作股票的人都知道,某公司发行了1亿股股票,如果每股2.5元,当它涨到3元时,这个公司的股票市值就是3亿元。但是并不等于真的有3亿元资金都买了股票,因为只要有一部分人用3元买了股票,原来以2.5元买股票的另一部分人持股不动。这个公司的市值仍然可以达3亿元。但是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工人、买原料、购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才能再变成货币。假如这个过程的投入是货真价实的2亿元,为什么能够以2.5元发行?是因为人们预期这个公司有前途。为什么发行之后,它还以涨到3元呢?因为当人们看到它的业绩增长之后,提高了预期。这就是实体经济决定模拟经济的实例,同时也是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实例。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司提高业绩。但是必须注意,如果公司业绩下降,它的股票下会下跌,甚至有可能跌破发行价,以至于净产值,这也实体经济决定模拟经济的实例,同时也是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实例。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部分人卖出股票,另一部分人持股不动,这个公司的市值也会下降,甚至会降到2亿以下。对于持股不动的投资者来说,就叫“套牢”。

    由此可见,模拟经济有“虚拟”的成份,也可以说模拟经济在形式上是“虚拟”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它最终受实体经济制约。 

    如果上述推理能成立,那么我们会看到“市值”使“全球股票总价增加了2.5倍,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并不能表示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真实地就是是140万亿美元的资金,到2000年底真实地就是160万亿美元的资金。因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市值”计算的。至于“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也不能说明虚拟资本货真货实地就是2万亿资金,因为资金可以在1天内反复使用。

    成思危先生讲到“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住了问题的核心。因为“虚拟经济”正如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一样,需要有一个平衡的过程(借用商品交易的例子),“虚拟经济”不仅会有膨胀,也会有收缩,因为它最终是受实体经济制约的,也就是说客观的价值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人们都知道“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虚拟经济”不仅会有膨胀,也会有收缩。要求股市没有涨跌,就象要求商品价格不要波动一样,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无论是“膨胀”,还是“收缩”,都必须有一定的“度”超出了这个“度”就会发生危机。

    成思危先生的《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其主要观点,就是要防止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模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动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抽象的“道”是无形的,具体的事物是有形的。“道”是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的规律是无形的,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人类发展过程中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模拟,既模拟有形世界现象,也模拟无形的、抽象的规律。所以说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是客观的。

    由于模拟人们有了最初的意识活动,同时模拟还可以产生创造,例如看到木头浮在水上,人类开始有了独木舟,以后发展成木船、铁船、轮船。这些劳动的创造物正是从模拟产生的。同时最初绘画和象形文字,又是走向抽象思维的前提。人类的文化、科学、经济的进步都是起源于模拟。有艺术的模拟,才会有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这发展过程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不再详细描述。但是有点需要注意,艺术创造的原形来自人类真实的生活,同时任何艺术都要有它的物质载体。例如电视的传播要有一系列设备,没有这些设备,是看不成电视的。当然电影作为传媒,它不仅传播艺术,还传播各种新闻和科学知识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它离不开物质载体。

    我们举一个例子,照相就是一种模拟,它要求相片像本人,虽然可以艺术加工,但是它必须像本人,这样才能分清张三、李四。但是,电影就不一样了,除了演员扮演某个真实人物必须形似、神似之外,演戏剧中的人物,就可以从容地挑选演员了。相片对本人来说是虚的,但是这个虚是以实为基础的。戏剧中的人物是艺术创造,但是创造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因此决定者仍然是生活,古代的戏剧是不可出现现代生活的,但是现代人却可以用某种形式,再现古代人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不存在现代生活,但是现代人却可以借助历史资料再现古代有的生活。由此可见,文史资料是古代生活的物质载体,它在形式上又是虚拟的,因为它不等于古代的生活,古代生活已经不存在了,文史资料为我们保存了过去的形式。所以一旦文史资料,我们就无法考查古代的情况,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可展现古代全部的生活。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人类的模拟要有物质条件,要受到物质条件限制。

    那么科学是研究什么的?是研究物质运动现象及其规律的。所以才有数、理、化和各门科学。中国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是当时的科学仪器,现代科学发达的程度早已超过了过去。浑天仪和地动仪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的创造,创造这些仪器是为了观察天体运动、观测地震。现代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大机器生产、自动化设备生产手段,以至电报、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等传播手段。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模拟和创新的过程。这也不用详细描述了。例如,电报利用电波转化为约定的编码,就可以翻译成语言文字,电视通过显像设备,可以转化为图像,等等。

