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嘉伟:到中国寻找供应商



系列专题:《新营销》2008年11月刊

文/沃顿知识在线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历史已有数个年头。中国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人们对如何在中国采购仍然持有疑问。日前,沃顿知识在线采访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执行董事利嘉伟(David Lee)。利嘉伟先生认为,目前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寻找到成本相对低廉而质量优秀的供应商,以及是否愿意和能够将自己的大量业务外包给中国供应商。

沃顿知识在线:今天我们想与你探讨关于在中国采购的话题。对于全世界的企业来说,这个话题都备受关注。首先,你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在中国采购和在世界其他地方采购有什么区别?

利嘉伟:从一定程度上说,在中国采购与在低成本国家采购或海外采购十分类似。但鉴于中国目前仍处于大范围转型阶段,某些方面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中国供应商有时不能保持一贯水准,质量水平也相当不稳定。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整个供应商市场并不透明。比如,我们在西方国家使用供应商数据库,在中国就找不到。当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许多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哪里去找一个优秀的供应商。我们可以肯定中国有许多供应商,但是能否找到一个好的供应商却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正像我们所提到的那样,中国正在经历着许多变化。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化内涵及商业传统方面与西方世界都存在着几分差异。中国正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所有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有件事很有意思,我常常听到许多西方人抱怨:“当供应商说‘是’的时候,只是他们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同意了。”

沃顿知识在线:你刚刚提到,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采购的公司来说,透明性的缺乏可能是一大挑战。那么,这些机构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

利嘉伟:我曾经在西方国家和中国从事了大量的采购工作。在西方,要识别供应商市场相对比较容易,你只要查找一些数据库,并下载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就可以了。

 利嘉伟:到中国寻找供应商

但是,中国却没有这样的数据库。所有人都号称他们拥有某个数据库,但实践证明,在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中,有50%的信息是错误的,另有10%~20%的信息已经过时了。所以,你永远都无法找到一个真正出色的供应商数据库。

一般来说,在开展采购活动之前,你需要花很多工夫到实地搜集信息。对于从未在中国工作过的人来说,这项搜集工作十分危险而艰难。正因为如此,当aihuau.com一些公司需要在中国采购时,它们不会以普遍查找的方式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供应商,有的索性就去找竞争对手所用的供应商。我们在一些公司里曾经发现过这种情况。

于是,好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但差的方面还是维持原样,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一点在汽车领域就很常见。起初,也就是六七年前吧,当外国人开始进入中国进行采购的时候,他们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采购的也是相同的零件。

时至今日,随着供货基地的能力逐渐提高,而且本地需求不断增长,我们看到供应商在不断成长。实际上,有些供应商已经有能力为西方公司的未来车型供货,这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沃顿知识在线:如果某家机构制订了在中国的采购方案,但对成果并不满意,你认为这家机构应该怎样改善成果呢?其次,有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成为最佳做法的鉴定标准,或是作为成功范例让其他企业仿效?

利嘉伟: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意思。如果某家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做得不成功,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没能找到一个价廉物美的优秀供应商,第二是没有将足够多的业务量转移到中国。我认为,这两点通常是密不可分的,但也能分开单独讨论。

我们在中国见到过很多有实力的优秀供应商。在最近一次对中国采购办事处负责人所作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司节约的成本从10%到60%不等。平均下来,大多数商品能节约20%至30%的成本。如果低于20%,那么你在中国采购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中国供货商确实有可能使我们的成本大幅降低。但是,当我们与这些公司进行对话,问“为何不从中国再多采购一些东西”,我们得到的一致回复是:“因为我们的总部不愿意再投入更多的业务量。”用棒球术语来说,这就好比街球手一直准备接球,但是投手却不愿意把球扔出来。在所有行业和公司,我们都目睹此类现象一再发生。

我们认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如果我们试图说服研发人员、工程人员,还有总部的质量控制人员,他们总能搬出一堆道理,表明自己为何不能心甘情愿地把产品转移到别的地方生产。供应链被拉长了,供应商一旦发生变化会导致风险—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家公司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将决定其能够在中国的采购领域获得多大的成功。

沃顿知识在线:尽管中国的采购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我想你还是认为来中国采购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样做确实能减少公司的采购成本。是这样的吗?

利嘉伟:我认同这一观点,但要再做几点补充。首先,如果你不去中国,继续使用现在的供应商,你的竞争对手可不会和你一样维持现状。你的竞争对手无论如何都会去中国。所以,到那时你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

在中国,我们发现为数众多的供应商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这在西方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中国供应商还有实力最终进入海外市场,侵占你的本土领地。所以,如果你在中国有一支采购团队,首先,它能帮助你弥补差距;其次,能帮助你了解供应商市场的动态,以便你作出相应的计划。

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与一些客户合作时,发现这些客户都在为“这些中国人和印度人”而忧心忡忡。其实,“这些中国人和印度人”即早期的“低成本国家供应商”如今正在迅速崛起,并且有可能具备改变市场动态的能力。

沃顿知识在线:有没有哪个客户在中国的采购活动开展得十分成功?你能否为我们举一个例子?另外,你能否给我们详细讲讲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在采购领域采取了哪些步骤?

