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 《突围》:透视东盛 并购者为何被购?



系列专题:《突围·核心力营销》

  许多公司都是死于比饥饿还坏的消化不良。——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

  戏剧性和重要性

  回顾2006年的医药行业,虽然企业界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华源重组、东阿阿胶换帅、东北药重组、赛诺菲回购民生股份等等,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仍然是,东盛集团忍痛将自己的OTC核心业务出售给拜耳医药保健品。

  东盛集团进入医药行业时间不长,资料显示,1996年,郭家学才开始自己整合产业的步伐,此后接连吃下三十多家药厂。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以并购起家的企业,最终竟然会被人并购呢?是谓东盛事件的戏剧性。

  东盛之败,至少说明两个事情。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华源、东盛、复兴等为代表的业外资本试图整合医药产业的努力,可以宣布基本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这些企业虽然目标宏大,但对制药业的理解有限;

  二、并购东盛OTC资产的是拜耳。拜耳此时出手,绝非心血来潮。显示着是跨国制药公司纷纷提升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赛诺菲、诺华等加速进入中国,在研发、销售渠道上投入重金进行战略布局,对大量制药企业来说,只会意味着更惨烈的竞争。

  透视东盛之败:东盛买的是什么

  据我们不完全收集的东盛并购资料(见表一),郭家学进入医药产业正好十年,期间经历的并购多达16次之多(可能还有更多)。

  并购多并不是问题。跨国巨头辉瑞、格兰素史克等,几乎全部是并购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在今天的制药业,并购已经成为生存方式,为了优良的产品,可以选择收购;为了摆脱研发缺乏活力,选择并购;为了获得优质的销售渠道选择并购;为了进入生物等成长性较好的细分领域,可以选择并购;为了摆脱业绩增长乏力,可以选择并购。但是,分析下来,这些并购都有极强的内在逻辑。

  回顾东盛的并购,显然多数缺乏增强赢利能力的动机。以云药集团为例,东盛耗费巨资收购了云药集团,但其核心资产“云南白药”却不包括在内,没有“云南白药”的云药集团,除了厂房、人员等资产,拥有多少有价值的资产呢?并购既不是为了购买优势品种,也缺乏提高赢利能力的预期,一堆破舢板能绑成航空母舰吗?

  东盛的代价有多大?

  通过资本手段并购资产,在资本市场上是惯用手段,也有非常清晰明了的资产价值核算方式。通过市盈率来核算资产价值,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香港股市上,制药业的市盈率约在10倍稍高;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制药业的市盈率约在20倍;A股制药品板块市盈率虚,达到30倍左右。在收购资产的时候,可以按照市场公允市盈率进行核算,同时,收购资产的时候,如果是非上市资产,还根据资产质量等综合考虑,加以折扣。

  我们再看东盛的收购,2003年6月,东盛集团用2.08亿元收购潜江制药29.51%股权。当年潜江制药赢利为11,565,199.37元,按照潜江制药的赢利能力,即使不考虑资本时间成本,购买价格相当于七十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与此相比,博士伦收购正大福瑞达的市盈率约为35倍。为什么要用高价去收购赢利能力一般的资产呢?只能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解释。

  东盛并购企业不以赢利能力为导向,故也不惜代价。结果购买不但不能提升公司业绩,反而给公司背上了沉重包袱。

  东盛能消化吗?

  东盛科技销售构成80%来自于“白加黑”等少数OTC产品,在更重要的医院市场里,东盛基本没有影响力。其销售渠道存在严重短板,这也制约了东盛消化并购企业的能力。

  2003年6月,东盛科技联手国药集团,以近5亿元代价,拿下了云药集团50%的股权。为了拿下云药,郭家学承诺将2003年年底年销售收入仅30亿元的云药,2007年做到120亿元。

  即使云药集团本身有良好的产品资源,以东盛的渠道,能确保如此巨大的飞跃吗?东盛能消化这种规模的并购吗?东盛做药十年,除了“白加黑”,其他知名品牌、重磅炸弹产品,并不多见,可见东盛的渠道质量。如果没有优质的销售渠道做支撑,即使购买到顶级产品,照样作用不大。

  吃得下,消化不了,是东盛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page split---| 

  药企该怎样资本运作

  购买真正有价值的资产

  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缺乏核心资产,是主要原因。

  以拜耳收购东盛OTC资产为例,拜耳并购资产每年的销售收入不过3亿元,按照20%的利润率来计算,拜耳是按照20倍市盈率收购的。如果仅仅是为了6000万元的利润,这个价格高得离谱。拜耳收购的不是产品,而是东盛的OTC销售渠道,购并战略性市场的优质渠道资产才是拜耳的目的。

