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岩铭上海报道
92岁辞世算是喜丧,台北桃园机场迎接王永庆灵柩的现场,一早就铺上了红色地毯。
17日清晨,台湾长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灵堂外,吊唁的民众排起长队。此刻,《商业周刊》资深记者吕国祯正从新加坡匆匆赶回台北。 “跟踪采访王永庆这么多年,在这位传奇人物的最后一程,我不能缺席。”吕国祯告诉记者。 没有了王永庆的台北,天正下着秋雨。纽约最后的晚餐 10月11日,92岁高龄的王永庆坚持要与家人同赴美国,考察美国工厂的业务,以研究金融危机给世界石化工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指导台塑集团安然度过这场危机。他们原计划将与女儿王瑞华一同于18日返回台湾。 14日,新泽西王瑞华寓所,王永庆邀请美国台塑亲信主管晚餐,当晚,还询问美国金融风暴、经济景气情况、利率升降、拆借率等情况。据亲历者说,王永庆当时头脑还很清楚,只是身体看来比较虚弱,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与王董事长的最后一次晚餐。 当晚,王永庆的三太太李宝珠、女儿王瑞华都在座,王永庆坐着轮椅与部属见面,晚餐还喝了一瓶海涅根啤酒,但胃口不是太好。当天白天,王永庆还亲自到美国台塑总公司,听取副总经理曾陈霖等四人的简报。“王董事长已经有两年未到美国视察,此次事前大家都劝王永庆不要来,但王永庆仍非常坚持,大家也心里有数,这可能是王董事长最后一次到美国看望亲手带大的公司和部属,没想到竟是永别。”美国台塑核心主管说。 当晚,王永庆在睡梦中安然逝去。 吕国祯告诉记者,台塑集团前年初曾向当局申请,将台北县泰山乡的南林工业区的部分工业用地变更为殡葬用地。据称,这一墓地居高临下,是风水师眼中的阴宅佳地。在王永庆去世后,台塑已经紧急将计划送往营建署审查,并将墓园定名为“私立长永纪念福园”。能否避免家族权力纷争? 在遗留下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庞大的台塑帝国之际,一代经营之神的逝去会否让台塑帝国陷入家族权力纷争的旋涡?王永庆在美国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曾被称为“台塑十宝”的台塑旗下十只股票纷纷跌停,似乎在传达着对王永庆过世的哀悼。当天,台塑集团市值一天就蒸发掉约610万新台币。 台塑集团迅速在16日对媒体表示,台塑企业全体同仁将持续秉承王永庆“勤劳朴实”精神,共同努力以赴,创造企业良好绩效,以求不负王永庆的期待。 早已在2006年6月5日王永庆宣布退休之时就成立的7人行政中心中,除王瑞华护送父亲遗体回台外,其他6人也迅速召开闭门会议,7人班子之外的王文洋也到场,商议父亲后事。 在曾经为王永庆写过传记的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看来,王永庆的逝世,对于台塑集团的发展应该影响不大。“不过,台塑目前被认为有三个派系,是否会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创始人过世后开始分裂,还有待观察,股民的抛售也许是源于这一点。” “跟着王氏兄弟打天下的一批老臣都很低调,并未过多介入家族的权力纷争中。”王建民说。 王永庆的传记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多次实地考察以及与台塑集团的各个层面的员工接触,他认为,台塑集团已经区别于一般的家族企业发展阶段,进入了知识化管理的阶段。“虽然在我的多次访问中,王永庆从来不谈接班人的话题,但7人行政班子就是王永庆确保台塑按照既定的规划运作,集体决策的最好体现。” “台塑的新一代集体领导班子已经证明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在2005年,台塑的总产值还只占到台湾GDP的10%,但到2007年,他们已经占到台湾GDP的14%,这说明企业的发展是健康的。”黄德海说,今后看台塑的发展,同样要用数据说话。台塑大陆布局会否减速? 自1990年王永庆第一次访问祖国大陆始,到目前,台塑集团在大陆的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王永庆要把他在台湾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大陆来,虽然王永庆走了,但台塑集团未来会把重心逐步移到大陆。”黄德海告诉记者,在与王永庆多次面谈中,王永庆均表示,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台塑会逐步把重心移到大陆,加强对大陆的投资。 至今,台塑集团在大陆各地已经建立了以石化原料加工为主的30多家企业与大型发电厂,并且构建新的石化、汽车、钢铁、物流、医疗等重要产业,遍及宁波、广州、惠州、厦门、芜湖、东营、南通、昆山、重庆等重要区域。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5月6日,王永庆看到了厦门长庚医院的开业,厦门长庚医院是王永庆在大陆创办的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总投资17.8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大陆医疗版图,王永庆8年之前就开始谋划。 