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降价大潮滚滚而来,各类车型竞争惨烈,汽车价格纷纷跳水。
车型价格缩减,幅度之大,令人乍舌。小小的1.6车型就有1.6万元的降幅,不知这车的价格水份究竟有多大?减价真是减到了骨头里了。
但,如此,价格水份真的就被挤掉了么?非也。
或者说,不完全是这样。
就象一张水床,身子压上去,水就被挤到旁边;身子滚到旁边去,水又被挤到中间来。挤来挤去,存水量还是不少的,一点儿水份也没有挤到外边去。
汽车价格水份倒是没有水床里的那么多,但这水份挤来挤去的情形也很类似。
那这车价的水份挤到了哪里了呢?
挤到了品质里。
降价同时减低配置和配件档次,在用料上以次充好,以廉价材质代替昂贵但品质优异的材质。看得见的是把牒式刹车改成鼓式刹车,把天窗改掉,把中央门锁去掉,等等。但配置的缩减太明显太露骨,于是材质的改变便暗暗进行,用料上或减少数量,或降低档次,能省就省。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这样,成本大大降低,价格也就降下来了。车还是那台车,价格已经不是那个价格了,外形还是那个外形,品质已经发生了难以察觉的变化了。
降价之前的汽车产品,尽管降价空间较大,但品质也是最好的;降价之后,价格大幅下降,品质也难以保证了。
今年上市的新车,即使没有降价,有的车型也是在成本上下功夫。所谓的降低成本,不是靠技术,而是靠用料。在材质的选择上向低价材料aihuau.com倾斜,产品品质肯定受影响。大不了售后服务积极一些,态度柔和一些,钱还是多赚了一些,车还是卖的快。先把销量搞上去再说。
在近几年上市的新车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些合资车到了中国,就被所谓“本土化”的同时,失去了其原汁原味;适应了中国用车环境和中国人用车习惯的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品位和档次,品质也打了一定的折扣。“本土化”,成了公然减配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样的事实,不难例举。
我们不是在这篇文章里与某些厂家为难,毕竟本土化改造也是必要和正确的。我们强调的是避免其成为减配的借口同时被别人效仿接着蔚然成风潮,同时为企业建言鼓劲,敲响警钟。
通过减配降价,无非是为了提升销量,占领市场,增加利润。但手段低级,并非长久之计,属典型的短期行为。企业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参与到价格战当中,才可能与对方搅在一起,才不会被排除在竞争的核心圈之外。即是说,这种减配降价,就是为价格战而准备的权宜之计。长此以往,市场上中国汽车产品品质就会呈整体下降趋势。环顾左右,你我他,大家都一样,都在为争取价格战的胜利而拼汽车品质,好车没有了,大不了大家打个平手。
这样的结果是,外国优质进口产品会乘虚而入,大品牌厂家的品牌优势可以弥补品质一时的下降,但品牌价值终究会受伤害。等到了“中国汽车后价格战产品普遍不可靠”的百姓口碑形成之时,再想重拾品牌美誉,就需要付出旷日持久的努力。
如果有几家大的汽车厂家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在价格战中靠品质竞争,即使因为价格暂时影响了利润也坚持不懈,初衷不改,守住贞节,保持品质不变,那么,等其它品牌产品质量一落千丈、威信扫地、销量下降之时,就是自己翻身之日。到那时,将是真正的成功,巩固霸主地位更不在话下。
靠技术降低成本是必要的。但一味地去应和价格战而牺牲品质,最终将得不偿失。
企业应该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了,该坚守的,还是要坚守。降低价格,保持品质,大多难以做到。但为了自己的牌子,为了长久的市场,应该坚定信心,不可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