    如果上述文化艺术和科学应用的理由都可以成立,那么我们考察经济模拟就有了基础。最初的成功模拟是什么呢?是货币的形成。也可以说货币是人类模拟经济中最初的产物,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模拟经济的发展。成思危先生概括出“虚拟经济”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因为个人之间借贷规模小、风险大,而且无法优化投资方向,于是就产生了生息资本社会化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了银行。

    第三个发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早期的虚拟资本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流动性,这就造成了闲置货币向生息资本转化的障碍。有价证券市场化以后就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

    第四个发展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

    第五发展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

    如果我们考察这五个发展阶段都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由当时经济水平决定的,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递进的。当然这是指的总趋势。

    我们还看到模拟越是发达,就越会被“虚化”。我们举一个例子。军事演习对于实战来说,它是虚的,但有是真枪实弹。但是有了计算机之后人们就可模拟军事演习,对于真枪实弹来说,它就更虚了。所以不能只有计算机模拟,还是要有真枪实弹的演习,才能找到感觉,即使在演习中找到感觉,还比不上实战中的经验。所以最宝贵的是实战经验。但是另一方面,虚中有实,现代战争已经发展到了电子战。对于电子战术来说,也有实战与演习的区别,实战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实又表现为电子化的“虚”。所以虚与实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道理,我们看到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的演化伴随着模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所谓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更大的风险。

    我们看到所谓“虚”与“实”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在《人民网》的《热点新闻评》栏目中,网友们对成思危先生学术严谨又体察民情表示诚挚的敬意,同时也发表了很多好建议。网友彭程万建议“虚拟经济”:一是指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Fictitious Economy)虚拟经济易让人与 计算机虚拟相关,可否借用推理小说(fiction novel)译为“推演经济”。二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y),译成“拟实经济”。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y),目的在提供决策中心,一个可预先见览未来,在不同的假设经济条件下之经济状态,可否译为“预览经济”。

    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可以统称为“模拟经济”。第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的经济活动,可以称为“信息化拟实”,因为它与实际活动很接近,在它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一种“实在”的经济活动,电子化、网络化只是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分离,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将利润与实体经济分离,只是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互联网的存在为模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互联网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第二,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除了期货交易之外,还有现货交易,它也是一种“实在”的经济活动,例如电视购物,网上购物,大宗现物的网上交易等等。我们可能把它称之为“形象化的模拟。第三,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主要是人们的预期,为什么有作空的,有作多的?因为他们的预期不同,这可以称为“虚拟资本的模拟”。同时上述三个层次又是互相渗透的。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没有可视化的经济活动,现代的无纸化的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是不可能的,谁能想象出看不见行情的交易呢?为什么现代金融交易能够瞬息万变则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和可视化的系统。

    综上所述“模拟经济”是能够成立的,不必怀疑。因为模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动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赞成成思危先生的观点“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

     (四)“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由于日本的经济过热,在90年代之后出现了经济萧条,许多人把日本90年代的股票热、房地产热称为“泡沫经济”。近两年来美国人斯达克市场的大幅波动,也被为“泡沫经济”,甚至有人把“虚拟经济”看成是“泡沫经济”。其实,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了问题,这并不等于金融市场本身就是“泡沫经济”。绝对没有泡沫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但是有泡沫不等于“泡沫经济”,说到底仍然是“度”的问题,但是从现实来看,把握“度”,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程思危先生说:“在经济活动中所谓的风险是指人们预期的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也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风险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两类。客观风险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股票价值等于其未来价值的折现,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但实际上,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收益取决于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而其经营业绩是不确定的,折现率的基础是利率,会受市场影响而波动。这两个不确定性就会造成风险,但这种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主观风险来自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主观估计的错误。股市发展是靠人们乐观的心理预期来支撑的,如果股市中若没有投机、泡沫和风险,就不是股市。”(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