在王永庆的大陆医疗版图中,河南的洛阳和郑州也位列其中。“目前洛阳和郑州的项目我们都递交了申请,暂时还没有突破性进展。”王永庆的女婿、台塑长庚医院行政中心主任龚文华此前曾告诉记者。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在中国医疗改革方案出台的前夜,王永庆的大陆医疗版图画成只是早晚的事情。“目前医院日就诊人数已达到400~500人,这个人数已稍稍超出我们的预期发展规划。”厦门长庚医院媒体负责人武伟对记者表示。 然而,相对于医疗板块的突破性进展,王永庆在宁波的百亿美元大乙烯项目目前前景仍不明朗。 在分析人士看来,王永庆希望把石化产业链复制到大陆,在当下仍然处在两岸经贸的夹缝中,想要左右逢源实非易事。“台塑总经理王文渊已经数次到访大陆,但是否能有王永庆的开拓精神还很难说。”一位分析人士说,王永庆此番去世,使得王永庆的大陆石化版图存疑。
资 料
一代“经营之神”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新店直潭。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他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地区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外界总结出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相关报道
王雪红眼中的父亲
●本报记者 张一君北京报道
初见威盛集团董事长王雪红的人,都会对她沙哑的嗓音、爽朗的笑声、大分贝的音量产生深刻印象。部属说,在事业上,从来没有意识到“她是个女的”,因为王雪红不但个性率直,而且还懂技术,“你和她谈技术,她是真的懂。”
其实这位伯克来大学的经济硕士并不是技术出身,但父亲王永庆“不懂的事要追根究底”的教诲督促她学习。她的经营方式和做人原则与王永庆一脉相承,被公认是子女中与王永庆最像的一个。 “我父亲做事的眼光和格局都是我蛮钦佩的,我以是他的女儿为荣,他给的无形资产却让我受用终生。”尽管在创业过程中,父亲王永庆没有给过一分钱,但在王雪红心中,父亲王永庆仍有种“神圣”的光环。 王雪红经常把如下词语和父亲王永庆联系在一起:“追根究底”、“实事求是”、“坚持不懈”、“艰苦朴素”等。 王雪红曾对记者回忆,上中学时,她被送到英国念书,那段日子里父亲经常给她写信,一写就是好几大张,大约每隔两周就写一次。父亲写信是“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了”。那些信用很薄的信纸,字迹密密麻麻,以免超重。信的内容多半写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处理等,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 这种内容,对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雪红而言,自然有些乏味,但日后重新翻过,对其启发很大。“父亲最常告诉我的两句话就是:要怎样做人处世,要怎样追根究底。勤能补拙,不懂的事要去追根究底,改变错误的空间就比较大,要有这个耐心。” 在王雪红眼里,父亲王永庆追求“实事求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一丝不苟,凡事讲究真凭实据。在孩子们上学的时候王永庆规定每天写信传真回家报告生活点滴及开销,连买支牙膏也得写上去,“没有家书就没有生活费”。 即便后来对孙辈,王永庆也不是含饴弄孙的心情。在美国念大学的外孙,暑假回台塑生产线实习,王永庆要求他每天、每周都要写报告:“如何改善效率”。还有另一个奇特的报告:分析“学费”能有多少产出。 王雪红说很怕父亲。父亲在世时,只要在台湾,她都会争取每周去见父亲一次,工作上遇到难题,也会向父亲请教一番。见父亲前,王雪红都要好好做一番准备,有时候像要汇报工作一样,带着自己的最新产品和说明书,生怕说错了。在父亲面前,她坐得很直。 王永庆个人崇尚坚持不懈,凡事坚韧不屈,等待机会到来。在生意上更是如此,他看好的产业趋势就会坚持下去,在塑胶产业里,上中下游没有其不涉及的。这一点对王雪红影响深远,在威盛电子遭受英特尔全球诉讼的时候,王雪红正是凭借这种信念坚持了过来。“其实,这得益于父亲的教诲。我父亲做一个企业,总是能在别人的反对声中坚持下来,最后的事实总是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王永庆的坚持不懈还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每天固定清晨3时许起床,常年坚持慢跑锻炼和做“毛巾操”。那条做操的毛巾王永庆用了27年。“我现在也每天5点半起床,每周晨跑4次。”王雪红说。 王雪红记忆深处总有父亲伏案著书的身影,他不是为自己立传,而是将平日的点点滴滴及感想、经验写下来,然后再收集起来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