  对比拜耳,我们就知道东盛并购对象资产质量和战略目标的缺乏了。不少本土企业家并购企业,更多从固定资产出发,其实如果资产赢利能力差,不断折旧的资产,不但不是前进动力,还是进步的包袱。

  基于自己的渠道消化能力

  品牌和渠道是制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企业能否将并购过来的产品或者产品线迅速做大,决定着企业为收购资产可以承担的溢价。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渠道消化能力,盲目收购自己没有渠道的产品,即使是好项目、好产品,也很容易以失败告终。

  当前,支持一个1000人遍布全国的医院销售队伍,每年的费用需要2亿元以上,而要培育起这样的销售网络,不但费用要远超过这个数字,还需要考虑市场时机、时间成本。所以看到好东西就买,不考虑自己的渠道消化能力,显然是不可取的。

 并购重组 《突围》:透视东盛 并购者为何被购?

  评估购并后的安全性

  郭家学在反思东盛危机的原因时说:“在过去长达10年时间里,许多民营企业家处于头脑发热状态,盲目追求企业发展大跃进。”

  “先做大、再做强”,这种思路极其有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存亡的根本要素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己具备优势、竞争对手很难与自己进行竞争的领域。盲目收购、盲目扩张,即使购并的是优质资产,企业具备aihuau.com消化能力,也会因为融资成本过高、超出资金链承受能力,而现金流中断,从而崩盘。

  正确的并购,应在满足了资产质量和渠道具备消化能力之后,还要考虑资金链的安全性,我们提出的核心力营销中间,把资本/规模并列为企业的基础条件,原因就在这里。

  评论:资本运作不是玩魔术

  “先做大,再做强”,在这种思路引领下,大量企业家患上热衷扩张的“小资产阶级狂热症”。做大了,就能做强吗?东盛告诉我们:资本运作不是玩魔术。资本市场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场所,优质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可以快速做大,劣质企业不苦练内功,就不可能改变企业命运。

  但是,制药企业家们也不能因为看到华源、东盛等先行者折戟沉沙,就裹足不前。今后5-10年内,至少要有70%的工业企业将被淘汰,制药业将进入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阶段。对于优质的企业来说,此后数年,优质的并购机遇要比此前十年多得多。大量通过并购扩张、快速提高企业规模的机遇,正在等着有实力有雄心有眼光的企业家们。

  文章摘自陈奇锐六年经验智慧精华——《突围•核心力》。连载中,敬请期待…… 

  柏青医药营销机构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医药营销服务商,旗下上海铂策划面向医药企业,专业提供营销策划、营销传播战术执行服务的公司。服务客户包括新谊医药集团、上海和黄药业、绿谷集团、天施康中药等。铂策划提供的专业服务,已经显著提升了众多客户的业绩。柏青医药营销机构有内刊《医药战略参考》发行,欢迎登录公司网站:www.ptmkt.com申请。“提供能够构建、强化客户核心竞争力的营销服务”是柏青医药营销机构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提供的业界领先的专业化服务,让有战略、有实力、有志于“基业长青”的医药企业,获得并不断强化其核心竞争力。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9822.html

更多阅读

废话剧《狼奔豕突》:荒诞且真实的城市寓言

当下的中国话剧,无论是先锋话剧里的前卫批判,还是传统话剧中的尖锐拷问,都愈来愈多指向城市中的沉珂病症,直面都市族群的亚健康生态。前不久,笔者有幸看到废话剧《狼奔豕突》的彩排,这出戏便是一个关于的城市寓言,关于人在城市病态化生存的

《无人区》:社会秩序之外的丛林生存法则

《无人区》:社会秩序之外的丛林生存法则马庆云/文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宁浩在现实社会的生存秩序中寻找人性特点并进行扭曲处理取得戏剧效果的话,那这部被封禁四年之久、历经数次修改的电影《无人区》则是导演力求在社会

《屠场》:瞄准公众的心,却打中了人们的胃

删减版发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2年5月号《屠场》:瞄准公众的心,却打中了人们的胃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俺最喜欢他了,因为有些匪气。 1那位据说早餐一口气吃12个鸡蛋都不当一回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怎么变成素食者的

《永垂不朽》:最奇特的一部经典电影

《永垂不朽》:最奇特的一部经典电影——张爱峰  最近一直在看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多电影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历史题材的《辛德勒名单》《角斗士》《宾虚》《勇敢的心》确实给了很强的震撼,现实题材的《芝加哥》《公寓春光》《

西藏卫视纪录片《天河》:展示一个美丽真实的西藏

西藏卫视纪录片《天河》:展示一个美丽真实的西藏分集介绍·视频点播第一集《源》回放本集主要讲述雅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的雄浑之美,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严寒笼罩的高原牧场,闯进牧民

声明:《并购重组 《突围》:透视东盛 并购者为何被购?》为网友隔壁老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