    这段话,是很精彩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股票的价值所对应的上市公司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它的变化至少有两种可能性,它的业绩或者是上升,或者是下降,这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素质,还取决于宏观经济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人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以动态的思维反映动态的事物。对于股市场来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总的变化来看是有规律的,因为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人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是人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握客观规律,只能在不断地认识过程中,不断地接近客观规律,用哲学的语言表示,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同时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特殊性,例如在经济周期中,即使处于上升阶段,每个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是有差别的,仍然会有一些公司经营不善而亏损,同样道理,即使在经济处于下降阶段,仍然会有一些公司善于经营而盈利。所以要把握客观观对象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由于股票市场主要来自人们的预期,客观事物变化的不确定定性、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偏差,都会产生风险。但是要求股市没有任何风险,是不可能的。有股市就会有波动,正如商品的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一样。其实,即使是对物质商品的价格运动,人的认识也是有差别。再进一步说,不仅股市有泡沫,商品市场也会产生泡沫。当某种商品成了人们追求的对象时,生产这种商品的活动就会加快,一旦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就会在某一时期出现“过剩”,将来积压的商品就会贬值。为什么会贬值?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变量。新的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缩短,这样原来的商品只能遵守新的价值规律。更何况,人们的需求也是变化的,当新的商品成了社会主要需求时,旧商品就卖不出去。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当某种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个潜在的价值,只有商品销售出去了,才是真正实际了它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提出“潜在的价值”与“实现了价值”的概念,对商品生产进行动态的考察。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谁最先实现了“潜在的价值”,谁就是成功者,那些不能快速把“潜在的价值”转化为“实现了价值”的,就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成为失败者。

    这里,我引入“潜在的价值”与“实现了价值”两个概念,正是用模拟的方法说明现实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竞争过程。实际上,这正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抽象的具体”。所谓“抽象的具体”是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运动过程。同样道理,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运动过程。“虚拟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同实际资本相分离的、能够对剩余价值进行分割、并具有相对独立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如货币、票证(本票、支票、汇票等等)、股票票和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等。在虚拟资本中,也是有“虚”与“实”的不同层次的,例如股票对实际的上市公司是“虚”,但是对于股指期货来说,股票又是“实。,因为股脂期货的模拟对象是股票指数,而不是直接对上市公司,相对股票来说,指数期货就更“虚”。因此,如何对虚拟资本的“相对独立性”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把握“度”,就需要更抽象的思维,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个度提供了优良的工具。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人的思维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模拟进行。关于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里要说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模拟”功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仿生学可以模拟动、值物的某些过程,克隆技术可以“复制”牛、羊,甚至“克隆人”也提到日程上来(虽然这还不允许,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的),还有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科技成果,几乎很少有人怀疑。但是,人要模拟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提出了“虚拟经济”(我称之为模拟经济),却受到一再的质疑呢?问题是“模拟经济”对人类是否有益呢?我认为是有益处的。下面,我在实际运用中说明“模拟经济”的作用。

    (五)虚拟资本与集合产权

    前面,我们谈到实体经济决定虚拟(模拟)经济,虚拟(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又有相对独立性。这里,我们从“虚拟资本”(这个概念基本没有争议)的角度看一看“虚”与“实”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资本中,可以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工人、买原料、购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再变成货币,形成资本的增值。同时“虚拟资本”是建立在实际资本之上,可以同实际资本相分离、能够对剩余价值进行分割、并具有相对独立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如货币、票证(本票、支票、汇票等等)、股票票和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等。这不仅表现为各种金融交易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对实际资本进行产权的分割,进行产权交易,明晰每个所有者的产权,同时还可以建立集合产权的新概念。  以股份公司为例,某公司的股票是2亿股,大股东掌握30%的股份——6千万股,其它1.4股是公众股,与股票对应的是公司的经营实体。这里,股权是产权的象征,公司是所有购买的人的共同资产,同时每个人的产权又是明确的,用什么明确呢?以持股的数量来明确。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产权明确并不等于公司里的一切设备、原料和产品可以量化到每个人,实际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你不能说某个机器是我的,某个计算机是我的,或者某一部分产品是我的,因为我买了股票,这个公司有我一份。因为现代企业是整体经营的,只有整体经营才能进行统一管理,才有竞争力。这样实际形成的是产权明确的集体所有制,任何人不能以某个实物是我的,来干扰公司的经营活动。因为你说某个实物是我的,他还可以说这个实物是我的,甚至还可以有人说,这个实物是大家的,这个实物,大家人人有一份。所以股份公司的实体是不能量化到个人的,因为当初大家都是用货币买的股票,而不是每个人买了实物,然后再凑在一起组成的公司。也就是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工人、买原料、购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再变成货币,形成资本的增值"的整个过程中是保持着整体经营的模式。