利嘉伟: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个例子,有一家汽车公司在五六年前来到中国,成立了采购办事处。当时还没有很多人会将中国列入考虑范围,但这家汽车公司却逐年提高了在中国的采购量。

这家汽车公司的采购量相对而言只是一笔很小的金额—约为其全球总开销的5%到10%,但这要比其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这家汽车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来到中国时,并没有视察供应基地,因为他们知道在汽车领域,西方国家的那些诸如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等严格规定对许多中国供货商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

于是,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供应发展团队,专门帮助供应商达到公司标准和汽车行业标准。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他们发展了一支更加忠诚的供货商队伍。其次,因为他们并不是第一批进入中国汽车领域的,所以只要不是竞争对手的专属供应商,他们就和这些供应商开展合作。

几年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供货基地,而且发展势头良好。现在,他们5%到10%的采购量都是在中国完成的。考虑到“准时生产方式”(JIT)规定不允许所有的东西都从海外采购,这个采购量已经很大了。所以,我认为这家汽车公司走出了一条发展供应商队伍的道路,在采购领域独树一帜。

沃顿知识在线:这家汽车公司在中国所做的努力能为它带来哪些好处呢?它节约了多少成本,取得了其他成果吗?你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利嘉伟:我想这些努力对节约成本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汽车领域,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就铸造工具而言,相比在美国或西欧进行生产,大多数来中国采购汽车零件的公司可以节省40%到60%的成本。

如果是安全带或是铝制轮胎,可以省下的成本从10%到30%不等。所以,产品有很多种类,最终取决于你需要采购何种产品、以什么方式采购。

沃顿知识在线:当一些公司开始着手在中国采购,或者刚刚进入中国的采购领域,它们一般会有哪些误解?

利嘉伟:我想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好吧,我们得去中国。我们来成立一个中国采购办事处,剪彩结束,就按部就班地开展业务。”我们在许多西方公司都目睹过这一情况,它们来中国时就抱着这种态度。

的确,只要在中国进行采购,你总能省钱。每年的采购量也许能上升10%到20%,还有许多运作成功的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两三年就能翻倍。但是考虑到起步阶段,你在中国的采购量只占公司流通量极小的一部分;所以,除非你的采购量能像这些公司一样高速增长,否则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我对他们进行了评估。如果要使中国的采购量达到采购总量的10%,一般得花上几年时间。平均下来,人们希望能节约20%的成本,这样会对税前利润(EBIT)产生2%的作用。这个比率是很高的,但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它们的问题是:“我如何能节省20%或30%的成本?”这不仅需要首席执行官的鼎力支持,更需要全体运营层面人员的一致投入。我们看到过许多“脱节”的情况,首席执行官跟华尔街提到某桩事情,运营层面的人员却完全不知道他是怎么提出这些目标的。结果他们就这么放弃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沃顿知识在线:近期关于采购有哪些热门话题呢?采购领域在今后几年的走向会怎样?

利嘉伟:以前我们曾碰到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今后还将继续面对,那就是要说服总部或技术团队,让他们相信中国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采购地。我想许多公司通过不同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采购团队的领导肯定会采用许多市场营销工具,回到美国或欧洲去做很多市场营销或“路演”,告诉大家中国的供应商有多棒。

我们看到有些公司组织“中国供应日”。公司的管理人员,包括质量控制人员和工程人员飞赴中国,考察供应商,并且在中国召开采购大会。

我想,因为现在我的工作以中国为基地,所以对这个国家的很多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我也记得,当我还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关于中国的形象大多是非常落后的,诸如自动化程度低、机器十分罕见,有很多血汗工厂之类的负面形象。现在我明白这和真实情况相距甚远。

中国很多供应商的实力非常强,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如果让决策者们到中国亲身体会一下,他们一定会大开眼界,改变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不相信中国供应商实力的人,一旦他们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其影响力就不容低估,甚至会对整个公司产生巨大的作用。通过改变这些人的态度,整个公司就有可能进入正确的轨道开始运行。

(本文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知识在线授权刊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58731.html

更多阅读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NHK资深制片人:到中国去

     刘庆云出生于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88年赴日本留学,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系政治学专业研究生。  在日20年,刘庆云从在日中文报刊转入电视电影界,主要为日本NHK等电视台制作中国题材

刘伟:当前中国经济双重风险并存

     在上周举办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年会上,中青年经济学家“京城四少”之一、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教授用大量的经济数据解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当前

贾伟:挺起中国工业设计的脊梁!(2)

 我常常跟我的客户说,我们要和客户一起爬到珠峰,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客户的认同和配合。      张丹:做这么多年的工业设计,你觉得现阶段中国工业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贾伟:是视野。中国工业设计的设计师、设计公司、

贾伟:挺起中国工业设计的脊梁!(1)

     在本刊的一些有关设计的话题里,经常见到洛可可和他们的主帅贾伟的身影,在国内设计界,洛可可和贾伟都是大名鼎鼎。在最近一届文博会上的一个“设计提升价值”的分会场,贾伟主讲的他们做的几个经典案例,更使我有了一定要和贾伟聊

声明:《利嘉伟:到中国寻找供应商》为网友神经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