    你想退出公司,卖掉你的股票就可以了,但是现代股份公司不允许像林家铺子那样抢东西。安然公司出了问题,它可申请破产保护进行重组,也可以进行破产清算,但是谁也不能说,我买了安然公司的股票,我要把它的输油管道锯一块来归我所有。这样做是破坏公共设施,是不允许的。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认析了股票市场的性质问题时,认为股票市场只存在个人股,没有私有股。这其中有一个两重性的问题,股票持有者并不代表股票私有,只有出现股票转让,卖出股票换取的货币才称为私有财产。他强调指出,应该区分公众化与私有化,股份化并不意味着私有化,更确切地说,与其说是私有化不如说是公众化。(《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29日)

    “股票市场只存在个人股,没有私有股。这其中有一个两重性的问题,股票持有者并不代表股票私有,只有出现股票转让,卖出股票换取的货币才称为私有财产。”这是最精辟的分析。这里,产权是明确的,你既然加入股份公司,那么就加入了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你的产权是与你持有的股票相对的应的,产权明确。但是,在企业中你不能把的产权绝对物化为某个机器、某个计算机。你想退出,卖出你的股票就可以了。所以股票实际上是对物化的"私有" 的一种否定。只有当你卖出股票时,才能以货币明确你的私有财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股份制公司是动态的混合的集体所有制,因此它必须尊重每个股东的权益。因为公司的资产是全体股东的,所以谁要退出,只能卖出自己股票,不能把公司的生产资料直接拿走一部分,这实际又是对每个股东的限制,体现了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同时大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如果决策失误,损失10%,1万股损失1000元,那么100股只损失10元,从百分比来看是公平的。同时为了保证每一个股东的利益,小股东有权对损害自己的利益的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决议有上诉的权力。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体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开、公平、公正。

    股份制在一定意义上一种合作制,它要求全体股东,不论持有股票的多少,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有意见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充分表达,一旦形成决议,就要执行。如果有人要百分之百地认为某一部分股票是绝对私有的,不允许其他人使用自己的股票所对应的那部分资产,那么他同样也没有权力使用别人那部分资产,所以他最好不要加入股份公司,最好自己开工厂、办商店,以保证绝对"私有"。反过来说,参加股份公司必须抱着合作的态度。

    这里,我们充分看到了虚拟资本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股份制公司是动态的混合的集体所有制,它的股票是产权明晰的、集合产权,产权的流动是通过股票的交易进行的,当然这也不排斥经过股东大会讨论同意,把公司的某一部分资产卖出,或者买入新的资产。

    (六)树立集合产权的观念防止公司的异化

     股份公司产权明确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人们有一个误会,认为股份公司是私有化最理想的模式,特别是受到思科理论的影响,强调每个参与者的产权明确,而忽视了集合产权的观念。什么是集合产权呢?股份公司要有它的法人代表,代表什么呢?代表集合产权,也就是说所有的股份在运作中是整体性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无论是大股东、小股东,还是公司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有集体观念,或者说叫团队精神,如果没有这个精神,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公司就无法有效运作,甚至会出现种种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奥尔良认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公司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以前在美国波称为“利益共享资本主义"的概念所取代。在利益共享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认为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业主负责,而且要对员工和社会负责。安德烈·奥尔良称这一新制度为"业主资本主义”,因为“所有经济角色(经理人员、员工、小投资者、银行、国家)都期望调整他们的利益以支持公司业主的利益”。这些业主都是股东,他们的利益是投资的回报。这意味着他们期待股票价格不断上升、利润稳定增长。(《资本主义的病变》(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9月9日)

    这里“利益共享资本主义”,“业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概念,不是政治概念。股份公司怎样才能达到利益共享,才样才能做到对所有股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必须要有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如果大股东和持股的高管人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要侵犯广大股东利益。

    “利益共享资本主义”,“业主资本主义”,在理论上专业管理人员按业主的利益行动,这首先要假定专业人员的目标是效率和公司的利益。然而许多管理人员并不是这样做的。去年曝光的公司丑闻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所有这些事件中管理人员经营公司是为了自己获利,他们同会计和其它公司的管理人员不是同谋就是有牵连。(《资本主义的病变》(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9月9日)

    如果我们分析安然公司等一系列丑闻就会发现,所谓“资本主义病变”,实际是上市公司的异化,什么叫异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危害了人自己。这里,我们并不说公司制必然导致异化,而是从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上说,一种模式被不恰当地利用,就会导致某些公司异化,像安然公司那样,不仅给它的员工和广大小股东带来灾难,而且会引起整个证券市场,甚至是整个经济的震荡。原因在哪里呢?

    在美国的产权理论中强调的是产权明晰,每个人的产权都明确,但是却没有明确的“集合产权”,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却忽视了动态的集体财产的共同利益。这样一些大股东和高管人员认为自己的产权很明确,却忘记了更多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公众的利益。于是出现了造假。在2002年2月的国会听证会上,安然前首席执行长杰弗里·斯基林说,股票期权能“超乎寻常”地夸大公司的盈利水平。斯基林在2000年通过执行安然的股票期权,获得6250万美元的收入。2000年安然发行了价值1.5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据纽约的经纪公司贝尔斯登称,如果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将期权成本从2000年利润中扣减,那么2000年安然的运营利润将下降8%。安然的董事长肯尼斯·莱在2000年通过执行股票期权实现了1.234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大多数普通股东的投资几乎化为费纸,成千上万的员工失去工作,同时也失去了大部分退休基金。

    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企业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这种大规模的造假显然是为了管理层的特殊利益,而驱使他们捏造盈利报告的动机又是与股票期权制相联系的。

    对于美国来说华尔街危机不仅是对经济的挑战,也是对美国人文价值观念的挑战。在美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和个人自由观念,这种观念提供了美国的实干精神,同时也产生了对事物判断的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在米阿伦的文章中,其实有一个故事说明了美国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典型。

    在美国加州,有个父子俩合伙,霸占了成百上千个域名,专搞域名出售为生。开始,约定俗成的价格是一万美元一个域名。可是,这父子俩见到大公司,就把价格抬得高得出奇,五万美元、甚至七万五千美元一个域名。许多公司得过且过,能拿到自己的域名就行了。然而,碰到了梅林公司,这家公司宁可花更多更多的钱请律师,也要把这种CYBERSQUATTING(直译:网络上蹲着茅坑不拉屎)的行为铲除。去年秋天,梅林公司把这父子俩送上法庭,法庭判决父子俩只能以最多五千美元出售梅林公司的域名,而且,占有的其他域名,只要是属于已有公司注册的公司名称、商标和品牌名称等等,就得全部放弃,或无偿交让,或以极低价出售。当时,许多美国报刊报道了这个案件,CYBERSQUATTING成了网络上最不道德的行为的代名词之一。从那以后,在美国空头占有域名的生意基本停止了。(《企业上网并非一“网”就灵》《人民网》2002年5月16日)

    这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在美国发生并不奇怪。所以,在7000家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造假也不奇怪。索罗斯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必须在会计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他认为,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的会计制度以会计原则为基础,虽然欧洲也会出现像美国这样的会计丑闻,但“不会有这种系统问题”。很显然,索罗斯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这样一连串的公司造假问题,是因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有问题,必须改革。人们已经开始设计不同的方案来弥补这个漏洞。为什么美国的会计标准有问题,安达信既是上市公司财务审计机构构同时又可以兼任上市公司的投资顾问,这种双重职责能产生客观标准吗?

    在美国,造假是上市公司的异化的典型表现,要防止异化,不仅需要更严格的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人文价值观念的更新,一个新型的观念--集体精神、公众意识的观念将不可阻挡地出现在现代市场经济面前,恕我直言,那些鼓吹绝对自由经济和私有财产至上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是很难接受这样新观念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也没有认识到在公司制的条件下,产权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个体产权的集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合作制的集合产权。这个集合产权是在承认每个股东产权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个集合的能量要比分散个人产权能量大得多,否则人们也就不会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股份公司了,要建立公司制就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就要有社会公众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制的集合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形式。

    原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9861.html

更多阅读

人文精神与教育1 医学人文精神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选载人文精神与教育(1)(举行此讲座的时间地点:2005年3月27日四川大学;2005年5月26日中国财经大学;2006年3月2日西南政法大学。根据四川大学录音、参考西南政法大学录音整理。)第一部分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我今天

林左鸣: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深入思考

      2013年7月5日,林左鸣先生《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新书发布会暨“企业家精神”研讨会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举办,本刊代表与数十家媒体一道参加了会议。该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企业家精神的关系,强调要加快实现中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授课,还是用声情并茂的方式授课,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只有借助于阅读、表达、写作、活动等方面的教学,把握语文固有的人文本色,以学生为本,授受知识,培植精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让

医学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对于人文关怀这一课题的关注源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1993年上海文学批评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辩论,于是,人文关怀的思想开始进入了我们学术界。其目标就是要唤醒人们对人的主体性、对人的生存

声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为网友必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